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固原:十年感恩奮進 譜寫非凡篇章

2022年10月20日09:09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固原市區美如畫。

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

青山環抱中的涇源縣楊嶺村。

道路交通建設實現人暢其行、物暢其流。

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冷涼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美麗鄉村宜居家園。

在將台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開展“不忘初心 走好新的長征路”文藝演出活動。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紡織產業帶動就業。

肉牛產業鼓起群眾錢袋子。

地綠、村美、業旺,構成一幅美麗畫卷。

巍巍六盤山見証變遷,潺潺“五河”水流潤山川。金秋十月,五谷豐登,田野穿金甲,山川披彩裳,六盤大地一派豐饒景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勤勞勇敢的六盤兒女踔厲奮發,感恩奮進,譜寫非凡篇章。

廣大干部群眾團結一心,一茬接著一茬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奏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交響曲,用雙手鑄就不朽豐碑,用汗水澆筑康庄大道。

踐行“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偉大號召,壯大富民增收產業,完善社會保障機制,一步一個腳印,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奮進路上書寫恢宏詩篇。

十年來,固原人民牢記囑托,“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切實擔負起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政治責任,努力繪就六盤山下“富春山居圖”。

1 為人民謀幸福永不停歇

黨的十八大以來,固原市堅決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就業、增加收入,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促進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累計投入各類資金296.1億元,銀行信貸資金733.1億元,攻克堡壘縣、督戰薄弱村、幫扶重點戶,26.7萬人實現了擺脫貧困的夢想,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以上。

產業、金融、消費、旅游、光伏和生態扶貧齊發力,拓寬增收渠道。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超過3.25萬元、1.32萬元,分別是2012年的2倍和3倍,年均分別增長8.1%和12.5%。

失學輟學學生動態清零,行政村標准化衛生室、基本醫保、安全住房實現全覆蓋,安全飲水保障率達到100%。人民群眾過上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有保障、基本醫療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兩不愁三保障”生活。

從貧困地區到四縣一區全部脫貧摘帽,固原市徹底揭掉西海固“苦瘠甲天下”的歷史標簽,萬眾一心鑄就全面小康豐碑,創造了脫貧奇跡,書寫了中國減貧方案的固原樣本。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千古吟唱,穿越歷史照進現實。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固原市聚焦城鄉居民急難愁盼問題,將財政支出85%以上用於民生,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堅持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著力提升教育質量,改善辦學條件,壯大師資隊伍,加快普及學前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體系日臻完善。

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9.5%,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87.6%、99.4%和94.2%。

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讓孩子們贏在起跑線上。“雙減政策”落地生根,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

扎實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進一步健全醫療衛生體系,加快“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建設,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實現城鄉全覆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長足發展,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基本養老、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6.5%和98.5%,居民住院實際報銷比例達到75.8%。低保、特困供養群體和殘疾人保障標准逐年提高,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全覆蓋。

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更加注重向困難群眾傾斜,累計發放保障金36.5億元、臨時救助金3.8億元,社會兜底保障進一步強化,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文化服務提質擴面,固原市62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面積均達到300平方米以上,獨立設置率100%﹔863個村社區全部建成綜合文化服務中心。

實現了“市有五館、縣區有三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村有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做到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體系全覆蓋,創成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固原市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為重點,加快農村道路、供水、用電、網絡、住房安全等重點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優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人民群眾幸福成色更足。

公路總裡程從2012年的6823公裡增加到2021年底的1萬多公裡,十年來公路總裡程增加3884公裡,其中農村公路增加3023公裡。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村村通硬化路、飛機連接全國大城市、高速公路融入全國大路網的美好願望。

中南部城鄉安全飲水工程、黃河水調蓄工程建成,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7%,圓了百萬群眾安全飲水夢想。

所有行政村通光纖,自然村通動力電。城鄉4G網絡覆蓋率達到100%,建成5G基站1300個,光纖網絡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內外兼修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小城鎮35個、美麗村庄148個,農村面貌煥發新顏。

海綿城市建設、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取得實效,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26.21%提高到2021年的44.43%。解決了群眾普遍關注、反響強烈的道路塌陷、雨污合流、老舊小區設施破舊、清水河周邊環境臟亂差等“城市病”。

改造農村危窯危房15.6萬戶,實現貧困戶危窯危房全清零。改造棚戶區3.6萬戶、老舊小區102個,建成保障性住房2.45萬套,千萬家庭遷新家、謀新業,過上紅火日子。

於高山之巔,方見大河奔涌﹔於群峰之上,更覺長風浩蕩。這十年,是固原市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十年,是群眾生活質量、生活環境變化最大的十年。

2 生態文明理念滋潤心田

曾經的固原山河貧瘠,干旱少綠,生態脆弱。

黨的十八大以來,固原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堅決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繪就了戰天斗地、綠色發展的生態建設史。

干部群眾發揚“三苦”作風,一代接著一代干,十年如一日,描繪出雲煙如夢、七彩斑斕、林海雪原的美麗畫卷,創建了天高雲淡、綠水青山的亮麗名片。

堅定“荒山”變“綠島”的決心,建、管、育、護一體推進,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的17.6%提高到現在的27.28%,全市林業用地總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39.07%。

截至2021年底,固原市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425平方公裡,治理程度達到80%,每年減少入黃河泥沙2000萬噸以上。實現泥不下山、水不出溝,以一泓清流回報“母親河”。

堅持清水河、涇河、葫蘆河、渝河、茹河“五河”同治、流域綜治,實施“控源、截污、治理、修復”措施,“五河”國控斷面水質優良率從20%躍升至87.5%,渝河水環境治理模式在全國推廣。

出台建設先行區美麗新固原“36條”,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推行“林長制”。修水庫、疏河道、治理沿河污染企業、推進城市污水管網建設、清潔取暖改造減少散煤污染……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化解生態環境風險。

十年累計化解過剩和淘汰落后產能110萬噸,節約標准煤13萬噸。

十年櫛風沐雨,換來藍天白雲和綠水青山,固原市以36項創建指標全部達標的成績成功入選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涇源縣入選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隆德渝河水環境治理模式入選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成就展。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固原始終緊繃生態環境保護弦,像守護生命一樣守護好來之不易的生態成果。

推進山林權改革,落實確權、賦能、增效、增綠、護綠5項任務,彭陽縣頒發全區林權不動產“第一証”和林權抵押貸款“第一筆”。排污權改革完成142個單位、312個減排項目排污權核算,實現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及登記全覆蓋。

圍繞持續增綠擴綠,扎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著力打造生態宜居、潔淨美麗的鄉村樂園。實施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新增城市綠地106.7萬平方米,創成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城市的現代感日益增強。

圍繞生態鏈布局產業鏈,結合農業產業、全域旅游、生態保護,統籌推進冷涼蔬菜、林果經濟、林下經濟,培育添綠增富產業。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回顧非凡十年,天藍、山綠、水清成為今日固原的亮麗標簽,綠色成為固原最鮮艷的發展底色,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

3 產業經濟命脈常抓不懈

產業興旺,是增收致富的根本之策,是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源泉。

黨的十八大以來,固原市牽住產業“牛鼻子”,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產業鏈布局發展“五特五新五優”產業,實施產業千億倍增計劃,發揮資源氣候優勢,以引育龍頭企業為關鍵,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

建設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肉牛等8個研發中心挂牌,培育“專精特新”企業7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固原經開區升格為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科技賦能,高質量引路,為產業穩健發展插上騰飛翅膀。

聚焦招商主業,聚力招大引強,引進江蘇天楹、陝西海升、山東水發、河北雪川等龍頭企業落戶,王窪煤礦600萬噸改擴建、金昱元鹽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黃天鵝高品質蛋雞等項目建成投產,成為產業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

“一區四園”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近400億元,年均增長7.5%。規上工業企業由22家增加到68家,全市產值億元以上企業由2家增加到11家,實現工業質量效益雙提升。

農業生產向資本集約、技術集成和專業化、規模化經營邁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賦予農業數字屬性,農業綜合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持續提高,富足農民錢袋子。

因地制宜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肉牛存欄量由2012年的37.25萬頭增加到現在的90萬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00億元,成為寧夏肉牛產業核心區﹔冷涼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50萬畝,全產業鏈產值超過60億元,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有機蔬菜供應基地之一﹔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100萬畝,畝產量增長了1.7倍,全產業鏈產值達到60億元,成為全國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

十年來,固原市農業總產值由2012年的79.3億元提高到2021年的142.4億元﹔2020年糧食產量達到91.31萬噸,比2012年增加10.98萬噸﹔農村居民人均經營性淨收入由2073.8元提高到5769.2元。

文化旅游業蓬勃發展,年均接待游客500萬人次以上。西吉縣將台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列入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名單,文化旅游業從業人員超過6萬人。

拉長視距,拓寬視野,穩一產、強二產、優三產。高標准農田面積達到216.42萬畝,第一產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35.4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64.21億元,年均增長4.3%﹔工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19.24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47.01億元,年均增長10.7%﹔第三產業2021年增加值為230.27億元,年均增長8.7%。

三次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產業提質增效穩步推進。

以村集體經濟為主線,探索形成“支部引領、能人帶動、產業支撐、機制保障”的集體經濟固原模式,成為促進農民增收又一引擎。

十年來,固原市集體經濟累計投入12億元,實現收入6.5億元,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佔97.6%,收入百萬元以上的村達到45個,299個村實現分紅1770萬元,受益28.37萬人次。

做足穩就業、保民生工作。2012年以來,固原市累計開展各類技能培訓36.7萬人次,參加職業技能鑒定22.4萬人,有18.28萬人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証書、等級証書。其中,自主創業9372人,創業帶動就業10萬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5.72億元。

通過加強與福建、新疆、珠三角及區內重點用工企業勞務對接,幫助有一技之長的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加快實現農村勞動力從簡單的勞動務工向技能就業轉變。

十年來,固原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16萬多人次,轉移就業工資性收入547億多元。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年均在30萬人以上,工資收入從2012年的28.28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74億元,轉移就業收入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

十年來,固原市圍繞“五特五新五優”產業,補短板、延鏈條,推動特色農業形成集研發、種養、加工、營銷、文化、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以全產業鏈發展促進群眾多環節增收。

4 文明鑄魂激蕩澎湃之力

文明,是衡量幸福指數的尺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文化底蘊深厚著稱的固原市,全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精神文明建設提質工程,開展文明素養提升行動,推進移風易俗、塑形鑄魂齊抓共管,推動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

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5個,鄉鎮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65個,行政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861個,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覆蓋。

依托各類陣地資源,圍繞學習實踐科學理論、宣傳宣講黨的政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持續深入移風易俗、豐富活躍文化生活五項任務,探索建立鄉村文明實踐積分卡制度。

十年來,固原市有420個行政村推行鄉村文明實踐積分卡制度,建成愛心超市350個,有5.77萬戶農戶參與積分,累計積分248萬分,基本實現了“基層黨組織號召力不斷增強,群眾內生動力全面激發,基層治理能力有效提升”三大效果。

推行影視、流動、實踐等課堂,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屋前樹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形式講給群眾聽,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和惠農政策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啟動固原市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建成固原市文明創建動態管理系統,健全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機制。共創建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1132個。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有建制學校的62個鄉鎮建成鄉村學校少年宮62所,在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建立家長學校。

建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室492個,配備心理專兼職輔導員569名。組建了272個關愛留守兒童志願服務組織,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全過程和各方面,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進課堂,開展“童心向黨”教育實踐活動,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發展志願服務事業,7.6萬名志願者、1156支志願服務隊伍,常態化開展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帶動參與群眾48萬余人次,讓新時代的雷鋒精神常學常新。

深化公民道德建設,建立健全“德者有得”和模范人物“立得住”的體制機制,先后評選出400名固原道德模范,推薦榮獲全國道德模范2人,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17人次,“中國好人榜”25人,打造出“德潤六盤”公民道德建設品牌。

文明培育展現新氣象。持續開展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習俗、文明上網“五大文明行動”,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等主題活動,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形成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美好精神家園的濃厚氛圍。

文化精神決定著一個地方的活力、潛力和創新力,也蘊含著發展力、競爭力和驅動力。

十年來,固原市持續開展思想政治引領、文明風尚提升、優秀文化傳承、文化服務惠農、文化產業富農五項行動,深化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讓固原市成為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學習教育示范地、紅色文化新高地、滿足脫貧地區群眾精神文化新需求樣板地、精神文明建設模范地。

5 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石

回顧黨的百年奮斗史,革命先輩在固原留下彌足珍貴的紅色資源和精神財富。《清平樂·六盤山》孕育了“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革命精神,將台堡紅軍長征會師傳遞著長征精神的火種。

黨的十八大以來,固原市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以文化精神賦能基層治理,不斷加強和改進治理機制,通過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在鄉鎮街道組建功能型黨支部,整合基層公安、司法、統戰教育、民政等部門力量,發揮駐鄉鎮律師、社會組織、人民調解員、基層自治組織等各方作用,完善配合協作制度,開展聯合集中辦公,強化集約高效管理。

基層治理關鍵在人。固原市大膽選拔任用有創新工作能力、服務群眾能力、帶領致富能力的能人擔任帶頭人,選優配強黨組織“領頭雁”。對表現優秀的人員重點考察使用,壯大基層治理“領軍人才”隊伍。鄉村干部中35歲以下干部和大學本科以上學歷人員的比例分別提高12.2%和18.7%,熟悉黨的建設、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重點工作的工作人員佔83.5%。

推行“導師幫帶制”,組織實施“兩個帶頭人”政治引領和帶富能力“雙提升”計劃,培訓鄉村干部4.7萬人次,不斷提升鄉村干部專業能力和實戰本領,把基層黨組織打造成“活力、善治、文明”鄉村的主心骨。

持續深化“一抓兩整”創建行動,全市74.4%的村和61.3%的鄉鎮創建為黨建工作示范村、示范鄉鎮。常態化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連續5年整頓提升村黨組織462個,進一步強化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創新“雙評雙定”正向激勵反向監督機制,推行“基礎紅星+獎勵紅星+反向黃星”模式,細化評定標准,強化成果轉化,累計向300個基層黨組織和9602名農村黨員亮黃星,推動農村黨員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一線打頭陣、作表率。

健全財政投入保障機制,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黨員活動經費等,區市縣5年累計投入黨建經費18.29億元,所有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均達到200平方米以上,村“兩委”負責人年均報酬達到5.6萬元,全面保障村民小組長、村監會成員工作補貼,村干部工作積極性空前高漲。

以精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為出發點,推進城市和農村基層治理齊頭並進,健全“兩域善治”機制,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和服務,選優配強網格員。確定黨員聯系戶14.4萬戶,“有困難找黨員”蔚然成風。

創新推出5G智慧社區、社區警務“一點通”和“交所合一”模式等一批基層治理好經驗、好做法﹔以矛盾化解為重點,堅持“楓橋經驗”本地化實踐,積極推廣“楓橋式”派出所、“三色”預警機制等一批典型經驗,提升預防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水平。

用好紅色資源,打造楊店村紅25軍隆德展覽館、彭陽長城村“毛主席夜宿喬家渠”舊址等紅色教育基地,先后組織7500余名黨員干部到紅色村接受教育。

強化法治保障,落實基層治理“1+6”政策措施,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實現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七五”普法圓滿收官,“八五”普法有序開展。

高水平建設平安法治鄉村,推進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的濃厚氛圍,居民“尊法、學法、知法、守法、護法”的法治文化素養不斷提高,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現代化水平得以提升。

堅持線上線下同步推進,強化源頭治理、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推動人民調解、司法調解協調聯動,促進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司法確認等環節有效銜接。

樹立正能量的道德觀,開展好家庭、好媳婦、好婆婆等表彰活動,開展評選最美鄉村教師、最美“村官”、最美鄉村醫生等活動,宣傳典型案例,傳播真善美。

歷史,在一代代人接續奮斗中前行﹔成就,在一次次付出中取得。

十年來,固原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記者 剡文鑫)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