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7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挑大梁 宁夏厚植人才沃土
近年来,宁夏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快推进人才的评价、使用、激励、流动等机制改革创新,积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人才数量质量大幅提升,人才活力效能愈加彰显。截至去年年底,全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31.77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和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5.4万人,成为推动宁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挑大梁的中坚力量。
放权松绑,稳妥推进人才机制改革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近年来,宁夏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使各方面人才尽展其长。
宁夏制定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厘清行业领域人才管理服务职责,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等事业单位通过特设岗位和创新岗位,支持人才开展科技项目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和社会服务。允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总量包干和编制结构比例限额内,自定人才评价标准,自主组织评审,自主公开选聘高层次人才,自主分配绩效工资。允许事业单位对作出突出贡献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工资,鼓励科研人才兼职兼薪,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修订完成40多个系列(专业)职称评审条件,将高等院校教师系列正高级及以下职称评审权限下放至全区所有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将部分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具备条件的科研院所、三甲医院、传媒集团、大型骨干企业、行业协会和地级市,允许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自设标准、自主评审、自主聘任。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不受学历、论文、任职年限等限制,200多人直接评聘高级职称。推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成长通道;改革职称评审监管机制,对自主评审单位由“结果审批”转为“事后备案”,全面推行职称电子证书模式,进一步提高职称评审服务的快捷性和便利性。
自治区人民医院在宁夏人才政策指引下,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不断创新引才、育才、用才机制,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全职引进博士40余人,柔性引进“自治区特聘专家”48名、国内医疗卫生领先团队8个。依托医院“136育才工程”、学历提升项目,2018年以来选拔近400名专业技术人才赴国内外医疗机构研修学习,支持63名优秀人才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引育并举,培养高层次紧缺人才
宁夏坚持引育并举,通过实施千名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近5年累计引进全日制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326名、重点院校重点学科硕士391名,为全职引进和自主培养的1770名全日制博士、全职引进重点院校重点学科硕士发放补助2.58亿元,为30多家企业高层次人才兑现购房、薪金等补贴820多万元。实施千名高层次人才、万名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累计选拔培养院士后备、青年拔尖人才800多名,年均培训专业技术人才1万人次,累计选派中青年人才赴区外深造184人。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组织宁夏杰出人才、塞上英才、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等评选表彰活动,累计表彰各类人才1400多人次。
作为宁夏青年拔尖人才,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工程师李文超先后主持并参与自治区研究示范等重点项目4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参与起草修订《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酒庄酒生产规范葡萄酒行业标准》,参与编写《果树设施环境调控理论与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国际酿酒师在宁夏》等系列教材书籍5部,发表专业论文10篇;重点参与实施“贺兰红”系列葡萄酒的酿造研发与技术固化工作,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品牌发展作出了贡献,先后被产区聘任为“宁夏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目前,他被北方民族大学聘请为“实践教学校外导师”,年培训学生超过300人次。
拴心留人,积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吸引人才的“强磁场”。宁夏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质量作为推动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实施百个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百个人才小高地建设计划、十个重点优势产业人才支持计划,充分发挥人才载体的“孵化器”和“助推器”作用。目前,已累计建设院士工作站、人才小高地、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专家服务基地、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人才载体200多个。
为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人才办在自治区政务大厅打造“人才之家”,升级人才服务窗口,建设了高层次人才服务系统和专门网站,编制了高层次人才服务指南,在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文化旅游、城市交通等21个方面给予高层次人才全方位服务保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