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西吉着力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奋力翻越贫困的最后山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本报记者 刘镇杰 禹丽敏

2020年09月15日07: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秋日的六盘山,天高云淡,一派丰收景象。

85年前,红军在此翻越了长征的最后一座大山。现如今,身处六盘山腹地的西吉县,1575户、4340名尚未脱贫的老乡,即将翻越贫困的山头。

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后一个未摘帽贫困县,西吉县在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前提下,着力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虽然你这不是主房,但毕竟外边人来人往,存在安全隐患,得加固!”

在什字乡保卫村入户排查时,西吉县扶贫办干部谢澄发现,村民马加兴家的辅房墙体倾斜,墙顶与联通的主房有2到3厘米的裂缝。他立刻反馈给乡政府,帮助马加兴维修加固。

今年3月,西吉县围绕脱贫攻坚,开展“查损补失、查漏补缺、查短补齐、查弱补强”专项行动,逐项逐户摸排问题线索,立查立改。至4月中旬排查结束,共发现四大类到户到人具体问题10794个。

时至今日,问题是否整改完?西吉县成立脱贫攻坚工作督导检查组,分片区开展督查,跟进老问题、发现新问题。谢澄眼下忙活的,就是这事儿。“住房安全是‘两不愁三保障’重要内容,我们入户时会尤其关注村民的住房。上一轮问题排查时,大家觉得辅房就掉以轻心了,这次要细抠问题。”

坐落在山脚下的兴隆镇王河村,每逢下大雨,村里的主干道都会被山上汇流下来的水淹掉,影响村民出行。这个问题之前已有反馈,县委巡察组副组长、督查组成员马霞在追踪整改时又发现了问题。

“一开始以为是交通部门的工程建设问题,后来发现是村里没有预留排水沟用地,再跟进时又了解到是村民占用了预留用地。”在马霞的督促下,排水沟终于建设完成。“就是要把问题盯住,解决一个是一个。”

5月底前,西吉县“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面清零。到9月底,摸排出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将全面整改到位。固原市委副书记、西吉县委书记王学军说:“我们严排查、慎问责,不怕问题暴露,就怕问题被捂着、瞒着。”

“这次雨水过大,把路口冲坏了,饲料运不进来,心里急啊!”8月中旬,马建乡庞湾村村民杨保仓来到村里的“廉情诊所”,在《坐诊工作日记》上写下这段话。那几日,西海固雨水多,导致道路塌陷,运送鸡饲料的卡车被堵在路口,杨保仓急得掉泪。

看到日记里的留言,庞湾村第一书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高士平一刻没耽搁,迅速打报告申请抢修资金。问题反映后的5天内,道路抢修完毕。

“问题不及时解决,富裕户也可能变成贫困户。”到庞湾村后,高士平创设“廉情诊所”。“如果说入户走访、发现问题是‘巡诊’,那么接待群众来访就是‘坐诊’。既为群众反映问题提供渠道,也帮我们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实现了扶贫工作的动态监管。”

脱贫攻坚战收官在即,西吉县尤其注重对兜底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户等三类重点群体的动态监测管理,对大病返贫、因灾致贫、因疫致贫或返贫的家庭,及时统筹政策资源,增添帮扶措施。

兴隆镇单北村的单耀军,因为做了股骨头置换手术与心脏支架手术,全家生活水平骤降。单耀军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病愈之后,向政府申请了10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自己做起了‘九碗十三花’餐饮生意,还和媳妇开了个调料店。目前的收入不错,今年肯定能脱贫。”单耀军神采飞扬地说。

说起去年的收入,红耀乡小庄村村民李红伟憨憨一笑:“种了20亩马铃薯,农闲时就在家门口的马铃薯供销合作社打工,满打满算挣了8万多元。”

马铃薯一度是西海固群众的主要食材,而今小小“土蛋蛋”变成致富“金蛋蛋”,成为西吉县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

“过去马铃薯产量一多就烂在窖里,农民卖不上好价钱。如今,县里的马铃薯产业正走向高质量发展。”西吉县马铃薯产业服务中心主任苏林富对马铃薯产业如数家珍。就拿种子来说,仅宁夏佳立、西吉土豆种业2个脱毒繁育中心,年繁育原种就达5000万粒。西吉县还扶持20多家经营主体建设原种基地1万亩、一级种基地10万亩,当地种薯远销云南、四川、广西等地。

年产量达150万吨的马铃薯,由全县200余名马铃薯产销经纪人打通全国销售网络。疫情之下,滞销问题也很快缓解,5月份便全部清空窖储,单价比往年还高。

今年,西吉县按照调减过剩低效、调增短缺、高效种养结构原则,重点向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倾斜,努力确保马铃薯产业优势。

“我们还积极扩大优质杂粮和菜心等冷凉蔬菜种植面积,力争使群众经营性收入人均增加540元、转移性收入人均增加360元。依照目前情况,目标可以实现。”西吉县常务副县长张永强表示。

《人民日报》( 2020年09月15日 第 06 版)

(责编:赵茉钰、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