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宁夏频道>>宁夏要闻

院地合作打造“种养循环”绿色生态农业

2022年08月16日09:32 | 来源:宁夏日报
小字号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利原村的扶贫产业肉牛养殖园区。只见一头头体格健硕的肉牛在围栏中“眼巴巴”地等待被投喂,随着养殖户将草料铲进食槽里,肉牛赶忙“大快朵颐”。

“咱这小牛才出生1个多月,不仅毛色漂亮,且长得健壮。”指着圈中一头活泼好动的小牛犊,养殖户姬国学向记者“炫耀”道,“这都是托了宁夏农科院专家给我们送技术的福。”

扁担沟镇扶贫产业肉牛养殖园区占地300亩,其间星罗棋布着300栋圈棚,肉牛存栏1000余头,由于园区肉牛种类较杂,大小混养,没有分类饲养,肉牛育肥不匀,且养殖环境较差,牛羊粪在养殖场地随意堆积,犊牛病害发生较为频繁。

种养水平能不能得到提高?饲料成本能节省多少?畜禽粪污能否实现长效治理……对于养殖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保证饲养水平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获得最大效益。

针对利原村养殖产业技术需求,今年3月,宁夏农林科学院结合院地合作项目,将动物科学研究所、农作物研究所、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科研力量进行整合,在玉米种植、肉牛养殖和畜禽废弃物处理方面开展技术集成,通过引领示范,带动当地养殖产业升级。

在种植方面,引进种植粮饲通用型玉米新品种,展示玉米青贮单种、混合青贮玉豆间作和玉米果穗收后黄贮等青贮玉米种植模式,示范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加工调制技术。在养殖方面进行肉牛不同生理阶段均衡饲养技术推广、母牛高效繁殖技术、犊牛培育技术和肉牛免疫与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

“通过分群饲养,按照肉牛不同生理阶段,指导提供建议日粮配方。经过一个半月的示范,肉牛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育肥牛平均日增重由示范前不到1.2千克提高到超过1.5千克。”宁夏农科院研究员康晓冬介绍。

通过科学饲料配比技术,姬国学家今年肉牛的饲养成本大幅度下降,养牛数量扩大到25头。姬国学高兴地对记者说:“以前一年四季都是粗放管理,自从听从了农科院专家的指导,我们的牛也吃上了‘营养餐’,过去一头母牛一天吃4公斤的料也不上膘,如今每天只需喂2公斤左右的料,那膘噌噌往上长。现在母牛繁殖率、成活率都很高。”

指着牛圈中3头七八个月大的小牛,他告诉记者,这3头小牛是按传统方式喂养产的犊,其中两头牛眼睛有问题,另一头牛腿有残疾:“今年我的牛可以产8头犊,有专家给咱做指导,相信产下的都会是健康的犊。”

科学养殖的同时,针对利原村肉牛分散养殖环境脏差乱、粪便处理技术贮备不足,生粪还田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宁夏农科院的专家团队改造启用了养殖户闲置青贮池,创新设计膜覆盖槽式强制曝气堆肥发酵工艺,转化示范牛粪专用发酵腐熟菌剂和堆肥发酵整套技术,建立起肉牛分散养殖粪便分散处理安全还田利用模式,养殖粪便20天至30天快速无害化处理,牛舍牛粪现清现入槽。

“以前牛粪都是堆放在牛圈里,秋天再拉到地里,多的时候圈里的牛粪都能堆到牛肚子那么高,只要走进园区,臭气熏天,产生的沼气让人眼睛都睁不开,这牛圈的栏杆上苍蝇黑麻麻的一层。”养殖户马进学感慨道,卫生环境差,牛就容易得病,以前每头牛治拉肚子就要花500元以上,去年他的1头牛发高烧、哮喘,花了2000多元也没救活。今年,到目前他的牛还没一头得病。

宁夏农科院副研究员纪立东说,种养循环模式,利用大田作物秸秆等副产品,运用饲料化、日粮配方、牛粪发酵还田利用等技术,让农民可以在种植业和养殖业双向发力,降低成本,实现最大化效益,迅速提高饲养质量。同时,打通农村秸秆过腹还田关键环节,变废为宝,实现牛舍干净、园区清洁、土壤健康的农村绿色经济。(记者 张瑛)

(责编:阎梦婕、宽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