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本網原創

寧夏中衛:從“沙進人退”到“沙退人進”

劉峰 閻夢婕
2022年09月27日16:24 |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小字號

走進中衛市沙坡頭區防沙治沙試點項目區,大漠、黃河、落日,一幅藏在西北荒漠深處的“詩和遠方”的美景跳入眼帘。

中衛市沙坡頭區防沙治沙試點項目區。楊洲攝

沙坡頭區西郊林場場長唐希明指著一裡地外濃綠色的地方介紹,那就是近年來聞名全國的網紅打卡高端旅游地——黃河宿集,如果沒有60多年堅持不懈的防沙治沙建設,“詩和遠方”就不會在這裡出現。

寧夏中衛市是黃河進入河套平原的“西大門”,祁連山和賀蘭山在中衛交會,是騰格裡沙漠向東擴張的唯一出口。荒漠面積佔中衛境內總面積的22%,是歷史上風沙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20世紀50年代初,騰格裡沙漠距中衛城區僅4—5公裡,沙漠周邊村庄經常受到風沙侵害,常常沙塵漫天、掩埋農田、侵蝕黃河,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黃河水生態安全。1954年,修建的包蘭鐵路穿越騰格裡沙漠42公裡,其中沙坡頭段全為高達百米的流動沙丘,受西北風控制,每年向前推進4米左右,嚴重影響包蘭鐵路安全通行。

漫漫黃沙卻沒有遏制治沙人的腳步和勇氣。60多年前,被譽為“治沙魔方”的麥草方格在這裡被創造出來,確保了中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的暢通。唐希明介紹,最初老一輩人防沙治沙的傳統方法是用麥草在流動沙丘上扎設1×1米的草方格,固定流沙,形成了一套“以固為主、固阻結合”的治沙模式,建立了“五帶一體”治沙體系,即固沙防火帶、灌溉造林帶、草障植物帶、前沿阻沙帶、封沙育草帶,帶寬500米。

綠洲包裹著旅游勝地黃河宿集。楊洲攝

在與沙漠長期不懈的抗爭中,新的造林工具和措施被創造發明出來。

“水分傳導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的發明,讓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5%,勞動成本降低了50%。採取新的創新措施,即在麥草方格治沙基礎上,在扎好的草方格中播撒耐旱沙蒿、沙米、沙打旺等草種,通過風的作用力把種子吹到草方格四周,降雨后,種子發芽生長形成植物草方格,達到永久固沙效果,有效提高植被覆蓋度。”唐希明介紹說。

“這塊‘沙結皮’來之不易,它是我們幾代治沙人汗水的結晶,有了它,就可以幫助荒漠完成自然修復。”唐希明彎腰揭起一小塊黃綠色的沙結皮后介紹,草方格使用的麥草腐化后,能夠形成“沙結皮”,“沙結皮”不僅可以固沙,還可以保護荒漠生態。但“沙結皮”自然形成需要3—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為了提高治沙效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嘗試用藍藻來加快沙結皮的形成。據介紹,沙漠裡有很多類型的藍藻,有些最初就在沙漠裡形成。這些藍藻和大氣降塵中的很微小很微小的顆粒,通過藍藻分泌的多聚糖膠結在一起,就會形成初步的結皮。研究人員在對騰格裡沙漠自然結皮中的20多種藍藻取樣后,擇優提純了5種,培育出了大量人工藍藻結皮,大大縮短了治沙所需要的時間。

“沙漠變綠洲,治沙技術是關鍵。我們的第四個技術創新是機械造方格。過去人工扎設草方格,現在發明的造方格機器,降低治理成本,提高草方格質量,使用壽命由3年延長至6年以上。”唐希明指著一塊塊的草方格說。

經過不懈努力和探索,目前寧夏已形成技術先進、成熟度高和推廣應用面積廣泛的防沙治沙技術體系,理論和應用水平已經走在世界前列,荒漠化治理取得巨大成就,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沙退人進”的重大轉變,沙坡頭防沙治沙試點項目區已經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