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六權”改革為建設產業轉型示范市添動力

人民網銀川9月1日電 去年以來,石嘴山市堅持把用水權、土地權、排污權、山林權改革作為加快產業轉型的主攻點,加快構建資源有價、使用有償、交易有市、節約有效的制度機制,推動各項工作先行一步、走在前列,探索了一批新方法新路徑。今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了“打造改革開放熱土”的任務目標,明確扎實推進“六權”改革,石嘴山市錨定目標,及早謀劃部署用能權、碳排放權改革,持續推動各項改革往深裡走、往實裡落,為建設產業轉型示范市注入了新活力。
據悉,石嘴山市三縣區年用水量1萬m³以上工業用水權確權全部完成,357家工業企業確權水量8291.73萬m³,收儲富余工業水指標2121.15萬m³﹔實現水資源有償使用,累計征收水資源稅1.8億元,征收用水權有償使用費7822.87萬元。實施石嘴山市惠農區沿山井灌區水源代替項目,規劃新建蓄水池3座(總容積為85萬m³)、首部加壓泵站5座,配套高效節水面積4.01萬畝,預計年節水量達500多萬方,提高農業灌溉的可靠性、保障性,提高了水資源節約利用,實現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
同時,石嘴山市完善配套政策,制定《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管理辦法(試行)》《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管理辦法(試行)》等20個政策文件,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創新供地方式,通過混合用地供應、工業用地彈性年期、“標准地”供地等差別化土地供應,完成項目供地77宗,面積8004畝,出讓金額6.07億元,今年首宗“標准地”落地實施,促進土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建立完善“超佔有償使用、轉讓政府補貼、審批縣域統籌、新增多元保障”的新型宅基地管理制度,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將“空心村”整治騰退出來的土地復墾、發展二三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穩慎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平羅縣入市交易寶豐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52.83畝,租賃集體荒地64.17畝,流轉農民承包地和集體土地1200畝,村集體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獲得一次性收益164萬元,通過集體土地流轉、菌棚租賃、自主經營等可實現年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農戶通過土地流轉、租棚經營、參股分紅、就近務工等拓展增收渠道,目前帶動固定務工、季節性務工300余人,人均月勞務收入4000元左右,農地入市彰顯了村集體主體權能,盤活了閑置土地資源,搭建了大學生、企業家到農村投資興業的平台,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拓寬了農民收入渠道,破解了鄉村振興“產從哪裡興”“錢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等難題。
據了解,今年以來,石嘴山市採取政府儲備量公開競拍、二級市場協議交易等多種交易手段,激活交易市場,提升排污權價值,開展交易14筆,寧夏碳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終以54900元/噸的價格購得二氧化硫20噸,成交單價和總價創自治區新高。支持一批排放量小、資源利用率高的企業發展,對6家排放量需求1噸以內的企業採取政府儲備量定向協議交易的方式,解決企業購買排放量困難的問題,支持企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
石嘴山市鼓勵先行先試,探索形成“以林換能”“以林養林”“以地換林”模式,惠農區建立林票換能票、能票換鈔票、鈔票換林票的“三票”聯動機制,推動企業造林、認林、護林,去年寧夏首單山林權改革認購儀式在惠農區舉辦,石嘴山市盛港煤焦化有限公司以林權面積6000畝兌換能源量30000噸標准煤。截至目前,已頒發“林票”9份,確權面積6951.63畝,其中6583.8畝林票以4200萬元價格認購,不到兩年時間,在植綠增綠護綠方面的社會投資就佔惠農區54%,激發了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山林權改革以來,全市新增營造林面積14.05萬畝,是改革前2倍多,實現生態價值增值、生態效益提升、生態環境好轉。
圍繞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石嘴山市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為導向,加快推進能源要素市場化改革,探索建立用能權初始分配制度,提前研究起草工業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改革實施方案、工業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改革管理辦法和工業用能權出讓電子競價程序規定等配套政策。深入開展能耗雙控三年行動為用能權改革夯基壘台,穩步推進燃煤機組“三改聯動”,推動寧夏晶體新能源、寧夏潤陽硅材料、寧夏氟峰新材料等新能源產業項目建設,加快改善能源結構。2021年超額完成自治區下達的工業能耗雙控目標任務。今年預計全市可淘汰落后產能197.26萬噸,騰出能耗空間63.98萬噸標准煤、騰退煤炭消費6.48萬噸。(劉峰、閻夢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