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占熺:把“中国草”种在黄河边

2021年03月30日07:40  来源:宁夏日报
 

到育苗大棚里看菌草长势,在加工车间里讨论工艺,到盐碱地里测土取样,为今年菌草改良盐碱地种植试验提出建议……3月28日9时至17时,78岁的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教授林占熺始终保持工作状态。

上一站是内蒙古。3月25日,林占熺到当地指导开展菌草种植试验示范,一连几天马不停蹄。

“这些年在各地跑,闲不下来。闲下来心里就惦记菌草扶贫、菌草治沙的进展。”当天,林占熺顶着沙尘天气,按计划在石嘴山市惠农区各处调研,协助企业在惠农区打造菌草繁育中心和菌草生态示范基地。

“经实验,2013年种植的菌草到2019年仍可有效固沙。”林占熺表示,黄河流域开展的菌草治理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治理砒砂岩、改良盐碱地等研究示范,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科研成果。他将推动菌草防风固沙生态治理,菌草生态治理与畜牧业结合,菌草生态治理与农作物保护性耕作,(菌)草、灌、乔综合治理等四种菌草生态治理及产业化发展模式,在惠农区的重度盐碱地上进行有益尝试。

菌草梦 山海情

电视剧《山海情》火了之后,作为剧中人物凌一农的原型,林占熺的故事渐渐被人们熟知。

“更多的人关注扶贫工作,这是好事。”林占熺说,“接下来,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不是另起炉灶,我们要甄选、发展有助于生态振兴的产业,好的经验要总结推广。”

交谈间,林占熺提及最多的是“生态”一词。他坦言:“从事30多年的菌草研究,我的菌草梦说到底就是生态梦。”

1968年,林占熺从福建农学院农学系毕业,被分配至福建三明地区真菌研究所工作,从事食用菌研发和生产。

食用菌作为经济作物生产周期短,见效快。常规的食用菌栽培,需要用木屑作菌棒,播菌种,培育菌类。“20世纪70年代,我们从国外引进了‘段木栽培技术’,也就是用木头、木屑栽培香菇,当时全世界都这么干。但是,种蘑菇,要砍树,种了蘑菇,树木就少了。”林占熺发现,“菌林矛盾”是世界级难题。

1983年,林占熺随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到福建省较早开始香菇栽培的龙岩市长汀县考察,发现砍树种香菇不仅没有让当地人富起来,反而导致生态失衡、土地沙化、悬河高耸。

“生态恶化与贫穷落后是一对‘孪生兄弟’,互为因果,相互叠加。”林占熺说,从那时起,他开始寻找“林木栽培”的替代方案,最终成功“以草代木”,菌草技术应运而生。

1987年11月6日,《福建日报》报道了菌草技术,这是菌草技术第一次见诸报端。

1994年,菌草技术被商务部列为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1997年4月,在银川召开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将菌草技术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

当时担任福建省菌草研究所所长的林占熺,与工作队员一起带着6箱菌草草种,来到了彭阳县。

彭阳县无霜期不足6个月,昼夜温差大,林占熺团队创造性地利用废弃的窑洞栽培食用菌。试种菌草,屡败屡战,艰苦攻关,他们终于利用农作物秸秆培育出适应当地水土的“本土蘑菇”。

问题又来了。一地的成功经验如何在全宁夏推广?怎样让成千上万毫无基础的贫困农户参加菌草食用菌生产并确保脱贫?

为了与南方主产区错开生产季节,林占熺团队一边摸索双孢蘑菇在当地条件下的栽培规律,一边说服群众,进行技术包干。为了观察气候变化对当地蘑菇生长影响的规律,他和同去的技术人员干脆把铺盖搬进菇棚住了下来。

产量上来了,菇的销路在哪里?有群众当着彭阳县县长的面问,菇是种成功了,但这东西牛不吃马不啃怎么办?

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办公室希望林占熺在提供技术的同时,负责包销农户们种出来的蘑菇。林占熺和当地政府签订了包销协议,与团队成员带着菇样北上南下,跑遍了全国主要蘑菇市场,并在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办公室帮助下组织福建销售蘑菇的企业到宁夏帮助解决问题。

一年时间里,西海固的山沟沟、贺兰山下戈壁滩长出的蘑菇被运往全国各地。

“1999年,我们还在贺兰山下的荒漠地上种下了菌草。”林占熺说,“当时的闽宁村第一次种植菌草成功后进行测产,亩产鲜草12吨,是当地玉米产量的3倍。老百姓种蘑菇原料问题解决了,更重要的是为荒漠变成绿洲找出一条新路。”

“中国草” 全球种

1992年,林占熺受邀参加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获得金奖。

1993年,一位美国农场主在广州专利会上找到林占熺,想以每月8000美元的工资邀请林占熺到美国发展。

“这个薪酬是我当时工资的好多倍,但我拒绝了。”林占熺说,“不能有了新技术就给外国人,回头再赚中国人的钱。菌草技术对于改善贫困人口处境的意义更大。”

1997年,菌草技术被列为援外项目。菌草也走出国门,成为和平外交的“植物大使”,被外国友人唤作“中国草”。

2005年起,林占熺团队在南非开展菌草技术基地建设与产业化扶贫,在南非夸那尔省建起了32个菌草技术站。为确保菌草技术进村入户收到实效,林占熺对技术流程进行简化,使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

2011年,林占熺率专家组到“千丘之国”卢旺达开展菌草治理水土流失试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巨菌草地的土壤流失量比种植玉米的减少97.05%-98.9%、水流失量减少80%-91.1%。现在,菌草生态治理已被卢旺达列为国家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项目。

“菌草技术已传播到106个国家,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卢旺达等13个国家建立示范基地,为发展中国家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林占熺说,“对外扶贫中,我们把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当作一节课来讲。斐济农业部的一位司长听完课以后,非常羡慕我们能有这样的协作政策,也让他们有了把这项技术推广下去的决心。”

2019年12月,中非共和国总统图瓦德拉在首都班吉举行的61周年国庆庆典上,为6名中国援中非菌草技术专家颁授国家感谢勋章,表彰他们为中非农业发展所作的贡献。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获指挥官勋章,他“子承父业”的女儿林冬梅和另一名专家获军官勋章,另外3名中国专家获骑士勋章。

“国外菌草治沙等经验也进一步回馈了国内工作。”林占熺说,虽然菌草适宜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生长,但根系很发达,有固沙的功能,他和团队已选育出从黄河上游青海省到下游山东省均适合种植的巨菌草及绿洲系列菌草品种,“希望能在黄河两岸建立菌草生态屏障”。

去年9月8日,菌草产业发展及黄河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观摩交流研讨会在石嘴山市举行,80余名科研院所专家及企业界代表出席研讨会。菌草落户石嘴山。

一年时间里,林占熺带着林冬梅多次到永宁县、石嘴山市惠农区、盐池县、固原市等地指导菌草、蘑菇种植。“发源于福建的菌草技术在宁夏推广时,品种与生产模式都需要本土化,由此提出了新的草种选育标准。”林占熺表示,他和团队在宁夏、甘肃、内蒙古、青海等沿黄九省区,以及新疆的不同类型生态脆弱区,建立了16个菌草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为黄河流域菌草生态治理和扶贫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践经验。

在林占熺常使用的中国地图上,从黄河上游至入海口,一个个红五星标记着十几个生态治理示范点。

让菌草在黄河变清过程中起到作用,是林占熺的下一个目标。 (记者 朱立杨 李 良 文/图)

(责编:阎梦婕、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