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宁夏频道>>宁夏要闻

红色六盘沃野 冷凉蔬菜腾飞

2021年07月14日08:41 | 来源:宁夏日报
小字号

红的番茄、紫的茄子、黄的南瓜、绿的菜心……7月,又到了蔬菜大量上市的季节。

仲夏时节,行走在宁夏大地,绿意盎然。蔬菜生产基地、乡间地头,各种时令蔬菜长势喜人,这边翠绿的蔬菜正在等待采收,那边葱绿枝藤争先恐后向架子上窜,好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今年上半年,宁夏蔬菜生产面积227万亩,较上年同期增加1.5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201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5.6万吨。

20种蔬菜产地平均批发价格每公斤3.91元,同比增加0.51元,增幅14.9%。蔬菜总产值64.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0.15亿元,增幅0.24%。

建成集中连片蔬菜基地1137个,山东水发、广东东升、上海正大、福建永辉、海南都知果、浙江吉园果蔬等全国知名企业落户西吉、彭阳、隆德、平罗、银川兴庆区等县(区),发展订单生产25万亩以上。

……

宁夏蔬菜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更是宁夏经济增长新的发力点。

小蔬菜 大产业

走进贺兰县兴耘田蔬菜种植合作社生产基地,放眼望去,一大片绿油油的蔬菜铺满田间地头,披黄抹绿、鲜嫩欲滴,一派硕果飘香景象。

用传统眼光来看,宁夏面积小,干旱少雨,十年九旱,但宁夏集聚了西北地区所有的气候特点,在这里不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且环境洁净,是农业农村部规划确定的黄土高原夏秋蔬菜生产优势区和冬季设施农业生产优势区。

近年来,宁夏坚持“冬菜北上、夏菜南下”战略,优化设施蔬菜、露地蔬菜、西甜瓜产业布局,产品70%以上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宁夏菜心成为全国优质蔬菜的代表和粤港澳市民的首选菜,越夏番茄、冷凉蔬菜品牌逐渐唱响,蔬菜产业已成为宁夏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促进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拓市场 创品牌

通过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发展,宁夏蔬菜实现品牌溢价自然顺理成章。

为实现以“生态、新鲜、特色、精细”为核心价值的“宁字号”品牌创建,打造“宁字号”蔬菜公用品牌,宁夏建立质量全程追溯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生产基地投入和生产过程监管。健全区、市、县(区)、乡(镇)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部级农产品质检中心5个,地级市质检中心5个,市县(区)市场准入检测站20个,农残速测点200个,全区蔬菜监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8.5%。

贺兰县立岗镇的宁夏自然之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一片热火朝天,仓库里工人们忙着将刚刚收回来的新鲜蔬菜放进预冷库打冷,检测室里正在进行农残检测,合格的产品分拣包装好后,贴上了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一排排码放整齐的蔬菜整装待发,经过30多个小时的全程冷链运输,送到了粤港澳百姓的餐桌上。

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进一步建立生产环节追溯体系,自2020年8月,银川市在全市范围内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检测+追溯”的智能电子合格证。这张小小的合格证既是上市农产品的“身份证”,也是生产者的“承诺书”,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名片”。

“品牌品牌,有品才有牌。宁夏的品牌建设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坚持过硬的质量‘产出来’,诚信的品牌‘树起来’,绿色的方式‘讲出来’,产业的素质‘强起来’,产业兴旺的核心要义才能体现出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

目前,宁夏已初步形成一批品质优越、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产品。截至2020年底,全区认证“两品一标”蔬菜产品110个,其中:绿色食品43个、有机农产品2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9个;14个蔬菜生产基地入选首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宁夏菜心” “盐池黄花菜”“六盘山冷凉蔬菜”等区域公用品牌逐步唱响;贺兰螺丝菜、越夏番茄、西吉西芹、彭阳辣椒、固原马铃薯等远销海内外;“银川番茄”“宁夏上海青”“上滩韭菜”等更是成为了全国市场上的“靓仔”,宁夏成为全国公认的优质蔬菜产区。

2016年以来,宁夏连续举办“全国知名蔬菜销售商走进宁夏活动”,邀请全国重点蔬菜批发市场、知名销售商来宁,体验产地环境,感受产品品质,发展订单生产、合作共建基地,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良性发展。5届活动共邀请全国蔬菜经销商438人次,签订基地共建、产销协议367项,贸易总额53.38亿元,宁夏蔬菜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

针对蔬菜产销多元化发展趋势,今年宁夏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产销对接活动,让宁夏蔬菜走向全国。“走出去”邀请深圳茂雄集团、上海农产品批发中心、华芝百御等国内知名蔬菜经销商与宁夏鑫茂祥等涉农企业参加今年的宁夏品质行(上海站)活动,签订战略合作、产销直供协议5.3亿元;“请进来”积极对接上海正大卜蜂国际供应链、上海中稔农业等重点企业与宁夏兴耘田、宁农农业等蔬菜主供应基地签订产销订单0.67亿元。

品质优 走高端

为推进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自治区连续制定出台了《宁夏“十三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设施农业效益倍增计划》《全区蔬菜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方案》《“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新建设施、永久性蔬菜基地、冷链物流及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担保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和蔬菜自然灾害保险、价格保险等方式,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积极性,推动产业扩量提质增效。

同时,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全产业链谋划推进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发挥市县(区)主体作用,调优产业结构,调大经营规模、调长产业链条。紧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带、京津冀都市圈目标市场需求,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向宁夏集聚,形成了引黄灌区设施蔬菜生产优势区,中部干旱带西甜瓜、黄花菜生产优势区,南部山区冷凉蔬菜生产优势区,主导产品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聚集度不断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宁夏蔬菜产业形成了设施蔬菜、宁夏菜心、冷凉蔬菜、西甜瓜四大产业格局,常年种植蔬菜20多种,生产面积超过5万亩的有12种;总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11个,建成规模化基地1137个。截至2020年年底,全区瓜菜种植面积297.6万亩,占全国蔬菜种植面积的0.95%,总产量725.8万吨,产值203.8亿元。其中:蔬菜总产量565.6万吨,人均占有量799.4公斤,比全国人均515公斤高284.4公斤;西甜瓜总产量165.4万吨,人均占有量229.7公斤,比全国人均44.2公斤高185.5公斤。

今年以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统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瓜菜产业向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迈进,产业发展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小产业向全链条、创品牌向创标准转变。随着新品种、新技术在蔬菜产业上的推广应用,广大农户不再一味地跟风种植,更多的选择绿色、安全、优质,在优化结构中提质增效,让宁夏蔬菜产业保持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

按照农业农村部“一控两减三基本”总体要求,宁夏积极开展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创建,每年打造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19个,集成秸秆生物反应堆、蚯蚓生物技术、水肥一体化等10项技术,发挥技术叠加效应,成为新技术示范推广的窗口。每年建设新品种展示园3个,示范展示茄果类、瓜类、叶菜类等国内外优新品种20类4000个以上,筛选适宜宁夏的优新品种,为育种者、生产者和销售商搭建了良好的品种展示和选择平台,加快了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进程。开展“三百三千”产业帮扶等农技推广行动,严格落实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标准,全区新技术应用率达85%以上。

在灵武市郝家桥镇泾灵村设施农业产业园,一栋栋二代日光温棚整齐排列,棚内一年四季产出西红柿、茄子、蜜瓜、韭菜、豇豆等10余种蔬菜。

“我们现在都是有机种植,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虽然产量减少了15%,但肥料成本降低了72%,而且售价也高了20%,非常受客商欢迎。”该园区负责人说,园区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从种苗、定植、管理,到技术、销售,都有专业人员指导。

做好顶层设计,统筹部署推进,宁夏蔬菜高质量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银川市兴庆区、灵武市蜜瓜小镇、平罗县番茄小镇产业特色鲜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理念不断深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凸显,规模化生产效益大幅提升。

效益好 助增收

冷凉蔬菜,又叫喜凉蔬菜,是指适宜在高山高原气候冷凉地区生产的蔬菜,其最适宜生长温度在17℃至25℃。品种主要包括:甘蓝、大白菜、萝卜类、西兰花、洋葱、南瓜、莴笋、娃娃菜、生菜、芹菜、鲜食玉米等。

固原市素有“春去秋来无盛夏”之说。海拔高,气候凉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气候条件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固原市成为黄土高原夏秋蔬菜生产优势区和设施农业生产优势区;生产的冷凉蔬菜质地脆嫩,肉厚纤维少,营养物质丰富,病虫害少,产品品质优良,深受南北客商的认可和热捧。

盛夏时节,走进固原市,层层梯田绿意盎然,各种蔬菜青翠欲滴。曾经十年九旱的旱塬地,如今依靠独特的气候和水土种植的高品质的冷凉菜,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

在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万亩冷凉蔬菜绵延成海,所见之处,都是一派忙碌景象。田间地头,农民们正紧张地采收蔬菜;大棚中漂亮饱满的西红柿、红椒等挂满枝头;智能化育苗温室按照标准化管理要求适时启动自动化灌溉……

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却声名在外,常年有上海、广州、深圳来的蔬菜批发商追着收购他们的冷凉蔬菜。

“我们的蔬菜根本不愁销路,每年一到收获的时候,广州、香港等地的客商就会找上门,都知道我们固原的冷凉蔬菜好,口感细腻、甜度高。”姚磨村村委会主任程广锦自豪地说,一方面昼夜温差大,白天蔬菜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养分在夜晚低温条件下得到最大程度的积累,另一方面,当地独特的富硒土壤,加上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措施,为蔬菜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营养物质。

据程广锦介绍,姚磨村有种菜的传统,2013年,按照“政府组织、政策引导、项目支撑、科技带动”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群众流转土地,打破村界地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水、电、路综合配套,建成原州区首个万亩冷凉蔬菜基地,也是固原市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如今,姚磨村80%的农户都从事与冷凉蔬菜相关的工作,基本上家家都有蔬菜种植基地,人人都会种菜。

“从采摘到运往广州市场销售,只需48个小时。从种到摘、到售,全程可控。”程广锦说。

目前,姚磨村种植冷凉蔬菜1.2万亩,建有日光温室135栋,生产的蔬菜有20多个品种,菜心、娃娃菜、西兰花、青笋、辣椒、番茄等蔬菜以品质优良著称,深受外地消费者青睐。“按照统一规划、统一供苗、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订单销售的‘五统一’模式,推广工厂化育苗、节水化灌溉、配方施肥等技术,实现了标准化生产。”程广锦介绍,该示范园被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确定为第一批认证基地,蔬菜售价高于同类蔬菜10%至30%。

在彭堡镇闫堡村,罗军的500亩蔬菜种植基地一片丰收的景象,罗军正享受着这份喜悦,他指着坡梁地上连片菜田一脸自豪与幸福:“今年又是个丰收年,纯利润50万元不是问题。”

罗军说,他从事蔬菜种植已有20多年,最早的时候种了1亩地,架子车拉到头营镇去卖,1公斤只有0.16元,还卖不完。

“现在这已经是老黄历了,如今我们的冷凉蔬菜在全国都有名气,回头客多。”罗军说,“由于我们的菜含糖量高,粗纤维少,味鲜色亮,品质口感好,1车20吨的菜,一拉到广州江南市场就被一抢而空,价格每公斤还比其他地方的菜高0.2元至0.4元。”

起步于2000年,2007年开始规模化发展,从单纯带领农户靠种植经济作物解决温饱问题,到发展壮大优势产业,产品远销香港、广东、四川、重庆等地,闻名遐迩,固原市冷凉蔬菜基地走过了20多年不平凡的探索之路,逐渐形成从生产、冷链、配送到订单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走上了一条产业化发展的兴盛之路。

冷凉蔬菜,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点燃旱塬百姓致富新希望。目前,固原市冷凉蔬菜种植总面积50万亩,建立规模化、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园区)60个,建立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60个、万亩露地蔬菜基地10个,年蔬菜总产量达到240万吨以上,总产值40亿元,农民人均来自蔬菜产业收入达到2000元,园区(基地)带动作用显著增强,逐步实现冷凉蔬菜产业优化升级和提质增效,被中国特产协会授予“中国冷凉蔬菜之乡”。原州区中河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彭堡万亩冷凉蔬菜生产基地、西吉县将台万亩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隆德县千亩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彭阳县万亩标准化辣椒种植示范基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作用日益显现,积极打造“绿色”农产品,受到了区内外客商的青睐。

走进原州区头营镇杨郎村万亩冷凉蔬菜种植基地,一排排拱棚整齐排列,十分惹眼。棚内绿叶衬托下的香瓜圆润饱满,香味扑鼻。在合作社甜瓜装箱车间里,工人们忙着将香瓜分拣、装箱、称重、装车。眼下正是香瓜上市高峰期,杨郎村产的香瓜因水分足、甜度高、质量优,吃起来脆甜可口,深受消费者青睐。

成立于2016年的固原市齐力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瓜菜种植面积7000多亩。“每年甜瓜上市的时候,恰逢南方梅雨季,补充南方市场空档期,甜瓜供不应求。我们在广州、郑州、西安都有自己的档口,西瓜、哈密瓜则通过与浙江的客商合作,销往一线城市的高端市场。”合作社理事长曹辉说,目前村里农户最少的种了20多棚,多的种了60多棚,带动300人在大棚里打工。

为了增加村民的收入,曹辉去年以芹菜为试点搞起股份制,村民翟文海入了1股年底分红27.6万元,尝到甜头的他,今年又入了4股。

“做梦也没想到,能有这么好的光景。在合作社打工,离家近,能照顾家,1个月工资3600元,务工有工资,入股有红利,让我们找到了致富的方向。”翟文海说,“以往这里祖祖辈辈种植马铃薯、小麦、莜麦等大田农作物,一年收成也不过千元,一家生活开支全靠外出打工。”

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瓜菜产业共同致富,今年曹辉将1股本金由12万元降低到了3万元,“乡村振兴需要人才,瓜菜产业发展最大的收获是将在外漂泊的有志青年吸引回来,参与到家乡建设之中。”

大学毕业后在长沙工作了5年的曹少熊看到家乡冷凉蔬菜发展前景后,与媳妇一道返乡创业。虽然辛苦,但他把这份辛苦看作一份荣誉,“能让全国更多的人都吃上我们家乡无污染的绿色蔬菜是我们的心愿。”曹少熊说。

如今,固原大地绿满山川,冷凉蔬菜质优价好,产销两旺,丰收的喜悦绽放在农民的脸上。

(责编:阎梦婕、宽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