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編”出美好新生活 鄉村文化添活力

瑞雪兆豐年,幸福新畫卷。窗外下著小雪,而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濱河家園四村麻編手工車間內卻暖意濃濃。村民們圍桌而坐,她們手捏鉤針,一邊編織著麻活,一邊互相交談。
近日,“寧夏麻編非遺工坊”入選2022年國家級“非遺工坊典型案例”。麻編是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麻編原材料是麻,其莖皮韌如筋,漚后可織布。寧夏麻植物資源豐富,麻編織技藝在民間廣泛流傳,其加工漂洗后通過編、結、搓擰、纏、鉤、縫等幾十道工序精工制作成各種生活實用品和工藝品。
濱河家園四村麻編展廳一角。人民網 李甜甜攝
“別小瞧我們的麻編制品,從工坊建立到現在,訂單就沒斷過,有的甚至賣到了國外。”工坊車間管理員虎海霞一邊給村民們發麻繩,一邊介紹工坊的情況,手工坊成立於2017年,主要進行刺繡、布藝、手工編織等手工藝品加工制作。
“以前我就是個農村家庭婦女,沒有收入,整天圍著灶台轉,自從張璟老師在村上建立了工坊,我就成了張老師在村上的第一批學生,平時家裡沒事兒就來工坊做工藝品,每個月能有一兩千的收入。”虎海霞說。
虎海霞口中提到的張璟是寧夏非遺麻編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家族麻編技藝的第四代傳人,她幼時黃河兩岸種有許多漢麻,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麻制品沒落,麻編手藝逐漸冷門。
工坊剛開始起步時,村民們還對此事抱有懷疑:“編麻繩真的能讓我們掙到錢?”張璟說,近年來,原生態的手工麻制品很受消費市場的青睞,麻編對於村民而言很普通,是一件不足為奇的平常物件。但是在她看來,麻編是承載著文化和美感的藝術品,一件麻編工藝品得以面世,必須經過漚麻、捻線、編織、染色四個步驟后,這門手藝的傳承十分仰賴師徒間的“口傳心授”。
丁玉鳳展示自己參與制作的成品。人民網 李甜甜攝
49歲的二級殘疾人丁玉鳳也是工坊的“老員工”了,原本以為自己的身體情況沒辦法工作,經過學習了編織手藝后,每個月也能有幾百元的收入。
“來這兒工作很方便,又沒有時間限制,不但學了手藝還能掙點錢,現在每天跟大家一起干活兒,心情很好。”丁玉鳳拿起放在手邊的包說,“這個棕色的手提包就是我參與編的。”
“年輕人大都出去打工了,我們特別關注老人、殘疾人和留守婦女等群體,要想辦法讓她們也能動起來。”張璟說,非遺傳承不能躺在展覽館裡,隻有動起來貼近生活才能煥發更大生機。
村民制作麻編。人民網 李甜甜攝
一針一線,一勾一挑。村民們不僅靠麻編改變了生活,也讓這項非遺技藝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都說扶貧先扶志,在張老師的幫助下,我們轉變了思想,口袋裡也有了錢,現在我的收入就夠維持家用,老公的收入都可以存起來了。”虎海霞說,未來希望自己能幫助更多的人學會這門手藝,將它傳承下去。
近年來,寧夏麻編非遺工坊團隊還進駐了銀川市賀蘭縣南梁台子隆源村等移民村,在工坊前端粗加工的基礎上,另外組建殘疾人和社區下崗女工為主要成員的后期精細化合成團隊,完成麻編產品的定形、質檢、裝包、貼標等工作。
截至目前,寧夏麻編非遺工坊以寧夏地域文化為基礎,從文創產品和生活實用品出發,研發新產品,麻編包、手作玩偶、生活實用品等120多個品種,申請知識產權56項,外觀專利12項,累計培訓1000多人,有效利用了非遺傳統手藝豐厚文化底蘊,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人才培養與壯大,讓鄉村文化煥發“新活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