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宁夏频道>>文化

文旅融合:共建好风景 共享好光景

记者 刘新吾 王 者 郭 玥
2022年03月15日11:2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日前,记者在重庆、河南、浙江等地的一些乡村走访了解到,当地在依托资源禀赋、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旅产业的过程中,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使人居环境整洁有序。村庄处处有风景,村民居住更舒心。

公路通了 农家乐了

白墙灰瓦,窗明几净,在重庆市巴南区水竹村,村民卢开平招呼大家看看他改造后的农家乐。厨房里食材琳琅满目,他正在为旅游旺季做准备。家对面的小山坡上,绿树成行,蓊蓊郁郁。

看着门前的水泥路,卢开平算起收入账,嘴角上扬。以前,院坝和屋后的公路是泥土地。“去趟城里,要扎起裤腿,走半个多小时泥巴路才能坐公交。”卢开平说。

2016年,村里决定发展乡村旅游,修建南湖多彩植物园。在区农委和街道支持下,硬化路通了,家家户户的小汽车直接开进院坝,老百姓的房屋经过整修,焕然一新。

“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冬泡泉”,路通了,来村里的游客络绎不绝,高峰期一天就有3万人。南湖多彩植物园、南温泉、云篆山等旅游景点越来越受欢迎,吸引了大批市民周末前来“打卡”。乡村旅游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村民们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

观光旅游迅速发展,也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巴南区加快建设,建成改造一批乡村公路,同时鼓励各村帮助村民整修房屋、完善排污管网、清扫院坝……当地乡村面貌不断更新,还培育了果蔬、家禽等特色产品。2021年全区累计接待游客37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余亿元。

路灯亮了 村子靓了

河南省修武县宰湾村,背靠云台山,耕地资源匮乏,过去一提到宰湾村,当地群众的第一印象就是“土里土气”和“穷”。如今走入宰湾村,柏油路宽敞平坦,道路两侧盆栽景观枝繁叶茂,太阳能路灯造型科技感十足。

71岁的村民郝太泉有了新爱好:去附近的运动广场和孙子打羽毛球。过去,郝大爷闲暇时就喜欢在家看电视,“不是不想出家门,实在是出不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晚上黑灯瞎火,出去能做什么?”村头有块荒地,因为和郝大爷家离得近,他就自己种上了菜。听说村里要在这儿建个运动广场,郝大爷提出建议:“建广场,路灯也得一起装。”

“这肯定没问题,咱们村提升人居环境,就从这路灯和广场的改变开始。”前来征求村民意见的村干部说。随后几个月里,宰湾村陆续铺上了柏油马路,安装了146盏太阳能路灯,运动广场也投入使用。

近年来,河南省因地制宜,持续改善村庄环境。河南省全部行政村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80%的行政村公共场所等重点部位有照明,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3%,自来水普及率达91%。

设施多了 日子美了

“村里能建展馆,真是惊喜。”在上海工作的徐栋一回到宰湾村,便赶往村里的豫北民居展示馆参观。

宰湾村有3座上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村里改善人居环境时,保留了院落,改造成现在的豫北民居展示馆,再现宰湾村过去的生活、生产场景。漫步其中,一些老物件展示了过去宰湾村农户的家庭摆设和民居风格,勾起了徐栋儿时的回忆,徐栋感慨:“仿佛看到了宰湾村的过去与未来交织。”

漫步宰湾村,处处皆有景。村西侧,13根高低不等的柱状体建筑组成宰湾村的标志性建筑,每一根柱体上都有村庄的大事记,诉说着这里的发展变迁。村头的椿树也被村民改造成景观,树枝上悬挂发光圆球灯,每晚灯光亮起,氛围温馨。

2021年,七贤大舞台、宰湾村标等文化设施建成。一到节假日,村里便会在七贤大舞台举办文艺活动。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丰富着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古道旁的古树苍劲有力,古朴的石头房错落有致……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乌岩头村,在保留着传统风貌的同时,焕发着新的生机。

在重新规划电缆、增设排污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同时,乌岩头村的改造尽可能保留村庄的文化特色和特征。四合院变身乡土文化博物馆,传统建筑发挥新功能;引进艺术工坊、非遗体验、古村研学等活动,艺术气息让村庄充满活力;新建住宅沿用传统建筑样式,乡村风貌更和谐……如今,富有特色又舒适宜人的乌岩头村,吸引了大量游客。

乌岩头村原本是一个“空心村”。2013年开始,黄岩区和同济大学建立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地校合作机制,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修缮古建筑,提升人居环境,发展文旅产业。“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不搞千村一面,要有针对性地挖掘、利用乡村内部资源特别是文化资源,充分体现乡村自身特色。”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贵庆说。

(责编:阎梦婕、贾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