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用好黃河水 澆出豐收田
圖①:鹽環定揚黃工程砌護改造后的渠道。
鹽環定揚黃工程管理處供圖
圖②: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
記者 秦瑞杰攝
圖③:鹽環定揚黃工程二泵站工作人員在檢修水泵機組。
鹽環定揚黃工程管理處供圖
圖④:夏季的馬兒庄灌區一瞥。
鹽池縣委宣傳部供圖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這些關鍵點要一個一個抓落實、抓到位,努力在高基點上實現糧食生產新突破。
這些年,各地區各部門持續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灌溉輸配水工程,建設“大動脈”,疏通“毛細血管”,為保障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今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黨的十八大以來水利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水利部主要負責同志介紹,10年來,我國加強農田灌溉工程建設,建成7330處大中型灌區,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37億畝,在佔全國耕地面積54%的灌溉面積上,生產了全國75%的糧食和90%以上的經濟作物。
冬季是開展農田水利建設的黃金時期。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正著力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灌區和農田水利末梢設施建設,健全運行管護機制,努力為來年的農業豐收打下好基礎。
近日,本報記者分赴寧夏、湖南、江蘇等地,走進田間地頭,探訪農田水利“建、管、用”如何有效銜接,助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從今天起,記者調查版陸續推出“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陽光正好,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馮記溝鄉馬兒庄村,家家戶戶門前堆放著今年收獲的玉米。“春夏將近4個月沒下雨,沒想到秋天一畝地還能收1500斤。”村民牛信摩挲著粗糙的手指盤算,“28畝地,純收入4萬多元。”
望天田變成豐收田,關鍵在農田水利設施跟上來了。走進牛信家的玉米地,隻見收獲后待還田的玉米稈下,埋著一根根滴灌用的黑色管線。有了這些管線,畝均用水下降大約一半。“通過鹽環定揚黃工程引來的黃河水,經干、支、斗、農、毛五級渠道,流入田間,用水量按灌溉需求精准調配。”鹽池縣水務局農村水利工作站站長王永智說。
地處西北內陸,寧夏年均降水量289毫米,蒸發量1250毫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572立方米,是我國水資源最為匱乏的地區之一。“十三五”以來,通過不斷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推動高效節水用水,寧夏農業灌溉面積擴大156萬畝,農業畝均灌溉用水量下降31.6%,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了11個百分點。
完善設施
從骨干渠道、大中型泵站到調蓄水池,一批水利設施改造升級,惠及1000萬余畝耕地
走近位於寧夏中部的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隻見峽谷河流湍急,兩岸山勢陡峭。地處黃河上游的青銅峽水利樞紐,攔河起平湖。鹽環定揚黃工程從這裡筑壩取水,一路沿途就勢將黃河水揚高374.88米,滋潤了沿途百余公裡范圍內的廣袤良田。
打開鹽環定揚黃工程灌域圖,蜿蜒的主渠道將所經各個農業灌溉區串點成線,東干渠等干、支渠在沿途村庄的分水斗口散成數支,黃河水經斗渠、農渠、毛渠流進需要灌溉的農田。
“通過干、支、斗、農、毛灌溉渠系將黃河水送到農田,沿途難免有蒸發、滲漏等損耗。”站在離取水口不遠的吳忠市青銅峽市陳袁灘鎮一處農田渠口,負責東干渠等運行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秦漢渠管理處高級工程師李曉鵬介紹,寧夏近年來組織開展大規模的節水改造工程,內容包括改建原有土渠、加裝防滲水泥襯砌,在大片農田推廣應用激光平地技術。
“春耕前,施工隊會把激光測距儀放進田裡,不同地塊平整度、高差等數據一目了然。依據這些數據,大型平地拖拉機精准平地,實現地塊間高低差不超過5厘米。”順著李曉鵬手指的方向看,農田渠口旁成片的高標准農田土地平整,岸坡干淨整潔。
“我們鎮所有土渠都加裝了水泥襯砌,農田平整面積超過八成,灌排條件明顯改善。”跟隨陳袁灘鎮黨委書記武智杰在田間行走,隻見溝相連、渠相通,耕地平整連片,“引水灌溉時,由於地平,水流快、流速均勻,能覆蓋整個田塊。”
近年來,青銅峽市依托渠道砌護、激光平地等技術措施,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有效提升農田灌溉水肥利用率。
寧夏統籌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近年來累計投入資金51億元,改善灌溉農田面積230萬畝。
改造工程用上新技術,設備管護實現智能化。步入東干渠取水口泵房,正在運轉的新式泵機堅固厚實,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秦漢渠管理處灌溉科科長劉毅介紹,泵機內裝有集成化自檢系統,還安裝了檢測探頭,機器運行溫度、功率等參數實時顯示,遇到問題自動報警,“過去的老泵機穩定性差,隔段時間就要檢修,有時老師傅檢查很久才能發現問題出在哪兒。”
通過實施工程化建設、技術化改造、智能化管護,近年來寧夏25條骨干渠道、126座大中型泵站、990多座調蓄水池均已實現相關設施更新換代、改造升級,惠及1000萬余畝耕地。
一渠清水潤旱塬,也帶來節水灌溉新變化。秦漢渠管理處大廳內,主要干渠歷史引水量柱狀圖讓記者印象深刻:自1997年達到17.65億立方米灌溉水量峰值后,逐年下降至去年的10.19億立方米。
“今年預計可以降至約8.7億立方米。”李曉鵬說,“建管並重,不斷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現代化改造,多個農田灌區煥發出新的生機。”
優化調水
水網聯上互聯網,干、支、斗、農、毛各個渠系一張網管理,灌溉更趨高效
沿著鹽環定揚黃工程線路驅車向東,隻見工程的第二泵站延伸出一條羽毛狀的渠系,浸潤著3.81萬畝五裡坡灌區。位於灌區核心區的吳忠市利通區扁擔溝鎮五裡坡村,有的田間地頭還堆放著不久前收獲的玉米。
“1畝地收1500斤玉米,已連續多年穩產。”五裡坡灌區技術員馬飛感慨,“測控一體化管理發揮了大作用,水用得少,地澆得透,庄稼喝得飽。”
寧夏鹽環定揚黃工程二泵站副站長侯學東介紹,引黃灌區干渠、支渠的輸水送水由專業部門負責,斗渠、農渠、毛渠的引水用水則由縣、鄉、村自行調配。
“鹽環定揚黃工程建成之初,到了灌溉期大家都想多灌,用水矛盾突出,有的村民私自開閘放水。”侯學東介紹,過去每年灌溉期,巡渠就成為泵站的主要工作,水管員們24小時巡渠。
種了半輩子地,五裡坡村村民孫文華感觸頗深:“在作物生長關鍵期,有水沒水、早澆晚澆不一樣。上游的生怕用水少,下游的擔心用不上,大伙兒心思都在引水上。”
灌溉期以往出現的一些搶水現象,症結在於水量管理欠精細。“閘門一開,水流噴涌,放水、用水多少缺乏准確測算、調度。結果,有的田塊用不上水,有的田塊卻放水太多,把作物都壓倒了。”侯學東說。
如今,灌溉管理更智能、精細。走進五裡坡灌區總控中心,灌溉管理系統大屏幕上清晰顯示著不同區域農田溫度、濕度等數據,不同田塊閥門排布一覽無余。“隻要輕輕一點,斗渠、農渠閘門開啟,根據各區域農田需水量精准放水。”侯學東介紹。
跟著孫文華來到他家田頭的毛渠閘口,在操作台輕點幾下,閘門開啟,水緩緩流淌。“我們村有幾十個毛渠閘口,每個閘口放多少水,上一級的斗渠、農渠都已精准測算,不會出現少放、多放等問題。”孫文華打開手機客戶端,“閘門安裝了計量儀器,實現測控一體化管理,還能和手機聯網。上一級渠口放多少水,我們實際用多少水,可以在手機上實時查看。”
“水網聯上互聯網,干、支、斗、農、毛各個渠系實現一張網管理,讓灌溉更趨高效。”在五裡坡灌區總控中心,可以看到鹽環定揚黃工程沿途各渠系、調蓄水池水量、流速等信息,侯學東稱之為“長藤結瓜”抗旱保灌模式,“干、支渠是‘藤’,斗、農、毛渠及各調蓄水池、抗旱機井是‘瓜’,通過遠程數字化網絡調度,不同渠系、調蓄水池之間能夠水量互補,實現旱能灌、澇能排,解決水資源不足、不均衡問題,全力保障用水安全。”
“十三五”以來,寧夏融合測控一體化技術、水聯網數字技術,在吳忠市利通區等縣(市、區)推進現代化灌區試點建設,累計安裝自動化量測水設備3800余套,推動灌區管理逐步邁向智能化、集約化。
“灌溉用水由原來的每畝500立方米,降到現在的215立方米,省水省力。”孫文華計劃明年再流轉50畝地種玉米、小麥、大豆,“用水成本降了,整體效益升了,我們種地更有奔頭。”
精准滴灌
推廣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努力做到“增產增效不增水”
繼續向東,記者來到位於鹽環定揚黃工程末端的馬兒庄村。
過去種田,水不夠用,牛信家裡30畝地,撂荒了10多畝。“供水量有限,再趕上干旱天氣,就得看天收。”牛信說著在田邊抓了把土,手一鬆,便隨風吹成了沙塵,“我們這兒太缺水,過去灌溉跟不上,不少土壤變成了沙土。”
給這片干旱土地解渴的,是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蹲在牛信家的地頭,鹽池縣水務局農村水利工作站站長王永智邊用手丈量兩排玉米稈根部的距離,邊向記者解釋精准滴灌:“根深約50厘米,我們提前調控,按照每小時1.38升的水量,6小時剛好完成根系滴灌。”
“過去是大水漫灌澆地,如今是精准滴灌澆作物,努力做到‘增產增效不增水’。現在灌溉用水總量與以前相同,足夠澆好我家30畝地。”牛信說。
精准滴灌,起初推廣起來並不容易。“漫灌澆地,水直接流進田頭,滴灌是水一滴一滴滴進作物根系,地裡看不到水,許多村民不放心。”2018年初村裡剛推行滴灌時的情形,馬兒庄村黨支部書記關尚峰記憶猶新,“可看著村裡因缺水撂荒的3000畝耕地,我們下決心迎著困難上。”
村黨支部牽頭成立村管水委員會,每名成員負責一個灌溉片區。那段時間,關尚峰每天凌晨4點半起床趕往泵站,為6點放水做准備。一天放兩輪水,一次6個小時,再挨家挨戶動員採用滴灌灌溉……“好幾次,靠著轟隆隆的泵機睡著了。”關尚峰說。
既帶頭苦干,也學會用巧勁兒。“隻有一瓶水,怎麼喝才能更長時間解渴?是一次喝完,還是慢慢地一口一口喝?”關尚峰想著法子向村民推廣滴灌技術。推廣水肥一體化的時候,總有村民怕自己田地肥料施得少,他就建立微信群,把每次不同肥料、水量的配比發到群裡,讓鄉親們心中有數。
歷經春耕夏耘,2018年秋,村裡隨機測量了50戶村民的玉米產量,畝均1500斤,大豐收!村民們看到滴灌的實效,豎起了大拇指。
踩在田埂上,關尚峰給記者算起賬:“以前澆一畝地,一次耗水120立方米,每年澆4次共耗水480立方米。現在滴灌每畝地每次耗水不到20立方米,每年上水12次,總共不到240立方米,相比過去節省了一半多。”
不僅節水,還帶來種植方式的轉變。為引水灌溉方便,過去地裡這兒起個壟,那兒挖條溝,零碎田塊多。實行滴灌后,鹽池縣趁機推廣小田變大田,開展農田宜機化改造。
“沒想到60多歲了,還能這樣輕鬆種地!”牛信說,以前大水漫灌,澆地要扛把鍬,又是平整土地,又是挖溝引水,沒少費力﹔現在精准滴灌,掏出手機,水量、肥量、灌溉進度實時可查。
“十三五”以來,鹽池縣累計籌集資金7.4億元,持續推廣高效節水灌溉,已建成3個高效節水灌溉區,佔農田灌溉總面積的97%。鹽池縣水務局局長孫峰也給記者算了筆賬:“推廣高效節水灌溉以來,全縣近130萬畝耕地,實現年節水1200萬立方米,節肥1850噸、增收1.339億元。”
健全機制
實施水權改革,探索定量管理、階梯水價、水權交易機制,把有限的水資源分配好、調度好、利用好
跟著關尚峰走進馬兒庄村的調度控制室,隻見一個大屏幕顯示著全村土地衛星圖。關尚峰告訴記者,這是馬兒庄灌區智慧節灌管理系統,連接著灌區61個測控一體化閘門、44個壓力傳感器和1489個輸水電磁閥。通過這些分布在全村1.07萬畝耕地裡的設備,可以感知各塊土地的含水量、用水量,輕鬆實現精細化灌溉。
“之所以要這樣精細管理,是因為每畝215立方米的灌溉用水指標不能突破。”關尚峰邊切換衛星圖畫面,邊向記者解釋,“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既靠精准滴灌技術,更靠精細化的用水管水機制,建立健全制度約束。”
近年來,寧夏全面啟動實施水權改革,根據國家每年分配的黃河總用水量,結合各地作物類型、土壤特質、灌溉面積等,用水指標分配到鄉、村、組、戶,努力把有限的水資源分配好、調度好、利用好。
寧夏建立了階梯水價機制,以水價杠杆倒逼農業節水。“水權確權后,對超定額用水實行累進加價。超定額用水20%以內部分加1.4倍收費,超定額用水20%以上部分加3倍收費,讓‘資源有價、使用有償’的理念深入人心。”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副廳長張偉說。
有約束,也有激勵。“節水也有收益,明年初我們將搭建水權二級市場交易平台,到時候每戶村民節省下的年度灌溉用水指標,都可以通過平台開展市場化交易。”孫峰說。
這樣的交易平台,已在寧夏多地試點。在第一批開展試點的吳忠市利通區,高閘鎮高閘村種植大戶尹國勝告訴記者:“過去一畝地年用水費用是80元,現在通過滴灌節水、結余指標交易等措施,每畝年用水費降到了60元。”
“在我們鎮,人人都有自己的水權專用賬戶。”尹國勝帶記者走進民鑫農業灌溉服務專業合作社,翻開合作社台賬,每戶社員水費、節水量等信息一目了然,“合作社是鎮裡指導我們成立的,專門解決散戶節水量小、入市交易難等問題。鎮裡的種植戶都加入合作社,每戶節余的用水指標,通過合作社實現集中收儲、交易。”
去年,高閘鎮共節約1460萬立方米農業用水,獲得32.6萬元節水獎勵。其中,小部分獎勵用於合作社運營成本及農田水利配套等維護,大部分返還給種植戶。“去年,我家擴大滴灌種植面積,省了水,還領到1000多元返還獎勵。”尹國勝說。
“這些省下的用水指標,會被作為商品交易,比如在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有的工業企業用水指標就來自高閘鎮。”利通區水務局局長馬鐵馬說,“我們還在探索賦予用水權更多的金融屬性、融資功能,今后節余的用水指標還可用於抵押貸款。”
近年來,寧夏陸續發布用水權收儲交易管理辦法、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管理辦法、節約用水獎補辦法等,推動全面實施深度節水控水和綠色發展,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
玉米堆在田地裡,北風吹過,葉子搖曳,田頭毛渠的遠程控制閘門時隱時現。“今年收成好,明年還要擴大種植規模和節水滴灌規模。”望著流轉的500畝玉米田,尹國勝又有了新打算,“除了‘種糧大戶’,我還想讓人說我是‘節水大戶’!”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16日 第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1500萬元文旅消費券點燃寧夏冬季旅游煙火氣
- 人民網銀川12月16日電 (閻夢婕)時值歲末,隨著旅游活動受疫情影響逐步降低,游客出游信心正持續恢復,為拉動跨省游、跨市游、本地游市場健康發展,帶動寧夏旅游景區、旅行社、酒店民宿和鄉村旅游等快速復蘇,讓游客在寧夏的冬日暖陽中感受年味兒煙火氣息,寧夏文化和旅游廳將面向全國游客發放第四期“冬游寧夏”文旅消費券,為寧夏冬季旅游快速回暖注入動能。 寧夏第四期“冬游寧夏”文旅消費券順應消費者的需求,擴大OTA發放平台,在一、二、三期雲閃付平台的基礎上,增加美團、攜程兩大APP平台,為游客提供更多選擇,三大平台各發放500萬元,消費券預定使用周期覆蓋元旦、春節等熱門節假日。…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