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粮田”变“良田”
4月8日,记者走进彭阳县白阳镇陡坡村,层层叠叠新筑的梯田绕山而转,田间机械穿梭,一派繁忙。昔日的陡坡地、扁担田,如今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推动下,正变成一片片平整开阔的山地梯田。
“短变长、窄变宽、大弯就势、小弯取直。”望着眼前层层叠叠“宽、大、平”的梯田从山顶层层渐旋而下,彭阳县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副主任虎治礼说,今年彭阳县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项目建成区,土地流转率由最初的20%提高到50%以上,建成区粮食生产机械化率提高到90%以上。
“种一坡、收一车、打一斗、煮一锅”是昔日彭阳县广种薄收的真实写照。20世纪80年代,彭阳县开启大规模有组织地修建梯田,但由于过去修建的梯田标准低,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为进一步提升梯田综合生产能力,我区抢抓国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持续对中低产梯田进行全面改造提升。
在高标准梯田建设过程中,项目县打破了乡镇、村社、原地埂界线,采取“二合一”或“三合一”的办法,变“皮条田”为“大块田”、变“坡地田”为“水平田”、变“无路田”为“农机田”。
虎治礼介绍,建成后的高标准梯田使农户多处碎片化的耕地变为“一户一台地”,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彻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便于机械化作业,有效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大旱不减产、小旱保丰收”,使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看着色彩斑斓的层叠梯田,今年73岁的陡坡村村民张耀儒感慨万千,自己做梦都没想到,家门口曾经的滚牛洼能成为景区、成为财富、成为产业。
“过去耕地道路配套不健全,田面较窄,一块地巴掌大,一直无法从事全程机械化种植。”白阳镇白岔村种植大户马银祥说,“现在把地这么一改造,完全不一样了,地变宽变平整,能让农机‘跑’起来了。”
2019年,马银祥流转村集体土地1800亩,购置了100万元的机械,从平田整地到播种、植保、收割,实现全程机械化。
白岔村党支部书记梁国文说,过去由于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对耕地供养不足,常年种植入不敷出,导致许多耕地被撂荒。自从白岔村被划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充分盘活利用好耕地资源。
“现在我们这地也成了‘香饽饽’,过去1亩地50元流转费没人要,现在许多企业抢着要流转,每亩地的流转费在200元左右。”梁国文说,企业流转土地,吸纳村民打工,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2011年以来,我区抢抓国家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历史机遇,规划统筹,分工协作,持续推进,截至2021年年底,全区实施项目1272个,累计投入148.38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876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48.6%,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
“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了种植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机械化应用,推动了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加快了土地流转,壮大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我区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规模化经营比例为67%,较全区平均土地规模经营水平高出36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化肥、农药利用率达40.2%,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同时,高标准农田亩均增产粮食100公斤左右,亩均增收300元;通过推进规模化经营、机械化应用,高标准农田亩均节省生产成本100元;为农民就地务工提供了便利,务工收入折算亩均增收200元。(记者 张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