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恆燕:讓教育公平的陽光照亮每個孩子的夢想
馬恆燕(左二)和同事討論“互聯網+教育”平台的創新運用。
2018年3月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最后一場“代表通道”如約開啟。
在國內外媒體的鏡頭聚焦下,一位女代表與大家分享了寧夏小學生柯原依靠“互聯網+教育”走出大山,與航天員景海鵬“對話”的故事。她動情地說:“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作為人大代表,我希望國家繼續加大對寧夏‘互聯網+教育’的支持,讓更多生活在大山裡的孩子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位女代表,是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銀川市二十一小學黨總支書記馬恆燕。2018年7月,寧夏獲教育部批准,成為國家首個“互聯網+教育”示范區。
2月12日,回顧5年履職路上提出的40多條建議,馬恆燕如數家珍。建議多措並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教育振興﹔建議在城市改擴建時適當增加補充辦學用地,考慮社會發展中的教育資源分配和學校擴容問題﹔建議對家庭教育立法,用法律規范家庭教育中的失當行為﹔建議嚴把教師准入制度從而保護未成年人權益﹔呼吁規范管理“小飯桌”及“托管中心”,解決家長后顧之憂﹔建議加強寧夏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解決地方職業技術人才短缺問題……躬耕三尺講台39年的她,矢志不渝地為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而奔走呼吁、建言獻策。
教育均衡的關鍵是質量,根本是教師。銀川市二十一小學成為寧夏“互聯網+教育”試點學校后,在保障學校高質高效發展的同時,全力帶動我區新建學校、薄弱學校、農村學校在教育公平的賽道上同步奔跑,成為馬恆燕傾力付出的事業。
這兩年,在馬恆燕的聯系推動下,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第三小學等全國名校和永寧縣閩寧鎮原隆小學、彭陽縣第一小學、銀川市文萃小學等新建校、聯盟校形成教育發展共同體,探索構建以教育資源平台為載體、以“網絡課堂”為核心的一體化名校網絡教學模式,不斷加強校際交流合作、聯動發展、深度融合,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流動,努力讓教育公平的陽光照亮每個孩子的青春夢想。
“去年,新課程標准頒布,我們為薄弱學校教師搭建培訓平台,邀請9個學科的自治區級教研員通過網絡直播進行培訓,幫助教師們共進步同成長,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滿足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馬恆燕說。
記者手記
“‘互聯網+教育’不是設備和技術簡單機械疊加,而是採取多種手段拓寬人的眼界、讓人的思想變得深邃,從而激發學習的內生動力。”在馬恆燕看來,教育要真正聚焦人的全面培養,不能局限於一時一事,不能囿於一家之見,要立足於學生一生,推動其全面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互聯網+教育”正是破題之道——依托技術手段,消除信息鴻溝。
這些年,寧夏構建起了人人皆學、時時可學、處處能學的“互聯網+教育”示范區新型教學環境,城鄉學生間的成績差距、心理差距、素質差距和思想差距不斷縮小,農村學校“粉筆、教案、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向“寬帶、視頻、遠程教學”的現代化教育手段轉變,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教學成為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的新常態,越來越多的山區孩子享受到了優質教育。來之不易的成績裡,凝結著馬恆燕等人大代表5年履職的辛勤付出和智慧汗水。
馬恆燕說,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作為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實踐者,她對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教育充滿期待,也信心滿懷。(記者 朱立楊 王曉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