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寧夏出品”裡的中國故事

2022年12月26日08:31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音樂劇《花兒與號手》劇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北斗,浩瀚星空間的一組閃亮之星。(資料圖)

長篇報告文學《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電視劇《山海情》海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為人民抒寫,為時代放歌。

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表彰決定,對第十六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組織工作先進單位和優秀作品進行表彰。本屆“五個一工程”獎主要評選表彰2019年6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首次播映、上演、出版的優秀作品,獲獎的97部作品充分反映了近三年來中國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的豐碩成果。

“寧夏出品”奮力“答題”交出雙優“答卷”:電視劇《山海情》、音樂劇《花兒與號手》、廣播劇《中國北斗》、圖書《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以下簡稱《詩在遠方》)獲得“優秀作品獎”,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繼2001年之后,再次榮獲“組織工作獎”,凸顯了寧夏在持續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方面的自信自強。

這些“五個一工程”獎獲獎作品再次証明,隻有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守正創新、潛心磨礪的創作,才能夠獲得獎杯與口碑的雙贏。正如長篇報告文學《詩在遠方》所表達的:文藝作品隻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造,才能兼具“史”的知性和“詩”的感性,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

這也是“寧夏出品”的文藝作品之所以能得到觀眾和讀者的青睞,名動全國的“密碼”所在。

電視劇《山海情》精品背后是精神

“從來沒有一部文藝作品能讓外界對寧夏如此關注”,網友在電視劇《山海情》評論區中的留言,折射出這部向閩寧對口扶貧協作致敬、向建黨100周年獻禮的精品力作對寧夏宣傳效果的“一飛沖天”。

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精心策劃,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傾情攝制的重點脫貧攻堅電視劇——《山海情》,講述的是一段真實歷史:西海固的干部群眾在國家扶貧政策引導下,歷盡千辛萬苦,將飛沙走石的“干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在這部劇中,演員們踏踏實實在“苦瘠之地”投入創作,演活了從“涌泉村”到“吊庄”的眾生相,在熒幕上書寫了一部激蕩人心的奮斗史,充分印証了在黨和政府的持續努力下,在廣大群眾的不懈奮斗下,“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2021年1月12日播出以來,從各大媒體、專家學者的評論到廣大觀眾的廣泛好評,再到網絡平台的熱烈反響。首播期間每集平均綜合收視率1.504%,在同期電視劇收視率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很多觀眾表示“23集根本就不夠看”,成為主旋律題材“叫好又叫座”的又一標杆。

一部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為什麼能爆火?

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評價給出了答案,它是一部反映偉大脫貧攻堅精神的電視劇。它在細節處見生活、溫暖處見人心。

觀眾從中看到了真實的人,感受到真實生活的氣息。精明能干的馬喊水、堅韌朴素的李水花、腳踏實地的扶貧干部馬得福、一心想著孩子的鄉村教師白崇禮……評論界認為他們是反貧困斗爭中的鮮活個體,面對脫貧路上的艱難險阻,內心有矛盾、有掙扎,但始終涌動著奔向美好生活的渴望。在生活的磨礪中,他們是有血有肉的平凡英雄,呈現著一個個接地氣、有筋骨、暖人心的故事,自有一種朴實而昂揚的詩意。

為了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寧夏故事,匯聚精神力量,創作團隊在查閱史料、實地採風、走訪原型的扎實基礎上,以真實為依托,通過故事與細節“潤物細無聲”。

“扎根生活的沃土,回到人民大眾中去,藝術之樹才會常青。”“精品背后,是文藝工作者們心系人民、辛勤耕耘、忘我付出的可貴精神。”自治區廣播電視局電視劇與網絡視聽管理處負責人介紹,寧夏高度重視《山海情》創作拍攝工作,2019年11月創作伊始,協調永寧縣、西吉縣及自治區有關部門盡全力提供便利條件,幫助編劇順利完成了與典型人物交流座談、實地走訪、收集資料等工作﹔2020年7月正式開機后,協調解決場景、人員、道具等問題。主創人員為創作出滾燙、鮮活的高質量劇作,扑下身子,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扎到老百姓人堆裡,看清楚他們飯碗裡的稀稠,讀明白他們眉宇間的喜怒哀樂。同年10月25日,《山海情》順利殺青。

這部電視劇充分彰顯了“寧夏出品”的思想境界與組織能力,處處充滿寧夏元素。它的播出極大提高了寧夏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電視劇中賀蘭山、戈壁灘、烽火台、灘羊肉、雙孢菇、枸杞、葡萄酒等美景美食無不展現著“塞上江南·神奇寧夏”的獨特魅力。據不完全統計,在電視劇《山海情》的熱映及相關媒體的綜合宣傳帶動下,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鹽池灘羊、中寧枸杞等產業整體銷售量同比增長300%以上,閩寧鎮迅速成為葡萄酒產業、民宿民俗、觀光農業、影視拍攝、扶貧特色旅游等文旅資源匯聚地和網紅實景打卡地。《山海情》既是一部成功的文藝作品,又是一個成功的脫貧致富宣傳案例。

音樂劇《花兒與號手》賡續紅色血脈

創新為文藝創作帶來新氣象。

“音樂劇《花兒與號手》從萌生到開枝散葉、碩果累累,經歷了涅槃重生的考驗和輝煌,是近年來國內音樂劇發展的一顆璀璨新星,彰顯‘寧夏出品’的創新力。” 寧夏演藝集團歌舞劇院院長陳麗雲表示,本屆“五個一工程”獎我們的獲獎作品,反映紅軍長征精神的原創音樂劇《花兒與號手》,是全國唯一一部入選的音樂劇。它是精益求精、反復錘煉而成的思想內涵豐富、藝術質量上乘的代表之作。

《花兒與號手》以獨特的現代音樂劇語匯開啟紅色記憶之門:以紅軍長征路過六盤山為背景,用民族情、軍民情寫實與寫意的虛實相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現軍愛民、民擁軍、軍民一家親的濃濃情意,以及長征路上紅軍戰士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情感歷程,以與眾不同的紅色主題音樂劇的表達方式探索了中國音樂劇的新領域。

“《花兒與號手》在國內當代原創音樂劇作品中,第一個將紅軍長征的宏闊背景和紅軍號手與‘花兒’歌手友誼締結的微觀視角融入主題創作。”陳麗雲在介紹中,打開了記憶的閘門。

時針撥回到2016年春,正值寧夏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文藝晚會的前期創作中,時任寧夏演藝集團總經理的范晉國帶隊在革命老區採風時,對同行的創作人員提議,希望能以同心縣紅軍西征紀念館中紅軍號手的雕像,包括埃德加·斯諾所著《西行漫記》封面號手照片為素材創排一部音樂劇,講好一個長征途中的寧夏故事,得到大家一致贊同。

當時陳麗雲隨即邀請在場的張宗燦(原寧夏歌舞團編劇,后調任中國舞協《舞蹈》雜志執行副主編)編劇,溫中甲(原寧夏固原劇團作曲,后調任中國歌劇舞劇院創作室主任)作曲,兩位老文藝工作者欣然接受創作任務。

2017年春,張宗燦完成了音樂劇《六盤紅雲》(《花兒與號手》的原名)的初稿,劇本表現了紅軍號手與“花兒”歌手的相識相知與軍民之間的魚水情義,謳歌了長征路上的紅色青春。

為了使作品能夠高質量完美呈現,寧夏演藝集團歌舞劇院邀請當時任國家話劇院副院長、中國劇協副主席的王曉鷹為總導演,優秀的音樂劇演員陳沁為聲樂指導,音樂人劉聞加盟作曲工作。針對音樂劇《六盤紅雲》的戲劇性不足、戲劇矛盾沖突不強等問題,又聘請了中國文聯劇構專家李春喜對劇本結構進行了修改,並更名為《花兒與號手》,使劇本人物形象突出,劇情結構更加豐滿。2018年3月,這部由陳麗雲為出品人、范晉國為藝術總監、寧夏演藝集團歌舞劇院創作演出的音樂劇在寧夏大劇院首演,在觀眾特別是青年群體中引起強烈反響,呈現了新時代文藝精品凝聚青春力量的效應。

千錘百煉、精益求精的藝術追求,讓《花兒與號手》迄今已在寧夏、北京、湖南、福建、廣東、青海、河北等地數十個城市演出,贏得群眾喜愛、市場肯定,在2022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上勇奪舞台表演最高獎第十七屆文華大獎。近日,又喜獲中宣部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是全國唯一入選的一部音樂劇。

堅持原創精神、全國視野、守正創新,謳歌偉大時代和人民英雄,《花兒與號手》的成功創排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黃河文化譜寫了新篇章。

圖書《詩在遠方》根植“泥土”書寫時代史詩

第十六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獲獎作品中,由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和海峽出版發行集團聯合出版的長篇報告文學《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作為圖書類優秀作品,榮耀上榜。

《詩在遠方》的作者,中國報告文學領軍人物、著名作家何建明表示,這部作品傾注了各方力量,既有作者,也有出版方,還有採訪對象,是我們共同的努力打造了一部優秀作品。期待借這本書,我們創造一個新的文學高地。

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認為,這部報告文學作品,獲得“五個一工程”獎,有其必然性的因素。因為《詩在遠方》講的是移民扶貧的故事,而移民扶貧是扶貧攻堅中最難啃的骨頭。這部報告文學,讓我們深刻地理解了扶貧攻堅思想的精髓,理解閩寧經驗的中國意義和世界意義。

編輯這本新書的過程,也是出版人提高思想境界、擔當意識和編輯能力的過程。

“秉承‘為人民出好書’的情懷,黃河出版傳媒集團把致力於講好閩寧對口幫扶的故事、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故事、中國脫貧攻堅的故事,作為時代賦予的重大使命,作為寧夏出版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黃河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薛文斌介紹,2019年4月《詩在遠方》被列為福建寧夏兩省區出版合作重大項目。

2021年3月31日,作為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主題出版物,《詩在遠方》正式與讀者見面。該書以“閩寧經驗”為創作主題,全景式展現了東西部扶貧協作背景下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結出的豐碩成果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彰顯了中國脫貧攻堅精神的偉大內涵。

移民謝興昌、孛雲峰等從普通小人物變成致富帶頭人的勵志故事﹔20多年來,兢兢業業負責閩寧勞務輸出的寧夏扶貧干部董成璧的故事﹔福建扶貧干部林月嬋數十年如一日為閩寧協作勞碌奔走、耗盡心力的故事﹔福建援寧專家“寧夏花痴”吳建設、“寧夏‘菇’爺”林佔熺用科學技術幫助移民致富的故事……在《詩在遠方》一書中,這些故事處處閃現著“閩寧攜手、山海情深”的歷史光芒,使該書始終帶著史詩般的壯美情懷和涓涓細流般的人性溫度,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作為一部有價值、有深度、有情懷的報告文學佳作,《詩在遠方》用深刻的文學思考生動地記錄了這一偉大實踐的歷史進程,其文體的史詩性和故事的可讀性引起讀者強烈共鳴。許多評論家紛紛表示,《詩在遠方》兼具“史”的知性和“詩”的感性,為國內外讀者呈現了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它是一部成功書寫‘閩寧經驗’的時代史詩。”

這部扎根人民、謳歌時代的精品力作如何贏得了市場肯定?

“舉全集團之力,用心用情去做好一本書。”從確定選題,到精選作者,再到打磨內容、宣傳推廣……在歷時兩年多的時間裡,每一個環節,都充滿著寧夏出版人始終堅持“為人民出好書”的出版情懷。趙學佳是《詩在遠方》的責任編輯之一,他與同事一起反復打磨書稿,編校了多少遍他已記不清。

《詩在遠方》發行以來,截至目前共印刷9次,發行量突破了7萬冊,突破了近年來寧夏本版圖書的最高紀錄。

從萬千書卷中走出,走到你的心中、我的心中。黃河出版傳媒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楊立國說,借助《詩在遠方》把閩寧經驗向全國推廣,向世界更好地講好中國脫貧故事,是寧夏出版人踐行“為人民出好書”理念最好的時代詮釋。

廣播劇《中國北斗》走進人物內心塑造時代英雄

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遼寧省委宣傳部共同制作的反映幾代中國北斗人嘔心瀝血不屈不撓奮斗歷程的廣播劇《中國北斗》,聚焦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近30年的研制開發歷程,藝術再現了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前赴后繼、奮斗終身的偉大壯舉。

如何在真實和藝術中找到平衡點,塑造現實中的英雄形象?在該劇導演王銳看來,創作者唯有真正走進人物內心,作品才有真實感人的力量。

《中國北斗》根據王建蒙的相關傳記文學改編,故事情節設計緊湊,細節刻畫感人,人物形象生動鮮活。該劇結合了為中國航天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老中青三代科學家的事跡,將他們的閃光點集中表現在本劇主人公孫國棟的身上,通過孫國棟的成長過程,展現出強大的國家意志和勇毅的民族精神。演播藝術家吳俊全等實力演員的精湛演繹和精良的后期制作,使全劇大氣磅礡,聲情並茂,現場感、空間感、聲畫沉浸感俱豐,是航天科技題材中不可多得的廣播劇藝術精品。

廣大聽眾表示,時代呼喚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中國北斗》充分展現了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不畏艱險,隻爭朝夕,奮力攻關,打破西方技術封鎖,走出一條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自主創新道路,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中國速度。正如劇中主人公所言:“中國北斗的發展腳步,誰也擋不住!”期待講述中國北斗故事的文藝作品以更多樣的形式,進入公眾視野、百花齊放,弘揚和傳承好“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斗精神。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方針原則和實踐路徑。獲獎后,“寧夏出品”正在積蓄更多力量,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的精神,以更多精品力作抒寫偉大時代、講好寧夏故事,為打造文化興盛沃土、加快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區作出貢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以長篇報告文學《詩在遠方》為例,正在進一步探索文藝主題傳播的創新形態。日前,在全球規模最大的出版行業展會——第74屆法蘭克福書展上,《詩在遠方》在“閱讀中國”專區亮相。據介紹,在加大對外合作交流,致力於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方面,《詩在遠方》碩果累累,2021年俄文版、阿文版先后入選絲路書香工程、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2022年,韓文版、英文版又先后入選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在外宣項目申報之路上,《詩在遠方》為寧夏其他出版物“借船出海”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此外,電視劇《山海情》將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播出,進一步傳遞“塞上江南·神奇寧夏”的神韻與氣度,助力“寧夏出品”再創佳績。(記者 高 菲)

(責編:閻夢婕、賈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