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原州区:一片诗意芬芳的沃土

2020年10月11日08:45  来源:宁夏日报
 

   十一前夕,在中国诗歌学会、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中共固原市原州区委和区政府联合举办的《诗经》-《清平乐·六盘山》主题诗歌活动中,中国诗歌学会授予原州区“中国诗歌之乡”和“诗教校园”称号。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黄怒波深情致辞:“站在红旗飘飘的六盘山下,我们闻得到千年的诗香,感受着一种古老而又温馨的大地气息。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诗意沃土,原州处处诗语花香。以王怀凌诗人为代表的本土诗歌创作者,用他们独特的地域性诗歌语言,向我们展现了原生于中国古老诗歌的新生气息和味道。时隔多年,再次呼吸着固原山山水水的气息,看到了山美、水美、人杰地灵的气象,我由衷地为这片土地骄傲和自豪。这里每一片土地都被优美的诗句所浸润,每一位诗人都是这片土地的忠诚守护者。”

   千百年来,悠悠原州历久弥新。悠久的,是她那饱含沧桑的历史;崭新的,是文化赋予她的一抹鲜红。原州诗歌用桑梓情怀书写悠悠岁月,踏上了新时代的长征路。

   原州是一个诗意芬芳之地

   “《诗经》中有一篇描写此地,《毛泽东诗词》中的《清平乐·六盘山》也在此地酝酿,可以说诗词在原州源远流长。这又使我想起了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敦煌、原州都处于西北荒凉之地,气候条件不好。而我们的祖先为何关注西北之地?又是写诗,又是建永久文物地,这很值得研究。”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原副会长郑德兴提出了这样一个选题。

   原州,中国远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厚重博大的中原文化、特色鲜明的回族文化、粗犷豪放的草原文化、苍劲恢宏的大漠文化、开放包容的丝路文化、走向胜利的红色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孕育出独特的人文环境,形成原州人民吃苦耐劳、诚实淳朴、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质。

   原州文化古迹璀璨夺目,被誉为“丝路明珠”的须弥山石窟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蜿蜒百里的战国秦长城跨越千年沧桑,遗迹莽莽犹存;建立年代久远、规模较大的安西王府遗址等远近闻名;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墓出土的鎏金银瓶为国宝级文物。现有各历史时代的文化遗存39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

   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传说、谜语等民间文学,质朴生动的抟土瓦塑、玻璃画、砖雕、剪纸刺绣等民间技艺,独具特色的六盘山“花儿”、戏曲、说唱、小调、歌谣等民间音乐,精巧灵妙的咪咪、哇呜、口弦儿等民间乐器,富有情趣的踩高跷、跑旱船、跑马灯、舞龙舞狮等民间社火,花样繁多的下方、打木牛、滚铁环、踢毽子、跳皮筋等民间游戏,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饮食、礼仪文化等各类民间文化相得益彰、相互交融,形成了原州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

   有关原州的诗歌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诗经》中“薄伐猃狁,至于大原”,文化原州的符号由此出现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这也是描摹原州最早的诗篇。从岑参、王维、李白、杜甫、王昌龄、班彪、顾炎武、谭嗣同,到毛泽东、王洛宾、萧军,到李敬泽、雷达、舒婷、兰书臣、谢冕等,一路来到原州这块厚重的大地,吟诵出丰富的诗文。王维过萧关写的《使至塞上》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画面开阔,千古壮观。特别是横亘百里的六盘山,是一座胜利之山、曙光之山,1935年10月,红军长征翻越此山后胜利到达陕北,一代伟人毛泽东以豪迈之情赋词《清平乐·六盘山》,留下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千古名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攀高峰。

   原州是一片被诗词浸润的土地

   “站在沟通历史与当下、文脉连接古今的原州大地,我们不仅心接地渺,以诗书写自己的情感起伏,而且更能思连天宇,以情抒发民族的气韵跌宕。这不仅是诗歌与文学、文化的结合之处,更是历史与现实、个人际遇与民族苍生的风云际会。愿大家共同努力,为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原州区的文化品格提升尽心尽力,书写华章。”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蒋朗朗给原州区诗歌创作群体提出了希望。

   原州区实施尖子人才工程,不断壮大文艺创作力量,拥有诗歌创作者、爱好者近200名。从60后到90后,有众多的诗歌作者,形成了梯队。原州区根据创作实力和发展潜力,确定文艺尖子人才,建档立卡,跟踪服务,根据个人艺术特长,共同探讨确定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创作方向,减少走弯路。

   原州区文联充分利用《原州》杂志、《新原州》报、原州发布等媒介重点宣传推介诗歌尖子人才,对原州区文学艺术尖子人才尤其是诗歌创作人才进行跟踪宣传,提高他们的知名度,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积极向外推介尖子人才参加鲁迅文学院、江苏作协、山东作协、徐州作协等举办的高质量文学创作培训班,为他们提供展示舞台和创作空间。2人参加《诗刊》青春诗会,4人参加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培训学习,12人参加鲁迅文学院西海固作家研修班培训。

   目前,固原本土和原州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8人、省级会员27人,诗人、文学爱好者有71人,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大量诗歌、小说、散文等作品,出版文集160余本,6人次获得国家、省级以上文学创作奖项。

   资助一些有创作热情、有思想、有潜力的文艺人才出版个人专著。目前,原州区诗歌创作取得不凡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出版诗集36部,王怀凌、杨梓、张铎、张嵩、白军胜、高鹏程、林混、牛红旗、郭玛等在《人民文学》《诗刊》《十月》《民族文学》《北京文学》《星星诗刊》《诗选刊》《绿风》《朔方》《光明日报》《诗潮》等国家重要报刊发表诗歌2000余首,先后获得宁夏文艺评奖诗歌奖、散文奖、朔方文学奖、第三届人民文学新人奖、李杜诗歌奖、孙犁散文奖、《诗潮》杂志新中国成立60周年诗歌奖、六盘山文学奖等省部级以上诗歌奖励20余次。

   原州区自开展创建“中国诗歌之乡”活动以来,诗歌创作群体人数明显增长,诗歌创作质量进一步提升。创作了一批展现原州新变化、新面貌、新气象,讴歌伟大祖国、伟大新时代的文艺精品力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诗歌普及活动,提升“诗教”功能,提高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

   原州诗歌渐成西海固“最富丽的庄稼”

   原州,把文学创作当作庄稼一样潜心耕耘,经过长期锤炼和呵护,诗歌逐渐成长为西海固大地上“最美、最富丽的庄稼”。

   “贫困地区诗歌文化建设工程的启动,必将为贫困地区融合推进文化扶贫、智力扶贫、精神扶贫提供强大动力。我们将以‘中国诗歌之乡’的称号为动力,进一步打造支持繁荣诗歌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让人民群众在诗人的作品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汲取自强不息的动力,让诗人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刻画最美人物,抒写见证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和勤奋创业的历程。用诗歌文化讲好原州故事、传播原州声音,为国家诗歌文化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做出新的贡献。”原州区委主要领导在致辞中说。

   近年来,原州区充分发挥诗歌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功能和对外文化交流功能,在全区范围内深入开展创建“中国诗歌之乡”活动,让优秀诗歌走进千家万户,不断提高原州区美誉度和文化软实力。把创建“中国诗歌之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区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文联进行专题调研,研究文化建设和文艺创作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实际困难。

   原州区在申建“中国诗歌之乡”过程中,将诗歌普及作为一个重要抓手,在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单位广泛开展诗歌“六进”活动,充分发挥“诗教”功能,改善社会风尚、提升人文素养。如今,广大群众学会了怎样从诗词深厚的思想意蕴中感悟人生和做人道理,充分提升干部群众的品格与情怀。读书看报和写诗的人多了,参加赌博的人少了;团结互助的人多了,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少了,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及和谐文明的新风貌正在悄然形成。原州人创作并吟诵诗歌,已成为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每一个原州人都深深地感觉到,原州文化大发展的春天来临了。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原州区诗人们走进实践,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创作出一批体现原州特色、展示原州成就、具有原州风格、彰显原州气派的诗歌作品,使诗歌文化作用于社会,使诗歌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潜移默化、滋养心灵、净化社会的重要作用。

   原州诗人们用诗意浇灌着这片希望的田野,用诗意慰藉着这片热土。他们用诗行耕耘,他们用诗歌赞颂!

   正如原州诗人代表人物王怀凌所言:“‘中国诗歌之乡’的殊荣授予原州,对于原州文明史而言,是大事、是盛事,是众望所归。对于原州诗人来说,是鼓励、是鞭策,是任重道远。这群热爱仰望星空的精神旅人,将继续扎根本土,用手中的笔,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不断拭亮‘中国诗歌之乡’这张亮丽名片,只为心中那波澜壮阔的山河,只为心中那烟火不灭的人间。”

<p>    <p  align=

  “大美固原 诗书原州”诗歌朗诵会。 记者 王玉平 摄

<p>    <p  align=

  诗人们在原州区采风。通讯员 王雷 摄

(责编:赵茉钰、贾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