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本網原創

人民巷頭條丨寧夏原州區:三村唱起了“擂台戲”

秦瑞杰 穆國虎
2022年08月30日09:08 |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小字號

在清水河上游,沿著福銀高速向南行駛,進入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境內20公裡處,有一個鄉鎮叫頭營鎮。

據史書記載,古時,國家重視馬政,在原州區北部區域設置了養馬場所,“營”為其基本生產單位。頭營者,眾營之首。如今,頭營鎮下轄各村,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實現了產業興旺,百姓增收。

頭營鎮蔬菜種植基地。原州區委宣傳部供圖

楊郎村,通過“經營主體+基地+農戶”模式,發展成為固原市第一個“億元村”﹔馬園村,通過“互換”“租賃”“反租倒包”等方式,破除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的傳統模式,形成了萬畝蔬菜種植基地﹔蔣河村,通過“支部+產業”、“黨員+致富能人”的模式發展養殖業,形成了3鎮11村的跨鎮跨村聯營養殖模式。“頭營鎮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形成了‘冷涼蔬菜、肉牛養殖、特色瓜果’的產業格局。”頭營鎮黨委書記馬治強說。

楊郎村:能人示范 帶動群眾致富

在原州區頭營鎮楊郎村萬畝蔬菜基地,一排排蜜瓜拱棚,望不到邊﹔棚內,待要上市的蜜瓜,香味扑鼻﹔車間,工人們分揀、裝箱、稱重、裝車,將蜜瓜發往南方。

“我們有訂單,也有自行銷售,這個萬畝基地,年產值在5000萬元。”齊力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曹輝說。

楊郎村的蜜瓜。人民網 穆國虎攝

曹輝,與“牛”有緣。他生於牛年,今年61歲。24歲時,正好是牛年,他復原回家,開始做生意。“酒廠、鑄造廠,我都干過,干得還不錯。”曹輝說。

1997年,又是一個牛年,他當選為楊郎村的黨支部書記。這一干就是24年。“又干到了牛年。”2021年,曹輝滿60歲,退休了。

曹輝有一股“牛”勁兒,不服輸。“人退休了,思想不能退休,希望在能干動的時候,多做點貢獻。”曹輝坦言,如果當初不干村支書,他將掙更多的錢,但是在他看來,“一人富,那是假富。大家富,才算真富。”

如今,曹輝專職負責齊力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帶動老百姓種植蜜瓜。合作社用工高峰時,每天需要500人,通常情況下每天用工在165人。

作為農業技術人才,曹輝通過講座傳授種植技術,培養了65名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多年來,曹輝與農業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幫助種植瓜果蔬菜的老百姓解決生產中的疑難問題。

2022年,楊郎村新建高標准連棟拱棚2000畝,現有拱棚種植面積5000畝,配套建設瓜菜分揀加工車間4526平方米、冷藏保鮮庫1318平方米,成功帶動周邊馬庄村、利民村種植香瓜。目前香瓜已大量上市,銷路順暢,棚均收益6000元以上。

此外,楊郎的鑄造業、白酒釀造也小有名氣。當地老百姓,取暖時用“楊郎”火爐,招待親朋時用楊郎的白酒與瓜果,耕地時用楊郎生產的犁鏵。

馬園村:反租倒包 整合發展

“我小的時候,就記得村上有許多人種菜。”馬園村黨支部書記傅全財說,村裡的老百姓肩挑背扛將蔬菜運到固原城區銷售。馬園村離固原城隻有13公裡,是固原的“菜園子”。

2002年,寧夏與山東的合作,給馬園村帶來了“壽光”模式,從此馬園村的蔬菜實現了質的提升。

馬園村的蔬菜基地。人民網 穆國虎攝

近年來,隨著許多青年進城務工,馬園村土地出現撂荒現象。同時,在發展蔬菜產業的過程中,因種植品種太過分散,沒有形成產業優勢,一度困擾馬園村的蔬菜產業提檔升級。

如何破解難題?“規模化、標准化、集約化。”傅全財簡潔明了地說,這是總要求。

馬園村按照“政府引導、龍頭帶動、農戶自主”的運作機制,通過“互換”“租賃”“反租倒包”等方式,破除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的傳統模式,整合土地資源,統一配套節水灌溉設施,建成集中連片露地蔬菜種植區5000畝。

同時,馬園村還帶動960戶農戶種植蔬菜6000畝。“主要種植西芹、包菜、西蘭花。”傅全財說。

抓關鍵少數,幫助老百姓增收。馬園村黨支部充分發揮支部引領,突出15個經營主體及種植大戶示范、農村經濟人帶動作用,不斷擴大外銷市場,解決了“種”“銷”問題,讓農民收入增長有保障。

“訂單式銷售是關鍵。”傅全財坦言,訂單式銷售讓老百姓的收入有了穩定的基礎。

2022年,馬園村新建萬畝冷涼蔬菜基地,佔地面積1.1萬畝,涉及馬園、徐河、圓德3個行政村。

如今,頭營鎮共建成蔬菜基地11個(永久性蔬菜基地10個),帶動種植蔬菜面積達到6.5萬畝,在清水河沿線形成集中連片冷涼蔬菜產業帶,蔬菜種植規模進一步擴大,群眾參與度進一步提高。

蔣河村:抱團發展 跨鎮跨村聯建

“2017年之前,老百姓以種植玉米為主,收入低,脫貧都是困難。”蔣河村黨支部書記申學禮說。

蔣河村,位於清水河流域,距固原市區26公裡,土地多為水澆地。“發展經濟作物,種蔬菜。”申學禮與村“兩委”班子成員討論后決定,引進企業,流轉土地,種植冷涼蔬菜。

“第一年純收入230萬元。”申學禮說,蔣河村採取“支部+產業+合作社+農戶”運營模式,鼓勵老百姓以土地入股,由龍頭企業統一耕種,農民有了土地入股收入,還能在企業打工實現務工收入。

融僑肉牛養殖場。原州區委宣傳部供圖

“解決了老百姓的收入,還要解決村集體收入的問題。”申學禮說,如何解決“空殼村”的問題,依然要從產業入手。

發展哪種產業,怎麼發展?“是一個很大的難題。”申學禮說。

2017年,蔣河村“兩委”班子成員通過調研發現,鄰村有個空置的養牛場,可以通過租賃的方式,用來發展養殖業。

“租金一年一萬元,省去了建設場地的費用,其實做到了資源的優化配置。”申學禮說,當年從外地買來了優質肉牛,干起了肉牛養殖。

“現在有肉牛500頭。”申學禮說,蔣河村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還帶動了周邊村子,實施跨鎮跨村聯營,抱團發展幫助老百姓增收。

蔣河村通過“黨建+產業”模式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盤活閑置奶牛場、村部舊址等資產,發展起了肉牛養殖業、特色種植業和傳統制醋業,吸引周邊3個鄉鎮11個村入股1000多萬元抱團發展,並逐步形成“跨鎮跨村聯營”模式,以蔣河村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為主、各聯營村為成員,成立了聯合黨委,實行工作聯動、產業聯育、發展聯抓。

2021年,11個聯營村分紅6萬元至8萬元不等。在集體經濟帶動下,蔣河村現有養殖大戶62戶,養殖肉牛2000余頭、羊3000余隻,注冊個體工商戶25戶,200多戶群眾在市區購買了住宅,70%以上農戶有了小轎車。

“我們將總結好各村的發展經驗,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不斷提高產業發展和帶動能力,提升群眾積極性,有效帶動農民增收。”馬治強說。

(責編:穆國虎、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