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好奶 奶業蓄力振興

聽著世界名曲、吃著營養配餐、吹著自然清風……近日,記者走進位於靈武市的寧夏新澳農牧有限公司,隨著全自動轉盤式擠奶機的啟動運轉,一頭頭奶牛自動排隊進入擠奶機,工作人員熟練地對轉盤上的奶牛進行套杯擠奶操作。
如今,在寧夏像新澳農牧這樣的現代化養殖場比比皆是。
寧夏地處北緯38度,氣候適宜,再加上出產牧草,被業內公認為“黃金奶源帶”。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將牛奶產業列為農業“六特”產業之一,建立省級領導包抓機制,持續加快推進牛奶產業高質量發展。
科技賦能推進牛奶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位於吳忠市利通區五裡坡奶牛生態養殖基地的寧夏昊愷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的養殖場,記者看到每頭牛的耳朵上都有一個黃色的小標識。
公司技術總工程師楊建國告訴記者,這電子耳標是奶牛各自的專屬電子檔案,上面記錄著其健康、成長、運動、產奶、產犢等情況。每頭牛的基礎數據統計分析第一時間由耳標傳輸到后台系統,自動化和智能化的計算機管理讓每頭牛所有的數據都明明白白。
“人工智能奶牛體況評分已逐漸代替人工評分。”楊建國說,昊愷牧場採用的智能監測站系統可實現對奶牛體況的自動化,智能化評分,通過機器視覺技術採集圖像與牛體關鍵部位的專家評估數據庫為基礎,結合AI深度學習算法,形成了一套可為奶牛體況進行自動化評估的解決方案。
“我們牧場奶牛平均日單產奶量35公斤,最高達38公斤。”楊建國對記者說。
近年來,我區牛奶產業發展迅速,牧場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伴隨著養殖者對奶牛養殖理念以及管理技術的提升,智能化設備早已快速融入牧場實際生產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讓原本繁重、粗放的奶牛飼養、生產變得更為簡潔、輕鬆、高效。
以種為“芯”打造高端奶源基地
打造高端奶源基地,離不開高端優質奶牛的育種、繁育。
位於靈武市白土崗鄉涇興村的寧夏興源達農牧有限公司,入駐著一支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技術團隊,雙方開展校企合作繁育優質后備奶牛。
去年,興源達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開展了“優質后備奶牛繁育基地示范項目”,立足寧夏養殖優勢,通過實施克隆技術和第三代輔助生殖技術,即活體採卵-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實現高產良種奶牛的核心種群培育建立和快速擴群。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王炳科介紹,該項目總體建成后,可具備年產2萬枚胚胎生產和建設優質荷斯坦母牛核心群能力,項目獲得的高產奶牛后代,既能增加牧場優質奶牛數量,又可作為改良擴繁高產長壽奶牛的母本,進一步進行后代擴繁,產出適應性良好、高產長壽的群體:“掌握了自己的產業‘芯片’,我們便可逐漸擺脫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
據悉,截至目前,我區累計推廣優質奶牛性控凍精39.13萬支、改良繁育奶牛33.95萬頭。建成靈武市興源達、海原縣新希望4個奶牛胚胎生產技術示范中心,組建優質高產核心群母牛505頭,應用活體採卵—體外受精—胚胎移植(OPU-IVF-ET)技術生產胚胎1038枚,移植受體母牛490頭。
“強強聯手”助力寧夏實現奶產業振興
記者驅車來到靈武市白土崗現代養殖基地的寧夏農墾賀蘭山奶業公司白土崗第二奶牛場,一座座灰青色的標准養殖泌乳牛舍排列整齊。
奶牛場副場長郭慶林介紹,全場養殖規模為27500頭,是西北地區最大的單體養殖場,目前存欄13446頭,牛場達產后預計年產鮮奶13萬噸,年銷售收入6億元。可消化周邊農民3萬畝土地種植玉米青貯,年收入6000萬元﹔新增400個勞動就業崗位,新增工資性收入2400萬元。
近年來,我區秉承高端產品加工、高技術水平、高起點建設的“三高”宗旨,積極與全國牛奶產業“大鱷”強強聯手,助力寧夏實現奶產業振興。
今年6月,我區與伊利集團簽訂千億級牛奶產業戰略合作協議,啟動利墾25萬頭奶牛集群、孫家灘5萬頭奶牛養殖項目和“三基地三中心”建設打造規模化、現代化的奶產業集群﹔8月,與蒙牛集團簽訂新一輪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兩園區、兩基地、四中心”和現代牛奶產業綠色融合發展示范區。今年我區計劃新(擴)建奶牛規模養殖及乳制品加工項目42個,總投資120.4億元。截至6月底,寧夏農墾、光明、利墾等企業34個新(擴)建規模養殖場項目已開工建設,蒙牛、億美、新希望、塞尚、北方等5個企業精深加工項目建設正在加快推進。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我區奶牛存欄79.21萬頭,同比增長26.4%﹔生鮮乳產量167.45萬噸,同比增長28.6%﹔生鮮乳產值58.3億元,同比增長21.3%,在畜牧業產值中,對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8.2%,拉動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5.3個百分點。(記者 張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