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宁夏频道>>宁夏要闻

盐池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实现三个历史性逆转

2022年09月20日09:35 | 来源:宁夏新闻网
小字号

提起盐池,很多人的印象是盐碱地、黄沙窝,旱得不长一颗树的地方,这是因为盐池所处的地理位置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毛乌素沙地南缘,常年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致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沙子跑,抬脚不见踪”成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盐池的真实写照。

如何改变这固化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如何改变沙进人退、实现人进沙退?如何把昔日“黄沙窝”变成“绿家园”?

深刻震撼每一个盐池人内心的三连问,不仅问出了盐池人的渴望,更是问出了盐池人坚毅不屈实现梦想的勇气和干劲。

记者站在盐池县王乐井乡孙家楼项目区,极目远望这片曾经严重退化的沙窝子,如今到处都长着几十厘米高的蒙古冰草、白沙蒿、沙打旺等绿草。五级大风嗖嗖地刮到脸上,只是感觉到冷风,却并没有沙尘,草原治理真的是建成效。

微信图片_20220920001529_副本.jpg

盐池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官渊博介绍草原生态修复情况。

盐池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官渊博自豪地说,他小时候的家就在距离几百米外的庄子里,以前真是黄沙窝不长草,现在变成了“绿家园”。他详细介绍盐池县如何从思想上行动上落实抓生态就是抓发展的具体措施。盐池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北治沙,中治水,南治土”的总体思路,坚持草原禁牧与舍饲养殖、封山育林与退牧还草、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建设保护与开发利用、移民搬迁与迁出地生态恢复“五个结合”,“封、飞、造”多措并举,“乔、灌、草”合理配置,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草原生态治理等国家重点项目,持续推进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十八大以来全县累计完成营造林115.03万亩,补播改良天然草原127.5万亩,年均防治鼠虫害10万亩以上,同时充分发挥以柠条为主的灌木资源,年均平茬柠条30余万亩,每年可加工柠条饲料近3万吨,有效支撑盐池滩羊产业健康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27.41%和58.5%,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2和2个百分点。

微信图片_20220920001534_副本_副本.jpg

村民孙忠告诉记者,家门口的草原生态修复了。

生态好不好,当地村民最有发言权。孙忠是盐池县王乐井乡孙家楼村的村民,眼角处留下岁月雕刻的三道皱纹,他说孙家楼在没有进行草原生态修复前,简直没法住了,春天一刮风,门都开不开,到处是明沙丘。从2003年开始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后,通过治理,生态修复了。

盐池县将全县“过去因气候干旱、过度放牧、乱采乱挖等原因,草原退化较为严重,局部地区出现明沙丘”类型区域列为草原生态修复重点区,2020年,依托自治区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在该区域采用隔带浅翻松土整地方式,完成机械补播5035亩,采取草方格+人工撒播方式治理明沙丘648亩,草种选择以蒙古冰草、沙打旺等乡土草种为主。

通过综合治理,项目区生态修复成效非常显著,明沙丘彻底消失,植被迅速得到恢复,优质牧草比例明显提高,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之前的35%左右提高到70%以上。该村农户在目睹了生态植被的巨大变化后,2021年又主动拿出退化的1.55万亩草原开展治理。通过这些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全县退化草原得到有效恢复,流动沙丘得到基本治理,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和提升。全县200多万亩严重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100亩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年扬沙天气由10年前的54次降低为10次左右,全县生态建设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等三个历史性逆转,进一步筑牢了宁夏东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微信图片_20220920002547_副本.jpg

草原生态修复重点区。

盐池县先后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县、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荣获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并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 (记者 杨洲 蒋萍 马建宁)

(责编:阎梦婕、宽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