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體教融合,鋪就學生健康成長路

2022年09月15日09:19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平羅校園足球聯賽。

銀川市第二屆小籃球聯賽。

全區青少年體育夏令營活動。

專業教練員走進銀川湖濱體育館指導學生投籃。

旱地冰壺運動走進鹽池中小學校。

2022年全區學生排球錦標賽。

2022年銀川青少年槳板錦標賽。

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融合發展。

青少年是全民健身的基礎人群,近年來,全區各級體育、教育部門以及社會力量聚焦“培養終身運動者”,不斷深化體教融合,倡導青少年養成科學、健康的體育健身理念。

新學期,我區體育和教育部門以及社會力量如何進一步踐行“健康第一”理念,打破體制機制壁壘,進一步推進體教融合,在體育與教育之間搭建通道,助力孩子完成“成長”這場長跑,將青少年培養成為終身運動者?

多維發力,體教融合成效幾何

前不久,在中學生最高水平田徑賽事——全國中學生田徑錦標賽中,銀川市第二中學高三學生秦晴包攬了女子100米和200米冠軍。

秦晴出生在彭陽縣草廟鄉,2017年她以13秒72的成績打破彭陽縣小學組百米紀錄,這一成績引起銀川市體育運動學校田徑教練員劉銀昌的關注。當年9月,銀川市體育運動學校田徑隊在彭陽縣選拔運動員,秦晴憑借優異成績入隊,並轉入銀川市第三中學就讀。

來到銀川市體校后,秦晴接受了系統的專業訓練。考慮到秦晴的家庭條件,銀川市體校安排日常食宿,她每天往返於銀川市體校和銀川三中,兼顧文化課學習和專業訓練。

2020年9月,秦晴憑借體育特長被銀川二中錄取,並繼續在銀川市體校訓練。2021年5月,她以12秒01的成績摘得全國田徑分區邀請賽(西北賽區)女子百米冠軍。當年10月,秦晴包攬全區青少年田徑錦標賽100米、200米雙冠。目前,秦晴已成為寧夏體育運動訓練管理中心的一名運動員,正在全力備戰自治區第十六屆運動會。

挖掘苗子、發現人才、暢通培養輸送體系,為寧夏體育長遠發展積蓄能量,這是各級體育部門的主要目標之一。18歲的秦晴只是寧夏近年來全力推進體教融合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結碩果的一個縮影。

在日前落幕的全國青少年乒乓球精英系列賽暨國家乒乓球青少集訓隊和少兒集訓隊選拔賽中,年僅8歲的寧夏運動員劉駿琪獲得辛組(2014組)女子單打亞軍,並入選第二期國青國少集訓隊,創造了寧夏青少年乒乓球運動最好成績。

近年來,在全國各類大賽中,像秦晴、劉駿琪這樣的“學生軍”不在少數。“家長意識的轉變和不斷優化的體教融合政策,合力促成了這樣的局面。”自治區體育局青少處負責人分析道,“一方面全民健身日漸普及,家長們讓孩子參與體育鍛煉的意願明顯增強。另一方面是體育、教育攜手,不斷出台鼓勵政策,尤其在升學方面解決了家長的后顧之憂。”

2021年年底,自治區體育局、自治區教育廳聯合印發《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從加強學校體育、完善青少年賽事體系、發揮體育社會組織作用等方面制定了33項具體措施,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意見》印發以來,全區各級體育部門不斷推動體校改革,積極引導社會參與,解決公共體育資源相對短缺的問題,一方面制定出台相關政策標准,引導社會體育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另一方面組織遴選高質量的社會體育組織進入學校,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運動需求。同時,廣泛開展青少年體育活動,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豐富賽事供給,發揮競賽杠杆作用。各級教育部門要求開齊開足中小學體育課,幫助學生掌握1—2項體育技能。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方法,2024年起中考體育分值提升至70分,探索將初中學生平時體質健康水平測試成績納入中考體育考試分值。支持中小學與業余體校聯合辦隊,通過“名校辦名隊”“名隊進名校”等方式,創新培養模式,夯實后備人才培養基礎。經過多維發力,體育和教育的“最后一公裡”逐漸被打通,體教融合初見成效。

百年樹人,路在腳下

把專業體育訓練隊“植入”學校,是石嘴山市光明中學探索體教融合的一條路子。該校以競技體育帶動學校體育,走在了寧夏高中乃至全國高中的前列。每天下午文化課后,光明中學的操場、體育場館就熱鬧起來,打籃球的、練摔跤的、踢足球的……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依然“熱度”不減。

從體教結合到體教融合,一字之差,光明中學盡顯改革之蛻變。學校一面在文化課教學上狠抓日常管理,一面在競技體育人才培養上狠抓訓練和輸送,教學和體育深度融合,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也為石嘴山市打造了一張含金量十足的體教融合名片。

光明中學德育處主任程鵬告訴記者,學校充分挖掘體育特長班的優勢資源,積極開展各項訓練,學校現有男籃、女籃、男排、女排、男足、田徑、摔跤、射擊、舉重、健美操共10個專業校隊,班級專項訓練隊多達60個。

在中寧縣第九小學操場上,校長劉明星每天晨跑完,就看著孩子們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踢足球、打籃球,每日如此,從未間斷。為了讓各班球隊的學生進一步提升球技,中寧九小在今年暑假期間積極與寧夏大學體育學院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合作,開展足球、籃球夏令營活動。

如今,在中寧九小,2038名學生中,約900名女生活躍在球類運動場上。“我們特別重視小學階段體育工作在立德樹人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想鏟除地裡的雜草,最好的辦法是種上庄稼。如何讓好的東西佔據孩子的心靈呢?我們的辦法是讓孩子們愛上打籃球、熱衷於踢足球、學會打乒乓球。當一個孩子在校園裡熱衷於一項運動時,就不會有精力和時間去做不好的事,很多困擾我們的教育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劉明星說。

如何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和空間參與體育運動?銀川市金鳳區第四小學給出的答案是:讓每個孩子都能上場展示,恢復體育最初的教育功能。大課間活動成為改革的重點,學校將每天30分鐘的大課間延長至40分鐘,每天由校長主持、師生全員參與,活動內容包括跑步、健步行、廣播體操、集體跳長繩、個人跳短繩、踢毽子等。“學校把這樣的大課間稱之為‘體育大課堂’,在這個課堂裡,每一個孩子隻要堅持下來,每天大約能跑動1200米,這樣一年算下來,運動效果是相當明顯的。”學生家長李紹菲說。

金鳳區第四小學校長夏金平說,學校乒乓球班的學生與其他班相比較,學生在上課時更高效、專注、自律,成績也相對更高,也更具有團結意識。“我們開展體育大課堂、構建體育特色學校的主要作用是讓孩子們身心得到健康發展,但不僅僅是‘發現苗子、培養人才’,我們更加看重的是,在體教融合的背景下,參與這項運動背后給學生帶來的思想品德上的提升,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支持孩子走上運動場,不少家長因為孩子的可喜變化也愛上了體育運動。”

打破體制機制壁壘,體教融合任重道遠

在2019年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寧夏代表隊時隔16年再次摘得木球項目冠軍,決賽場上拼搏的5名主力隊員中,就有銀川高級中學選送的4名運動員,這得益於體教融合的實踐。

體育和教育原屬不同部門,管理體系獨立、資源相對分割,體教融合也曾阻力重重,如何突破這一“梗阻”?“其實早在2003年,我們便開始了體教融合的探索之路,並不斷完善、層層滲透。在體教融合探索的初期,盡管我們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學校所擁有的體育資源和訓練保障與體育系統相比,仍有一些差距。”銀川高級中學副校長辛夏鳴說,在體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隻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遠,體育和教育兩個系統應各展所長、聯合培育人才,在注冊、選拔等環節打通教育系統體育人才向職業、專業系統流通的渠道。

國際A級裁判員王建才認為,體育和教育“聯姻”,既遵循運動訓練規律,又遵循學校教育教學規律,這是一種新型的業余訓練體制,在助力寧夏體育運動發展進入“快車道”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隨著‘雙減’政策的深入推進,寧夏各中小學都進一步加大了素質教育的投入,開設了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教育課程。其中,體育教育佔比明顯加大,且深受學生喜愛,極大地推動了中小學素質教育水平的發展和提升。然而,中小學體育教師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也十分突出,這讓很多學校在開辦體育類課后服務的過程中顯得捉襟見肘,一方面是學生的需求隨著改革政策落地而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是學校師資力量無法在短期內滿足廣大學生的需求。”王建才說。

在銀川唐徠中學校長黃建明看來,體教融合依然任重道遠。“對於青少年體育的普及與提高,體教融合是最佳路徑。從體教配合、體教結合逐步走向體教融合,是工作理念、目標、任務、平台的融合,教育和體育部門要各有側重,互相不可替代,但是互相可以依存。如何落實‘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讓更多學生參與運動,讓體育文化的傳播更有意義,這是體教融合的大課題。”黃建明說。

寧夏排球協會負責人李德榮認為,在深化體教融合的過程中,打破體制機制壁壘是關鍵,要進一步扶持社會力量參與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發揮社會力量靈活、便捷、多元的服務機制,使社會力量與體校、學校有機合作,壯大青少年體育組織服務體系。

靈武市第一中學是自治區普通高中示范學校,學生們為了考到這所學校,往往要在文化課上花不少工夫。近些年,家長們慢慢發現,孩子通往一中之路又多了一種選擇——踢球。在靈武,平均每年憑借足球特長升入靈武一中就讀高中的就有30人,近5年有100多名學生憑借足球特長考入理想大學。“體教融合指向的是所有學生的體育鍛煉,隻有充分發揮體育的教育功能,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增強體質、健全人格、享受樂趣、鍛煉意志,實現‘以體育人’的價值,才能更好幫助青少年實現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的協調發展。”靈武一中足球教練員葉忠志說。(記者 王剛)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