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宁夏频道>>人民日报看宁夏

一渠清水润旱塬 宁夏探索黄河水资源高效利用方式

记者 秦瑞杰
2022年07月07日09:2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一渠清水润旱塬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塬地上,巡了39年扬黄水渠的杨志义走近前方正待安装的抽水泵机,拍拍厚实的钢铁外壳,打趣道:“听说这个东西自带测控设备,还能联网监测水量,有了它管水,以后巡渠就用不上我喽。”

  这次设备更换,是宁夏固海扩灌扬水系统自1999年建设以来的首次全面更新。20多年前,这个水利工程将一渠清水扬高送远,管道所向,旱塬变成绿洲。如今,扬水系统不仅解决了灌区60万人的吃水问题、浸润155万亩良田,更为沿线百姓带来了更强节水意识和新的用水方式。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黄河流域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实施重点水源和重大引调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宁夏,也正通过扬黄灌溉系统,不断探索黄河水的高效利用,让每一滴扬黄水发挥最大效用,走向更加节水的发展道路。

  开渠解渴,千年黄河上高塬

  今年59岁的杨志义,出生在中卫市中宁县喊叫水乡。走在西海固地区的旱塬,“喊叫水”“旱天岭”这样的“盼水”地名相当常见。这些地方位于宁夏中南部干旱带,年降水量只有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10倍。

  “种了一篓子、收了一抱子、打了一帽子,天旱的时候,小麦亩产只有70斤。”杨志义还记得缺水的往事。为了解决喝水问题,从1975年至2003年,宁夏先后修建了固海扬水同心系统、固海系统和固海扩灌扬水系统三个扬黄灌溉工程。从黄河岸边的中卫市中宁县泉眼山泵站抽水出发,29座扬水泵站接力,将黄河水送上150公里之外的旱塬。

  吴忠市同心县丁塘镇杨塘村村民杨廷奎记忆犹新:“开闸时,水漫过来渗到地里,有村民直接趴在渠边捧着水喝,还有人拿盆往家里接。”

  有了黄河水,旱地变成水田,杨廷奎记得,当年秋收,村里浇了水的小麦地亩产达到800斤。宁夏固海扬水管理处副处长周玉国说,扬水上山,不仅解决了饮水问题,更让整个灌区变成了粮食产区。

  杨志义也是那时候来到同心县的龙湾泵站开始了巡渠生涯。

  让杨志义想不到的是,巡渠没过几年,防止附近村民“偷水”竟成了主要工作。随着灌区农业发展,越来越多的旱地被开垦为水田。整个固海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82万亩,开垦出的水浇田有150余万亩。扬黄工程建成的最初几年里,用水矛盾突出,私自开闸放水的情况屡见不鲜。

  供水总量有限,各地泵站放水都是定额管理。“扬黄灌区的农业用水量已经触及天花板,每年泵站都是超负荷运转。上游泵站用得多,下游就会用得少,就算有水我们也不敢乱放啊。”杨志义说。

  转变观念,推行滴灌促节水

  用水矛盾,关键在于“用”,水定量,就只能从用水效率下手。2011年,宁夏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借着农田改造的东风,不少地方开始尝试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

  可管道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容易,理念的推行却没那么简单。“村民都不认可这个技术”,同心县马高庄乡邱家渠村村民丁胜利务农多年,仍记得刚推行滴灌时的场景,“大水漫灌村民都能看到,用滴灌,水浇在庄稼根上,看不到有水,大家不太认可。”

  龙湾泵站的工作人员走进村里,挨家挨户给乡亲们普及滴灌知识。理念慢慢转变,可不少农民仍因过高的资金投入而犹豫。这时,新政策给了一记“助攻”。宁夏为进一步完善水利配套建设,对受水区各县(区)灌区工程及农田灌溉设施进行重点改造,滴灌建设的成本,由农田水利专项资金补贴80%。

  “每亩地每年都比原先少用水70立方米。”丁胜利把因供水不足而抛荒的十几亩地都种上了玉米,去年秋收,亩产1500斤。据了解,目前,同心县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土地35.5万亩,建成区每亩地同比缩短灌溉周期70%,减少用水量30%,亩均增收达到200元。

  改革水价,用水管水更精细

  同心县丁塘镇河草沟村的田地里,村民马海走到大棚前,掀开门帘,西红柿苗一片翠绿。打开滴灌管道阀门,“轰隆隆”的机器声中,水流带着肥料“走”到30厘米的土层之下,直达根系。

  “开了这个阀门,20分钟就能浇完6亩的蔬菜苗,节水效率能达到50%。”不一会儿,地下的土被喂足,水渗上来,润湿了地面。马海指着手机说,这几年他在大棚里装上了水肥一体化和物联网设备,不但解决了庄稼缺水缺肥的问题,还可以通过手机精准控制水肥用量,大大减少了浪费。

  2017年以来,宁夏进行农田水价改革,全区农业末级渠系水价全部调整到运行成本,超额用水加收费用。在同心县,政府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超定额用水20%(含20%)以内部分按1.4倍收费,超定额用水20%以上部分按3倍收费,以水价杠杆倒逼农业节水。

  精细化用水,更需要精细化测水的支持,高标准节水农田的大规模建设,也让扬黄工程不断更新管水方式。沿着扬黄渠道行走,3米宽的“U”形水泥管道在荒滩上延伸,杨志义负责巡检20公里长的干渠,渠道经过村庄,便在分水斗口散成数支,支渠、细渠、再到毛渠,水流一再分流,像一张细密大网,把渴水的农田裹住。

  支干渠之间,安装了测控一体化闸门,对土地灌水进行精细控制与精准测量。既是“送水渠”,也是“束水渠”,高效保供又促进节约,杨志义看了新机器直竖大拇指:“一亩地规定是多少水,就放多少,真方便。”

  “这次进行的固海扩灌扬水更新改造,我们更新泵机,也对泵站、斗口实施自动化信息化提升改造,实现水工程、水资源智能远程精准联调联控。”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厅长朱云说。

  目前,宁夏引黄灌区面积1000万亩,共有25条2290公里骨干渠道、126座大中型泵站、990多座调蓄水池。在一渠黄河水的润泽下,曾经的条条旱塬变成470.5万亩高效节水农田,远远望去满眼青绿。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7日   第 14 版)

(责编:阎梦婕、贾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