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宁夏频道>>宁夏要闻

海原:在打造“四个示范县”中交出新答卷

2022年08月18日09:01 | 来源:宁夏日报
小字号

公园装点美丽生活。

南华山绿意盎然。

蓄势待发的海原“牛王谷”。

农村妇女家门口就业成为产业工人。

乡间沃野焕发勃勃生机。

  海原县各级党组织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在关键少数上发专力、在舆论引导上发猛力、在入脑入心上发狠力、在丰富载体上发实力、在推动落实上发全力“五力齐发”,坚决推动党代会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宣传、大实践”活动,面向全体党员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全员培训。组织县宣讲团、党代表面向部门、乡镇、村组和社区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各乡镇党委书记在本乡镇、各行政村平均开展3场以上宣讲。各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主动邀请县、乡各级宣讲团成员进行宣讲。

  海原县把党代会精神融入文化惠民工程文艺演出、广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中,持续开展“送文艺下基层”系列活动,组织创作主题诗歌、散文、美术、摄影、书画等文艺作品,把党代会精神传入千家万户。

  全县上下把学习贯彻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高端肉牛产业示范县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生动实践和具体行动。

  统筹推进 创建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县

  机器轰鸣,工人忙碌。8月10日,海原县关桥乡冯湾行政村吴湾自然村的工地上,宁夏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吴湾三泵站正在紧张建设中。钢筋切割声、敲击安装声汇成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与不远处层峦叠翠的青山,构成一幅壮美的乡村振兴画卷。

  “三泵站防洪堤工程已完成90%,正在浇筑泵站封闭圈底板混凝土,9号蓄水池工程正在拆除混凝土板。”西安供水工程项目现场负责人杨岩介绍,“明年3月之前三泵站工程全部完工,具备向关桥灌区供水能力;2023年9月完成剩余主体工程,冬灌前完成试通水;2024年4月全线正式投入运行。”

  今年3月开工的西安供水工程总投资7.1亿元,从海原县北部固海扬水七干渠末端的高崖水库取水,新建四级扬水泵站。全长69.5公里的输水压力管道经过关桥、西安、海城3个乡镇24个行政村,连通沿途11座蓄水池,年引水量2000万立方米,发展灌溉面积12万亩,受益群众12564户65140人,其中2000多户是脱贫户。

  “我们都在盼水呢!”关桥乡冯湾村瓜农周虎有20多栋甜瓜大棚,今年收入10多万元。“甜瓜每年需要浇水六七次,靠的是地下水,水量有限。明年用上西安供水工程的水后,旱地就变成水浇地了,产量和收入能实现翻番。”周虎说。

  西安供水工程是海原县创建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县的有力支撑。海原县水务局局长张广平介绍,根据测算,该工程建成后,灌区国内生产总值每年能增加1.9亿元至2.2亿元左右,并且会带来很好的生态效益,“过去超采的地下水能得到有效恢复,附近南华山、天都山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改善。”

  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该县大力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和“点对点”劳务输送等活动,加大转移就业力度,拨付劳务奖补资金2000万元。截至目前,全县转移就业9.53万人,创收10.83亿元。对1164名37种大病患者全部进行集中救治,规范管理慢病患者8684人,43名重病患者全部落实政府兜底保障政策,全县脱贫人口和三类重点监测对象签约率达到100%,大病、重病患者季度履约率均为100%。聚焦乡村建设,全县148个行政村编制村庄规划,全面完善基础设施,打牢乡村振兴基础,有效激发自我发展内生动力。

  如虎添翼 创建高端肉牛产业示范县

  肉牛产业一直是海原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最近,一项足以让该产业加速崛起的计划正在准备中。

  该县将与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深度合作,签订合作运营协议,共同筹资2500万元成立宁夏种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位于海原的中国(宁夏)良种牛繁育中心全面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助力该县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底,随着中国(宁夏)良种牛繁育中心在海原县南华山下建成投用,“牛王谷”悄然诞生。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形成种公牛站、种母牛核心育种场、饲料加工区、隔离牛舍和粪污处理隔离区、畜牧兽医室等完善的良种牛繁育体系。饲养荷斯坦、西门塔尔、蒙贝利亚等进口优质种公牛49头,海福特等种子母牛150头,产犊牛9头,填补了宁夏没有良种牛繁育平台的空白。到2023年底,该中心种子母牛存栏将达到500头,年生产胚胎500枚、优质冻精200万剂,有效保障海原县和周边市县肉牛的品种改良。

  海原县以“基础母牛银行”模式,建立基础母牛稳群扩繁、肉牛品种改良、饲草料生产加工、社会化服务、创新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精深加工和品牌营销、动物疾病防治与疫病防控七大体系,实施“21项行动”,以创建“一谷、一园、三带、示范乡+示范养殖场”国家级高端肉牛养殖示范基地为目标,打造生态环保、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产业融合、优质高效的肉牛产业集群,推动高端肉牛全产业链发展。截至2021年底,海原县肉牛饲养量达30万头,肉牛饲养场户达到2.7万户。2022上半年,肉牛存栏量达到13.57万头。

  该县稳定扩展肉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奋力打造高端肉牛产业示范县。出台基础母牛支持政策和高端肉牛产业补充政策,大力实施见犊补母政策。加快品牌培育,提升产业附加值。实施良种基础母牛扩繁、标准化养殖节本增效、熟食加工销售和冷链物流配送、“六盘山牛肉”海原产区品牌推介和线上线下营销等措施,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到2026年,肉牛存栏量将达到30万头,其中能繁母牛20万头,肉牛良种化率达到98%以上,肉牛产业已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幸福大道”。

  绿色发展 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盛夏时节,南华山绿意葱茏、溪流潺潺,如一道绿色屏障,将热浪和喧嚣默默吸收。

  在南华山顶远眺海原县城,城区被牌路山公园、西湖公园及绿化植被包围,树木草坪为城区画上隽秀的靓妆,城市颜值大幅提升。

  海原县不断创新造林方式、强化林草资源管护,全力以赴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0.9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65%以上。

  该县立足“三山一河七流域”空间布局,对北部进行荒漠草原生态修复,中部进行灌草生态修复,南部进行乔灌水源涵养生态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构建以城市、乡镇村组、庭院绿化建设为点,以道路、河流绿化建设为线,以荒山荒坡绿化为面的生态网络体系。把造林技术培训班办在乡镇村组、办在山头、办在田间、办在流域、办在农户院落,不断强化生态建设的技术支撑。每年的生态建设中,各乡镇严把植绿增绿“起苗、运苗、卸苗、栽植、覆土、浇水”六个关口,确保种一棵活一棵、栽一片绿一片。

  海原县还开启多渠道投资造林新模式,改变以往依靠政府投资造林的单一模式。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样板区,西华山成功申报为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2021年以来,与中国绿化基金会签署合作造林协议,争取社会投资2895万元。在关桥、甘盐池等北部荒漠草原生态修复区实施“蚂蚁森林”造林4.2万亩,直播柠条700万穴,营造出集中连片的荒漠化草原生态修复示范区。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该县淘汰小砖瓦厂、小采砂场等“散乱污”企业,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改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缩减,连续3年超额完成区、市考核指标要求。通过全面推进县城集中供暖和清洁取暖改造,加强城市扬尘综合管控,有序推进农村地区“煤改电”和乡镇清洁煤配送中心体系建设。全县优良天数达标率,PM_10、PM_2.5等空气质量指数连续3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位居全区前列。

  在建设生态防护体、经济林、修复湿地、治理退化草原、开展露天矿山治理、国土综合整治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方面,海原县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治理河道、沟道155公里,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720.7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63.3%。累计完成营造林71.34万亩,县城绿化覆盖率由20%提高到35%,海原县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以生态之美催生发展之变。(记者 王文革)

(责编:阎梦婕、贾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