宁夏:向污染宣战 还民一方清水

记者 李 锦 实习生 龚依然

2021年06月15日08:34  来源:宁夏日报
 

“这两年,宁夏生态环境大变样,水环境越来越好,钓鱼的去处也越来越多了……”说起环境变化,在吴忠市安家落户的重庆小伙儿蒋辉有说不完的话。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周末扛起鱼竿到黄河边钓鱼。

宁夏全境属于黄河流域,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自古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誉。“十三五”以来,在宁夏,无论是干流支流、干渠支沟,都围绕“黄河干流断面水质Ⅱ类进Ⅱ类出”的目标而努力。通过持续实施水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宁夏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创新模式 一川碧水清如许

5月28日,在中卫市莫楼人工湿地表流区内,经过净化后的尾水清亮见底。

“我们将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一级A尾水通过敷设的4.67公里排水管网全部进入莫楼人工湿地潜流湿地,再通过沉降和植物吸附后,汇入生态修复系统进行深度净化,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莫楼人工湿地负责人张波说,2018年湿地运行以来,通过对设施设备、水生植物的不断调整,截至目前,水体各项污染物指标均稳定达标,运行效果明显。

在宁夏,人工湿地治理技术被应用到黄河支流和重点入黄排水沟综合治理中,成为行之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的方式。

截至目前,我区在黄河支流和重点入黄排水沟适宜地段建设了人工湿地45个,宁夏13条重点入黄排水沟入黄口水质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水质,全面降低了排入黄河的污染物总量。

“人工湿地的净化方式多种多样,湿地中的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湿地中的植物将污水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吸收利用。湿地不仅在控制水质污染、降解有害物质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还能够为水体输送氧气,增加水体活性,降解水中的主要有机污染物……”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水环境处张宝明说,2016年,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针对我区所有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入河沟后水质仍为劣Ⅴ类水体的现实情况,经过考察研究,果断提出在宁夏大规模实施人工湿地等控制性工程。

在典农河石嘴山段,曾经的“臭水沟”变清了,绿树成荫,花海成片。“这两年随着综合治理力度的加大,典农河从岸下到岸上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石嘴山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说,2016年起,该市相继在典农河石嘴山段建设了7个人工湿地,每个湿地就像一台“净水器”,通过生态净化系统,将流经此处的水进行生物净化,削减污染物浓度后,再排入黄河。“我们通过开展农田退水沟综合整治等行动,从源头改善分沟水质状况,降低典农河石嘴山段污染负荷;取缔8个入黄河、6个入沟工业直排口,完成11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入黄排水沟沿线2公里内34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均已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该负责人说。

“可以说,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实施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末端治理的全流域系统治理是全面提升宁夏水环境质量的核心。”张宝明说,为有效改善我区水环境质量,我区结合实际,以黄河干支流、重点湖泊、重点入黄排水沟等为重点,清欠账、补短板,实现了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跨越4个乡镇15个行政村、全长32.1公里的永宁县中干沟是重点入黄排水沟,曾是治理难点。

据了解,曾经的中干沟碧水清清,随着多家企业废水排入,中干沟水质日渐走低,也成为多部门督办的“臭水沟”。

为了解决中干沟污染顽疾,2018年以来永宁县强化源头治理,加大工业企业排水监管监控力度,封堵排污口,对沿线支沟进行清淤整治,实施中干沟人工湿地工程,实现末端兜底,中干沟水质不断改善。

5月29日,中干沟东全村段沿岸植物树木郁郁葱葱,河里不时有鱼儿穿梭其中。东全村村委会主任马吉荣对流经村门口的中干沟进行巡视,他是中干沟东全村段的村级河长,“自从干沟沿线的排污口都封堵后,水质越来越好了,作为村级河长,我的主要职责就是要把干沟岸上岸下环境管理好,让村民出门就有个好环境。”马吉荣说。

几年来,宁夏聚集合力构筑起区市县乡村5级河长全覆盖网络,3770名党政领导干部担任河长,守护全区840个河湖水系健康;实施“一河一策”“一沟一策”“一湖一策”“一源一策”,全面防治水污染,扎实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

目前,我区水环境保护顶层构架已经形成,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末端治理的全流域系统治理理念,以及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黄河干支流、重点湖泊、重点入黄排水沟等为重点的水污染治理思路已经厘清。通过各项水污染防治,银川四二干沟、石嘴山第三(五)排水沟、中卫第四排水沟、永二干沟、中干沟和灵武东沟等13条重点入黄排水沟综合治理工程。全区33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已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23个工业园区废水全部实现集中处理,取缔封堵了58个入河湖沟工业企业直排口,关闭搬迁了33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面消除了城市黑臭水体和劣Ⅴ类水体。

“现在是各部门拧成一股绳在治水。”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厅与自治区发改委、经信委等部门建立了重大项目联系协调机制、黄河水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并进一步完善了流域水环境保护联动机制。特别是河长制全面实施以来,更加突出了各级党委、政府治理水环境的主体责任,整合了各部门治污资金和项目,明确了各部门治理水环境责任,扭转了“九龙治水”的局面。

创新思路 疏影横斜水清浅

“渝河治理是宁夏探索黄河流域小流域治理的成功案例。目前,渝河出境断面水质已经从劣V类,改善到实现优于国家考核目标,也超过生态环境部和甘宁两省框架协议要求的Ⅳ类标准。”5月20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张宝明说。

渝河发源于六盘山西麓,为黄河三级支流,全长47.1公里,自东向西流经城关、沙塘、神林、联财等4个乡镇后,进入甘肃省静宁县葫芦河,后汇入渭河。

“听父辈们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渝河河面很宽,河水清澈见底,一年四季两岸群众都用河水洗菜。”固原市生态环境局隆德分局项目办主任李相宝是土生土长的隆德人,他对渝河水质环境变化格外敏感。

后来,随着渝河两岸小加工厂不断增多,整条河臭气熏天。不仅严重影响两岸村民的生活,而且影响到下游群众的生产和生活。2013年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禄胜回老家探亲时,发现渝河往日风韵不再,河岸两边垃圾一堆接着一堆,宽阔的河流变成了溪流,且河水发臭发黑。2015年起,渝河水质一路走低,从Ⅲ类水质下降到劣Ⅴ类水质,直至出现跨界污染纠纷。

渝河跨界污染事件的暴发,成为宁夏攻坚治理河湖的重要节点。

近年来,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聚焦问题根源,精准施策、分段治理,彻底封堵渝河沿线非法直排口27处,关停、取缔沿线企业20余家,杜绝污水直排入河;确定“上游保生态、中游抓水质净化、下游重自然恢复”的思路,通过清淤清污、堤岸砌护、生态建设等生态修复工程,打造出渝河生态廊道,将过去的臭水河变成了现在的“颜值担当”,成为全国17个示范河湖建设试点。

政府牵头、部门合力共治让渝河实现成功转型,固原市将渝河经验推广应用到五河治理,一河一策,以治理项目为抓手,整治排污口108个,清理河道约480公里,清水河变清了、渝河里有鱼了、泾河水增多了,茹河、葫芦河成了景观河……

“五河治理”成为宁夏创新黄河流域小流域治理模式的成功实践缩影,效益显现。

如今,固原市五河均已成为集生态廊道、湿地廊道、景观廊道、经济廊道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廊道,推动实现全流域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目标。

初夏,渝河河道里水流潺潺,芦苇摇荡,与清澈的河水相映成趣,在山塬间别有一番韵味。“我们用新技术使水流时间从原来滞留8个小时,延长到现在的168个小时。通过沙石河床的大面积水生植物的吸附降解,有效达到脱氮除磷,增强水体净化修复能力。”李相保说。

“黄河支流小流域系统治理新思路的落地,为宁夏水环境质量改善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张宝明说。宁夏全境属于黄河流域,黄河干流宁夏段流程397公里,干支流、各沟渠经络相通,同气连枝。支流净则干流净,小河清则大河清。经过推动小流域治理,沉睡河底多年的淤泥,不见踪迹;曾经的臭水沟,不臭了;河岸垃圾,清除一空了……宁夏的沟渠河湖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变。

废水化肥水 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马铃薯淀粉加工排出的废水经过处理后,不仅没有臭味,还是很好的肥料水。”5月28日,固原市原州区玉明淀粉公司技术厂长马龙说,马铃薯淀粉加工排出的废水治理是进行蛋白提取用作饲料,再将洗涤水和蛋白水混合输送到田间。经过3年多的试验,曾经污染环境的马铃薯淀粉成了宝,经它浇灌过的土地更加肥沃,农作物产量也提高了。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固原当地优质马铃薯引来众多淀粉加工企业落户当地,固原市也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及马铃薯淀粉的主产区。每年8月到年底,马铃薯加工工厂加工的废水直排入河,白色泡沫像堆在河道的雪,很多河道的水质一直是劣Ⅴ类,严重影响沿岸居民生活。直至2015年,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污染下游水库,引发渝河跨省污染。

2017年,生态环境部批准宁夏固原市在有限区域开展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还田利用试点研究,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将“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汁水还田利用研究”列入当年年度宁夏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马铃薯淀粉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含有丰富蛋白质、淀粉等有机营养物的分离汁水,其COD值高达30000至40000mg/L,直接排放就变成废水,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指出,经过专家团队研究,马铃薯淀粉行业污染严重的根源在于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较为落后,资源利用率不高。

经过研判,宁夏确定:第一步,以行业清洁生产审核为切入点,摸清产业污染症结和绿色发展障碍,精准施策,建立系统解决的技术路径;第二步,实施清洁化改造,促进节水、减污,吨产品清水消耗降低至8立方米以下,废水中回收蛋白实现废水COD降低约50%,总氮、总磷降低约30%;第三步,以废水还田利用推进废水资源化,彻底解决废水治理难题;第四步,推进薯渣饲料化,解决有机废弃物污染问题。

为控制废水还田利用对农业、环境的不良影响,固原市生态环境局联合相关单位,积极探索创新废水还田利用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开展废水还田利用风险评估,确定了废水还田利用的边界条件,制定了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还田利用技术规范。并要求生产企业实施“一厂一策”还田利用实施方案,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实现精准治污。

“废水还田利用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探索,为实现废水还田利用的规范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固原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经过几年的科技创新研究和实践,固原市建立了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规范还田利用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对河道沿岸马铃薯淀粉企业实施分类关停、清洁生产改造及废水还田利用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不入河,周边河流水质稳定提升至Ⅱ类或Ⅲ类,施用地有机质增加,每公顷耕地有机碳储量增加,产业新增投资2亿元,年新增蛋白产品5000吨,产值3000万元,作物产值超过3600万元,实现了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提取了蛋白质之后的马铃薯淀粉汁水没有了臭味,我们可以放心收购农户马铃薯进行加工,企业产能增加,农民收益增长。”西吉县万里淀粉公司技术厂长苏德花说。

(责编:阎梦婕、贾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