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校20余年,江西共青城市长塘村观长教学点教师袁清山——

守在起跑线 照亮成长路(老师,您好)

记者 王 丹

2021年02月19日08: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袁清山在给学生上体育课。记者 王 丹摄

袁清山在给学生辅导功课。记者 王 丹摄

核心阅读

投身乡村教育四十五载,一人一校坚守20余年,在江西省共青城市泽泉乡长塘村观长教学点,年过六旬的教师袁清山仍站在乡村教育一线,他想让更多孩子接受应有的教育。爱生如子,甘于奉献,如今,袁清山的事迹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乡村教育事业。

62岁的袁清山是江西省共青城市泽泉乡长塘村观长教学点唯一的教师。去年年初,袁清山到了退休年龄,不过,已经在教学点坚守了20多年的他,决定留下来将仅有的两名学生教到毕业。

观长教学点位于泽泉乡观音桥村和长塘村交界处,最多时,教学点有上百名学生。近年来,许多孩子跟着父母进城读书,到袁清山即将退休时,教学点仅有大花、小花姐妹俩两名学生。

为两名学生,每天往返30公里

2019年暑假,听说袁清山即将退休,大花、小花的奶奶拉着他抹泪。

依据当地教育部门制定的政策,低于10人的教学点可以撤并,但最近的村小也有5公里远,距离成了姐妹俩上学的难题。看着两个孩子可爱的笑脸,袁清山心头酸涩,他决定留下来。

每天早上7点10分,袁清山准时骑摩托车从县城出发前往观长教学点。15公里,30分钟,冬天的早晨,寒风吹得人直哆嗦,袁清山却说早已习惯。

耐心讲解算术规则、一字一句教她们读书写字,袁清山并没有因为学生少就减少了教学程序,课堂内容丰富充实。

音体美课也不能少。喜欢唱歌的袁清山教会孩子们不少歌曲。丢沙包、跳房子、踢毽子,60多岁的袁清山和姐妹俩一起运动,尽管几个花绳跳下来就直喘,但他笑得开心,脸上皱纹都舒展开了。

除了教授知识,袁清山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她们生活经验和常识。平日里,他常备着钙片、止咳药和创可贴,办公室俨然半个医务室。

在袁清山心里,大花、小花就像自己的孩子。一天,村里有家人乔迁新居,孩子们都跑去凑热闹。不一会儿,姐妹俩来到学校,举着手里的东西喊:“袁老师,吃糖!吃米粑!”

那一刻,袁清山既感动又欣慰:“我教的娃娃真懂事!”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从1976年到现在,袁清山扎根乡村教育事业四十五载,在山村里当了一辈子教师。1976年刚参加工作时,袁清山被分配到观东小学。1998年后,当地鼓励移民建镇,村民大多搬离,观东小学人数渐少,变为观长教学点。从那时起,袁清山便开始了一人一校20余年的工作。

2011年以前,观长教学点位于观音桥村村西,紧靠着一条河,每逢涨水,河水都会淹没河上的旧桥。那时,袁清山只能撑一只小船,到对岸把孩子们一个个接过来。

如今的观长教学点建于2011年,3间房屋用作办公、教学和储物,教室里摆着两张课桌,院墙根下种着袁清山和妻子从后山移栽下来的几棵樟树。都说十年树木,如今这树已有碗口粗,“孩子们最喜欢在这片绿荫下玩耍。”袁清山说。

刚建好时,学校并非这副模样。“没有院墙和硬化地面,一下雨到处都是黄泥巴。”袁清山回忆。2014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学校建起院墙、铺上水泥。袁清山夫妻俩把屋顶翻新剩下的石板利用起来,将屋后也铺得整整齐齐。现在,绕着校舍走一圈,各处都整洁干净。不仅如此,袁清山还自掏腰包,将从观音桥村到学校的一段500米的土路铺成了石子路。

日复一日,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观长教学点建成后,偶有支教老师来协助教学,但绝大部分时间,这里只有袁清山一名教师。在他看来,学生就像是他的孩子,他不能放下他们不管。

由于长期伏案工作,袁清山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有段时间,他需要到十几里外的医生家针灸。“那时病要治,但学校就我一个人,工作也不能落下。”袁清山便利用午休时间去看病,将近一个月每天往返数十里路。现在,他每天5点就起床晨练,“我每天能走上万步,活动活动被骨质增生压迫的神经。”袁清山笑着说。

激励更多人投身乡村教育

小时候,袁清山家里很穷,他几乎是半工半读地念完了高中,从那时起,袁清山就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想着以后也要当老师。

毕业后,袁清山回到观东小学当了一名教师。当时的校长对他说:“青年小伙子要挑重担。”袁清山把这话记在心里,初入校就接手一个复式班,“复式班就是二、三年级混合班,教案要两边安排教学任务。授课时,一边讲新课,另一边就做作业。”为了带好这个班,他常常工作到深夜。

从教四十五载,村里有不少人家三代人都是袁清山的学生。“他教小孩子很耐心,家长都喜欢他。”邻居老郭的4个孩子都在袁清山这里启蒙,后来考上大学,走出了乡村。有一名学生创业成功,每年都给乡里捐3万元,资助20名困难学生。

2020年,袁清山获评“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他的事迹激励了许多人投身乡村教育事业。近年来,乡村教育的条件越来越好,学校软硬件配置逐渐齐全,“走教”和“专递课堂”则把优质资源带进乡村,观长教学点等村级教学点也从中受益。

2016年至今,共青城市对教育投入达16亿元,新增校园面积42万平方米。2017年9月,共青城市一次性招聘中小学教师285名。发放给乡村教师的津贴,共青城市按照较高标准执行。“除了提高待遇,更重要的是培养教师群体的情感认同。袁清山老师甘于奉献、献身乡村的职业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共青城市教体局局长肖德法说。

在袁清山办公桌对面的黑板上,写着教师的5种精神:“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这是袁清山的自我要求,更是他从教以来始终如一的身体力行。完备的规章、丰富的教案、一丝不苟的课程安排……袁清山说,不论有几个学生,他都愿意坚持教下去,让更多孩子接受应有的教育,一个孩子都不能放弃。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45年来,袁清山擎着这把火,照亮着一茬茬山村孩子们成长的路。

(责编:阎梦婕、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