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爷爷木工技艺短视频走红海内外

老手艺走上新舞台(为梦想奔跑)

本报记者 李 纵

2020年07月28日10:2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王德文在制作将军案。本报记者 李 纵摄

核心阅读

不用钉子、胶水,一榫一卯做出鲁班凳、鲁班锁、世博会中国馆模型等木器,“阿木爷爷”王德文的木工视频在海内外圈粉数百万,收获上亿播放量。

通过他的短视频,更多人见识了中国传统木匠技艺的精湛,以及蕴藏在榫卯结构中的古老智慧。

拥有270万粉丝,单个视频点击量达4200万,在海内外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最近,“阿木爷爷”做木工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

在广西梧州市蒙山县陈塘镇一个山青水绿的僻静村庄,63岁的木匠王德文照例拿出刨子、斧子和锯子,准备开始新一天的活计。

王德文正是“阿木爷爷”。“我就是干木工活的老木匠,是个普通的农民,大家喜欢看我的视频,我很开心。只要有人对木工技艺感兴趣,我就愿意一直拍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木工技艺,了解传统文化。”王德文说。

三天做一张鲁班凳,剪辑成三分钟短视频

尽管从山东聊城来到广西梧州生活了近3年,王德文还是吃不惯大米饭,“隔两顿不吃馒头就不得劲”。

王德文搬来广西是为照顾孙子。儿子娶了梧州媳妇,有了孩子后,王德文便与老伴一同过来帮忙,每天带孩子、做饭。

对他来说,和馒头一样割舍不了的还有木工活。“我从13岁开始做木匠,除了农忙时,其他时间都在做木工活,既为补贴家用,也是兴趣爱好。”王德文说,到了广西也闲不住,今天做个小木陀螺,明天做个小马扎,手没停过。

儿子王保成曾在网络公司工作,2017年回到梧州创业,做起了短视频自媒体。“以前拍美食作品,点击量一般。2018年底我爸自告奋勇,说要不要拍些做木工活的视频传上网试试。”王保成回忆道。

“拍视频一定要有意思,太普通就没有人看了。要做点不一样的,比如鲁班凳。”对于短视频拍摄,王德文有自己的见解。

鲁班凳又名“鲁班枕”,是用一整块木头经过锯、刨、磨、钻、凿、抠等复杂工序制作而成的,整个物件没有钉子和其他金属构件。

说干就干。画好图纸,王德文拿普通木料练手后找朋友捎来一块好看的花梨木,几经凿磨,最终变为一张鲁班凳,前后忙活了3天。王保成将父亲制作的过程拍摄下来,剪辑成3分钟的短视频上传网络。

视频发出不到一天,播放量突破百万。“没想到有这么多人看我干活,这让我感觉老手艺又有了用武之地。”王德文说。

鲁班凳、鲁班锁、摇椅、拱桥……精湛的木工手艺加上有趣的创作思路,接连几个视频下来,“阿木爷爷”在海内外迅速圈粉。截至目前,“阿木爷爷”账号已有270万粉丝,在海外也有超过百万粉丝、超过2亿次播放量。

农忙时种庄稼,有空时做木匠

“阿木爷爷”的一段视频里,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42根榫卯棱、4根榫卯柱、1个榫卯基,外加27道锁环环相扣,做成缩小版世博会中国馆。外国网友留言说:“这是什么中国功夫?”

“其实都是一些基础的榫卯技巧,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感觉很开心。”王德文说。

“我的木工技艺是‘偷师’得来的,没有正经学过。”王德文的木匠之路颇为曲折。

他13岁时,家里唯一的木锅盖坏了,蒸出来的窝窝头和地瓜半生不熟,于是请来木匠修补。“我看木匠师傅敲敲打打挺有意思,产生了兴趣,而且学门手艺也能挣钱补贴家用,以后有口饭吃。”王德文说,当时有了拜师学艺的念头。

王德文想学,拜师却不易。“那时候拜师学艺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需要跟在师傅身边帮工3年,没有收入,我还要干农活补贴家用,没这个条件。”王德文说。

然而他还是不想放弃,试探着问木匠:“我就给你拉拉锯行吗?”木匠没有拒绝。此后,木匠出去做工都会叫上王德文,他也就慢慢学会了木工手艺。

熟能生巧,是王德文的学艺心得。“木工讲求‘严缝’。刨好的木头拼接起来,不留一丝缝隙,滴水不漏。这极其考验工匠的功力,只能凭经验,多刨掉一点,木料就废了。”王德文说,那时候木匠出工要包料,废料的损失得自己承担。

村里几个木匠,这个跟两天,那个跟三天,跑前跑后三年。“等到16岁,包括榫卯在内,大部分的木工技艺我都会一点了,感觉自己已经可以‘出师’了。”王德文笑着说。从那之后,王德文成了家里的“木匠”,从做小马扎开始,逐渐也有客人找他打一些椅子、桌子等大件,人们称他“小王师傅”。

农忙时种庄稼,有空时做木匠,这是王德文的日常。“所以我说,我就是个地道的农民,只不过会点木匠活。”王德文说。

热心为网友答疑,传授木工技艺

在“阿木爷爷”的视频里,王德文只在开头打个招呼,便坐下沉浸到木工的世界里,整个视频经常没有一言一语,却详尽地展示制作过程。

“父亲总是让我拍细节,让大家看得更清楚。”王保成说,刚开始他不太同意父亲的想法。“一个视频录制下来短则几小时,长则数天,但短视频最长也就几分钟。如果都是木工细节,未免太过枯燥,要是大家不喜欢看就白拍了,我想加一些剧情在里面。”

但是王德文坚持自己的想法,“我想让大家对木工技艺有更充分的认识,让更多人了解、喜欢这门手艺。尤其是看视频的人多起来以后,这个念头更强烈了,我感觉自己有这个责任。”

不论是榫卯技艺,还是其他技术,王德文都不藏私。网上有私信要图纸的,王保成会把父亲画的图纸拍下来发过去;有提问的,父子俩也会研究过后一一解答。

“有的外国网友留言说想学,问些技术问题,我们都会解答。看不懂的英文,我们会用翻译软件。”王德文笑着说,要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国榫卯工艺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里的好宝贝太多了,和那些老师傅比起来,我还差得远呢。传承传统文化,网络是个很好的媒介。”王德文说,去年回老家过年时,同村人来拜年,说看了“阿木爷爷”的视频已经学会做鲁班凳,准备做一些到集市上去卖,靠手艺挣钱,这让他感到欣慰。

在网络走红后,曾有商业活动找上门来,父子俩商量过后还是拒绝了。他们想将精力更多花在优质木制产品的研发上。这个想法得到了蒙山县政府的支持,目前陈塘镇屯两村已经建起“阿木爷爷试点基地”。

“以后我还会继续钻研更多巧妙的木工技术,拍摄出来给大家看,我这辈子就把这件事情干好、干细致就行了。”王德文说,一辈子都在钻研一个活计的人数不胜数,他也希望更多的手艺人能够拥抱网络,用更新潮的方式展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28日 第 12 版)

(责编:赵茉钰、贾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