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科技下田,播種豐收希望

2023年02月15日09:06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立春過后,沉寂了一冬的土地熱鬧起來。連日來,寧夏各鄉鎮處處一派繁忙景象,種植戶們不負春光,立足“早”字,搶抓農時,陸續開啟春耕備耕。

盡管距離春耕還有一段時間,賀蘭縣立崗鎮先進村老兵糧食產銷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已經忙碌起來。平田整地、拌麥種、購化肥、維修農機具……

“早動手、早准備,以免誤了農時,影響收成。”合作社理事長楊彥祥道。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記者從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了解到,2023年,寧夏糧食播種面積計劃穩定在1034萬畝以上,總產量保持在375萬噸以上。其中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98萬畝(其中冬小麥48萬畝,春小麥50萬畝),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50萬畝﹔以糧飼兼用型玉米為主,種植面積保持在567萬畝﹔馬鈴薯種植面積130萬畝左右﹔小雜糧種植面積150萬畝﹔大豆種植面積近40萬畝。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下好“先手棋”,確保糧食生產開局穩,寧夏各部門及早謀劃全年糧食生產,抓實各項保障措施,目前各農業物資部門已備足“糧草”。

春耕備耕時,各地用種需求持續上漲,制種生產線開足馬力。

2月13日,在寧夏科豐種業有限公司的廠房外,運輸車隊停在門口,等待裝運小麥種子。今年該企業儲備了180萬公斤小麥種子,包括寧春4號、寧春50號、寧春51號、寧春61號等多個品種。臨近春播季節,一粒粒種子將搭乘專車銷往全區各地。

“今年我們大力推廣寧春61號,該品種可以早熟10天,便於秋季蔬菜、飼草的復種。”科豐種業公司董事長年學文介紹,除儲備小麥種子外,企業還儲備有200余萬公斤水稻種子,以及30萬袋約90萬公斤的玉米種子。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農業是國民生計的根本。今年寧夏春耕種子儲量充足、品種品質結構優化。調運儲備春耕用種22950萬公斤,其中春小麥種子1450萬公斤。

“今年玉米種子價格上漲明顯,大豆種子供需偏緊,但已簽了訂單,種源充足﹔其他種子儲量充足,品種品質結構優化,價格平穩,能夠滿足生產用種需要。”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肥料作為糧食的“糧食”,其質量好壞,供應是否充足,直接影響農業生產。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跟蹤調度農資供需情況,抓好跨區調劑調運,加強供應保障……各地區各部門組織好農資生產、流通、供應,確保及時到村到店到戶。今年寧夏預計春播化肥需求總量13萬噸左右,截至目前,全區化肥儲備量24.57萬噸﹔春耕農藥需求量700噸左右,已儲備957噸。春耕期間化肥、農藥供應較為充足。

在賀蘭縣海超農機作業服務有限公司廠房內,旋耕機、播種機、施肥機等一字排開。“我們這裡各類農機一應俱全,能提供耕種收全程托管服務。”公司負責人馬忠保自信地說,公司大多數農機都安裝了衛星接收天線、車載導航終端、行車控制器、液壓閥等裝置,在北斗導航系統的加持下,實現農業智能化,“每天作業面積、作業深度都能在網絡平台上查詢到,方便安排作業計劃。”

據了解,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協調指導農機作業服務公司、農機大戶等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維修保養調試拖拉機、旋耕機、整地施肥播種機等農機裝備15.1萬台套,農機具保有量較去年增長2.8個百分點。天上飛,地上跑,越來越多的高科技農機裝備駐扎田間,“會種地”變為“慧種地”,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顯著提升。

增產增收,技術是關鍵。春耕備耕一線,農業科技引擎蓄滿動能,良種、良機配良法,科技為農業生產提供有力支撐。

寧夏農林科學院小麥專家、研究員沈強雲介紹,雖然2月8日的降雪對春播時間有所影響,但根據氣候特點,去年冬季偏暖少雪,春季氣溫偏高,降水偏少,土壤化凍較早,今年播種日期與往年相差不大,在2月22日左右。為保証春耕春播的高質量開展,他建議根據氣候條件,適期播種,通過精播精種,提高播種質量﹔精細整地,落實“七分種三分管”的種植措施﹔推薦高產的小麥新品種寧春58號﹔增施有機肥,測土科學施肥,減少化肥用量。同時,精心謀劃周年高效種植模式,在保証前茬小麥豐收的基礎上,實現麥后復種增收。

放眼廣袤田野,新的耕耘已開始,新的豐收正在孕育。(記者 張 瑛)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