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紅色六盤沃野 冷涼蔬菜騰飛

2021年07月14日08:41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紅的番茄、紫的茄子、黃的南瓜、綠的菜心……7月,又到了蔬菜大量上市的季節。

仲夏時節,行走在寧夏大地,綠意盎然。蔬菜生產基地、鄉間地頭,各種時令蔬菜長勢喜人,這邊翠綠的蔬菜正在等待採收,那邊蔥綠枝藤爭先恐后向架子上竄,好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

今年上半年,寧夏蔬菜生產面積227萬畝,較上年同期增加1.5萬畝。蔬菜總產量達到201萬噸,較上年同期增加5.6萬噸。

20種蔬菜產地平均批發價格每公斤3.91元,同比增加0.51元,增幅14.9%。蔬菜總產值64.2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0.15億元,增幅0.24%。

建成集中連片蔬菜基地1137個,山東水發、廣東東升、上海正大、福建永輝、海南都知果、浙江吉園果蔬等全國知名企業落戶西吉、彭陽、隆德、平羅、銀川興慶區等縣(區),發展訂單生產25萬畝以上。

……

寧夏蔬菜已成為一張靚麗的“名片”,更是寧夏經濟增長新的發力點。

小蔬菜 大產業

走進賀蘭縣興耘田蔬菜種植合作社生產基地,放眼望去,一大片綠油油的蔬菜鋪滿田間地頭,披黃抹綠、鮮嫩欲滴,一派碩果飄香景象。

用傳統眼光來看,寧夏面積小,干旱少雨,十年九旱,但寧夏集聚了西北地區所有的氣候特點,在這裡不但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晝夜溫差大,且環境潔淨,是農業農村部規劃確定的黃土高原夏秋蔬菜生產優勢區和冬季設施農業生產優勢區。

近年來,寧夏堅持“冬菜北上、夏菜南下”戰略,優化設施蔬菜、露地蔬菜、西甜瓜產業布局,產品70%以上銷往全國各地,並出口到東南亞、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寧夏菜心成為全國優質蔬菜的代表和粵港澳市民的首選菜,越夏番茄、冷涼蔬菜品牌逐漸唱響,蔬菜產業已成為寧夏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和促進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

拓市場 創品牌

通過規模化、產業化、標准化、商品化、品牌化發展,寧夏蔬菜實現品牌溢價自然順理成章。

為實現以“生態、新鮮、特色、精細”為核心價值的“寧字號”品牌創建,打造“寧字號”蔬菜公用品牌,寧夏建立質量全程追溯體系,推行標准化生產,加強生產基地投入和生產過程監管。健全區、市、縣(區)、鄉(鎮)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部級農產品質檢中心5個,地級市質檢中心5個,市縣(區)市場准入檢測站20個,農殘速測點200個,全區蔬菜監測平均合格率達到98.5%。

賀蘭縣立崗鎮的寧夏自然之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有機蔬菜生產基地,一片熱火朝天,倉庫裡工人們忙著將剛剛收回來的新鮮蔬菜放進預冷庫打冷,檢測室裡正在進行農殘檢測,合格的產品分揀包裝好后,貼上了食用農產品合格証,一排排碼放整齊的蔬菜整裝待發,經過30多個小時的全程冷鏈運輸,送到了粵港澳百姓的餐桌上。

為守護“舌尖上的安全”,進一步建立生產環節追溯體系,自2020年8月,銀川市在全市范圍內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証+檢測+追溯”的智能電子合格証。這張小小的合格証既是上市農產品的“身份証”,也是生產者的“承諾書”,更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新名片”。

“品牌品牌,有品才有牌。寧夏的品牌建設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堅持過硬的質量‘產出來’,誠信的品牌‘樹起來’,綠色的方式‘講出來’,產業的素質‘強起來’,產業興旺的核心要義才能體現出來。”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說。

目前,寧夏已初步形成一批品質優越、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特色優勢產品。截至2020年底,全區認証“兩品一標”蔬菜產品110個,其中:綠色食品43個、有機農產品23個、農產品地理標志9個﹔14個蔬菜生產基地入選首批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寧夏菜心” “鹽池黃花菜”“六盤山冷涼蔬菜”等區域公用品牌逐步唱響﹔賀蘭螺絲菜、越夏番茄、西吉西芹、彭陽辣椒、固原馬鈴薯等遠銷海內外﹔“銀川番茄”“寧夏上海青”“上灘韭菜”等更是成為了全國市場上的“靚仔”,寧夏成為全國公認的優質蔬菜產區。

2016年以來,寧夏連續舉辦“全國知名蔬菜銷售商走進寧夏活動”,邀請全國重點蔬菜批發市場、知名銷售商來寧,體驗產地環境,感受產品品質,發展訂單生產、合作共建基地,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良性發展。5屆活動共邀請全國蔬菜經銷商438人次,簽訂基地共建、產銷協議367項,貿易總額53.38億元,寧夏蔬菜知名度、影響力和市場佔有率逐步提升。

針對蔬菜產銷多元化發展趨勢,今年寧夏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產銷對接活動,讓寧夏蔬菜走向全國。“走出去”邀請深圳茂雄集團、上海農產品批發中心、華芝百御等國內知名蔬菜經銷商與寧夏鑫茂祥等涉農企業參加今年的寧夏品質行(上海站)活動,簽訂戰略合作、產銷直供協議5.3億元﹔“請進來”積極對接上海正大卜蜂國際供應鏈、上海中稔農業等重點企業與寧夏興耘田、寧農農業等蔬菜主供應基地簽訂產銷訂單0.67億元。

品質優 走高端

為推進蔬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近年來自治區連續制定出台了《寧夏“十三五”蔬菜產業發展規劃》《設施農業效益倍增計劃》《全區蔬菜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實施方案》《“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新建設施、永久性蔬菜基地、冷鏈物流及重大技術推廣支持力度,通過財政擔保貼息、以獎代補、先建后補和蔬菜自然災害保險、價格保險等方式,調動各類經營主體積極性,推動產業擴量提質增效。

同時,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從全產業鏈謀劃推進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發揮市縣(區)主體作用,調優產業結構,調大經營規模、調長產業鏈條。緊盯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經濟帶、京津冀都市圈目標市場需求,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配置向寧夏集聚,形成了引黃灌區設施蔬菜生產優勢區,中部干旱帶西甜瓜、黃花菜生產優勢區,南部山區冷涼蔬菜生產優勢區,主導產品規模不斷擴大,產業聚集度不斷提升。

經過多年發展,寧夏蔬菜產業形成了設施蔬菜、寧夏菜心、冷涼蔬菜、西甜瓜四大產業格局,常年種植蔬菜20多種,生產面積超過5萬畝的有12種﹔總面積10萬畝以上的縣11個,建成規模化基地1137個。截至2020年年底,全區瓜菜種植面積297.6萬畝,佔全國蔬菜種植面積的0.95%,總產量725.8萬噸,產值203.8億元。其中:蔬菜總產量565.6萬噸,人均佔有量799.4公斤,比全國人均515公斤高284.4公斤﹔西甜瓜總產量165.4萬噸,人均佔有量229.7公斤,比全國人均44.2公斤高185.5公斤。

今年以來,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統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瓜菜產業向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准化、發展產業化邁進,產業發展從“賣原料”向“賣產品”、小產業向全鏈條、創品牌向創標准轉變。隨著新品種、新技術在蔬菜產業上的推廣應用,廣大農戶不再一味地跟風種植,更多的選擇綠色、安全、優質,在優化結構中提質增效,讓寧夏蔬菜產業保持更加健康、穩定的發展態勢。

按照農業農村部“一控兩減三基本”總體要求,寧夏積極開展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縣創建,每年打造新技術集成示范基地19個,集成秸稈生物反應堆、蚯蚓生物技術、水肥一體化等10項技術,發揮技術疊加效應,成為新技術示范推廣的窗口。每年建設新品種展示園3個,示范展示茄果類、瓜類、葉菜類等國內外優新品種20類4000個以上,篩選適宜寧夏的優新品種,為育種者、生產者和銷售商搭建了良好的品種展示和選擇平台,加快了新品種育繁推一體化進程。開展“三百三千”產業幫扶等農技推廣行動,嚴格落實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標准,全區新技術應用率達85%以上。

在靈武市郝家橋鎮涇靈村設施農業產業園,一棟棟二代日光溫棚整齊排列,棚內一年四季產出西紅柿、茄子、蜜瓜、韭菜、豇豆等10余種蔬菜。

“我們現在都是有機種植,不打農藥、不施化肥,雖然產量減少了15%,但肥料成本降低了72%,而且售價也高了20%,非常受客商歡迎。”該園區負責人說,園區實行標准化生產管理,從種苗、定植、管理,到技術、銷售,都有專業人員指導。

做好頂層設計,統籌部署推進,寧夏蔬菜高質量發展的步伐鏗鏘有力。銀川市興慶區、靈武市蜜瓜小鎮、平羅縣番茄小鎮產業特色鮮明,“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理念不斷深入,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凸顯,規模化生產效益大幅提升。

效益好 助增收

冷涼蔬菜,又叫喜涼蔬菜,是指適宜在高山高原氣候冷涼地區生產的蔬菜,其最適宜生長溫度在17℃至25℃。品種主要包括:甘藍、大白菜、蘿卜類、西蘭花、洋蔥、南瓜、萵筍、娃娃菜、生菜、芹菜、鮮食玉米等。

固原市素有“春去秋來無盛夏”之說。海拔高,氣候涼爽、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等氣候條件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固原市成為黃土高原夏秋蔬菜生產優勢區和設施農業生產優勢區﹔生產的冷涼蔬菜質地脆嫩,肉厚纖維少,營養物質豐富,病虫害少,產品品質優良,深受南北客商的認可和熱捧。

盛夏時節,走進固原市,層層梯田綠意盎然,各種蔬菜青翠欲滴。曾經十年九旱的旱塬地,如今依靠獨特的氣候和水土種植的高品質的冷涼菜,從這裡走向全國各地。

在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姚磨村,萬畝冷涼蔬菜綿延成海,所見之處,都是一派忙碌景象。田間地頭,農民們正緊張地採收蔬菜﹔大棚中漂亮飽滿的西紅柿、紅椒等挂滿枝頭﹔智能化育苗溫室按照標准化管理要求適時啟動自動化灌溉……

就是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小村庄,卻聲名在外,常年有上海、廣州、深圳來的蔬菜批發商追著收購他們的冷涼蔬菜。

“我們的蔬菜根本不愁銷路,每年一到收獲的時候,廣州、香港等地的客商就會找上門,都知道我們固原的冷涼蔬菜好,口感細膩、甜度高。”姚磨村村委會主任程廣錦自豪地說,一方面晝夜溫差大,白天蔬菜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養分在夜晚低溫條件下得到最大程度的積累,另一方面,當地獨特的富硒土壤,加上高效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措施,為蔬菜的生長提供了足夠的營養物質。

據程廣錦介紹,姚磨村有種菜的傳統,2013年,按照“政府組織、政策引導、項目支撐、科技帶動”的發展思路,積極引導群眾流轉土地,打破村界地界,統一規劃,統一布局,水、電、路綜合配套,建成原州區首個萬畝冷涼蔬菜基地,也是固原市唯一的國家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如今,姚磨村80%的農戶都從事與冷涼蔬菜相關的工作,基本上家家都有蔬菜種植基地,人人都會種菜。

“從採摘到運往廣州市場銷售,隻需48個小時。從種到摘、到售,全程可控。”程廣錦說。

目前,姚磨村種植冷涼蔬菜1.2萬畝,建有日光溫室135棟,生產的蔬菜有20多個品種,菜心、娃娃菜、西蘭花、青筍、辣椒、番茄等蔬菜以品質優良著稱,深受外地消費者青睞。“按照統一規劃、統一供苗、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訂單銷售的‘五統一’模式,推廣工廠化育苗、節水化灌溉、配方施肥等技術,實現了標准化生產。”程廣錦介紹,該示范園被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確定為第一批認証基地,蔬菜售價高於同類蔬菜10%至30%。

在彭堡鎮閆堡村,羅軍的500畝蔬菜種植基地一片豐收的景象,羅軍正享受著這份喜悅,他指著坡梁地上連片菜田一臉自豪與幸福:“今年又是個豐收年,純利潤50萬元不是問題。”

羅軍說,他從事蔬菜種植已有20多年,最早的時候種了1畝地,架子車拉到頭營鎮去賣,1公斤隻有0.16元,還賣不完。

“現在這已經是老黃歷了,如今我們的冷涼蔬菜在全國都有名氣,回頭客多。”羅軍說,“由於我們的菜含糖量高,粗纖維少,味鮮色亮,品質口感好,1車20噸的菜,一拉到廣州江南市場就被一搶而空,價格每公斤還比其他地方的菜高0.2元至0.4元。”

起步於2000年,2007年開始規模化發展,從單純帶領農戶靠種植經濟作物解決溫飽問題,到發展壯大優勢產業,產品遠銷香港、廣東、四川、重慶等地,聞名遐邇,固原市冷涼蔬菜基地走過了20多年不平凡的探索之路,逐漸形成從生產、冷鏈、配送到訂單銷售的完整產業鏈,走上了一條產業化發展的興盛之路。

冷涼蔬菜,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點燃旱塬百姓致富新希望。目前,固原市冷涼蔬菜種植總面積50萬畝,建立規模化、標准化蔬菜生產示范基地(園區)60個,建立永久性蔬菜生產基地60個、萬畝露地蔬菜基地10個,年蔬菜總產量達到240萬噸以上,總產值40億元,農民人均來自蔬菜產業收入達到2000元,園區(基地)帶動作用顯著增強,逐步實現冷涼蔬菜產業優化升級和提質增效,被中國特產協會授予“中國冷涼蔬菜之鄉”。原州區中河萬畝蔬菜生產基地、彭堡萬畝冷涼蔬菜生產基地、西吉縣將台萬畝芹菜標准化生產基地、隆德縣千畝標准化蔬菜生產基地、彭陽縣萬畝標准化辣椒種植示范基地,規模化、標准化、集約化作用日益顯現,積極打造“綠色”農產品,受到了區內外客商的青睞。

走進原州區頭營鎮楊郎村萬畝冷涼蔬菜種植基地,一排排拱棚整齊排列,十分惹眼。棚內綠葉襯托下的香瓜圓潤飽滿,香味扑鼻。在合作社甜瓜裝箱車間裡,工人們忙著將香瓜分揀、裝箱、稱重、裝車。眼下正是香瓜上市高峰期,楊郎村產的香瓜因水分足、甜度高、質量優,吃起來脆甜可口,深受消費者青睞。

成立於2016年的固原市齊力種植專業合作社,目前瓜菜種植面積7000多畝。“每年甜瓜上市的時候,恰逢南方梅雨季,補充南方市場空檔期,甜瓜供不應求。我們在廣州、鄭州、西安都有自己的檔口,西瓜、哈密瓜則通過與浙江的客商合作,銷往一線城市的高端市場。”合作社理事長曹輝說,目前村裡農戶最少的種了20多棚,多的種了60多棚,帶動300人在大棚裡打工。

為了增加村民的收入,曹輝去年以芹菜為試點搞起股份制,村民翟文海入了1股年底分紅27.6萬元,嘗到甜頭的他,今年又入了4股。

“做夢也沒想到,能有這麼好的光景。在合作社打工,離家近,能照顧家,1個月工資3600元,務工有工資,入股有紅利,讓我們找到了致富的方向。”翟文海說,“以往這裡祖祖輩輩種植馬鈴薯、小麥、莜麥等大田農作物,一年收成也不過千元,一家生活開支全靠外出打工。”

為了讓更多的村民參與到瓜菜產業共同致富,今年曹輝將1股本金由12萬元降低到了3萬元,“鄉村振興需要人才,瓜菜產業發展最大的收獲是將在外漂泊的有志青年吸引回來,參與到家鄉建設之中。”

大學畢業后在長沙工作了5年的曹少熊看到家鄉冷涼蔬菜發展前景后,與媳婦一道返鄉創業。雖然辛苦,但他把這份辛苦看作一份榮譽,“能讓全國更多的人都吃上我們家鄉無污染的綠色蔬菜是我們的心願。”曹少熊說。

如今,固原大地綠滿山川,冷涼蔬菜質優價好,產銷兩旺,豐收的喜悅綻放在農民的臉上。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