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变迁里的幸福生活

2021年02月17日08:07  来源:宁夏日报
 

2月12日晌午,在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南源村,67岁的陈景义穿着一件加绒衬衣悠闲地坐在家中,客厅中的盆景迎着阳光,苍翠惹眼。

在南源村,室内养花草成为“标配”。村里很多人家住房都采用玻璃走廊设计,更多的是采用落地窗设计,最大限度“截留”太阳能,加上火炉、锅炉供暖,完全达到植物生长所需温度。

“在老家住的是土坯房,里面冷得很,花草早就冻死了。”陈景义老伴插话说。陈景义老家在西吉县红耀乡小岔沟村,2006年他们搬到南源村。

陈景义出生在老家的一孔箍窑中,那是他住过的一代房,早已坍塌不见,只存留在他的回忆中。

随后,陈景义向记者展示手机中的二代房照片,那是他去年10月回老家探亲时在老屋前的合影,是一处破旧的土坯房。

陈景义说,要想了解他住过的前二代房是啥模样,可以就近到几公里外的移民旧址参观,那里保存着完整的箍窑、土坯房,和他小时候住过的一个样。

新庄集乡东部直抵罗山,山脚下坐落着一处处旧村落,如今被修缮保护起来,让昔日居住史完整保留下来。

记者随意走进一间旧箍窑,通过糊墙报纸出版年份断定,这里至少有一个甲子的历史。

在罗山脚下,记者还不时能看到一孔孔旧窑,因坍塌及风沙掩埋因素,窑口已十分狭小,并未被列入移民旧址的保护范畴,却是更早一辈人的居住地,已有百余年之久。

刚搬到南源村时,陈景义一家住的是政府为移民统一建成的砖瓦房,算是陈景义家的三代房。“那会儿,儿子还没结婚,全家5口人,却只有2间房,住不开么。”

2008年,陈景义扒掉住了没多久的房子,又新建了6间房,一共花了3万多元,成为陈景义家的四代房。这下,总算够住了,但因工匠手艺不过关,遇到雨雪天必漏,让老陈一家吃了不少苦头。

2018年,在儿子的帮衬下,陈景义花了四五十万元,建成“阳光房”,南北两排房,由卧室、客厅、厨房、锅炉房及杂物间组成,共有11间。

平日里,这套大宅只有陈景义夫妇居住,还有他们年过八旬的父母,显得有些空荡。牛年春节来临前夕,陈景义的2个儿子带着家人回来了,家里一下热闹了。

陈景义说,生态移民搬迁后,西吉老家的生态修复了,现在的新家也住得宽敞,两边都美气得很。(记者 杜晓星)

(责编:阎梦婕、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