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本網原創

寧夏西吉縣火集村:黨群心連心 攜手共致富

劉峰 穆國虎
2022年08月25日09:37 |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小字號

火集村的老百姓,一年時間,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5300元。

2021年春耕前,寧夏西吉縣將台堡鎮火集村通過村合作社整合土地,返租倒包,將土地流轉給願意擴大蔬菜種植規模的村民,實施了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三統一”發展模式。

截至2021年年底,種植蔬菜1500畝,實現利潤140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10700元增加到了2021年的16000元。

掙上錢的老百姓,為村“兩委”送來了一面錦旗,上面寫著:黨群一家心連心,攜手共筑致富路。

科學種田 規避風險

入秋后的一個下午,大約3時許,汽車駛進火集村村部。

“我還在田裡指導村民種菜,你們稍等一會。”電話那頭,傳來火集村黨支部書記火彥紅的答復。

大約過了5分鐘,火彥紅來了。一陣寒暄之后,直奔主題。

開會討論產業發展方向。西吉縣委宣傳部供圖

“我的履歷很簡單。”火彥紅說,在當村支部書記之前,他打過工,開過車。2005年擔任了村會計。2017年當選為村委會主任。2021年3月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雙挑”。

今年46歲的火彥紅,語速較慢。

十幾年前,火集村的老百姓以種玉米、小麥、馬鈴薯為生。“全村有4000多畝土地,其中種菜的隻有10多畝。”火彥紅當了村干部后,開始琢磨種蔬菜。

“第一年種菜,賠了。”火彥紅發現了問題的根源:不懂技術。

農閑時間,他到周邊省區學習種菜技術。有了技術,火彥紅第二年種了30多畝蔬菜。“淨賺十幾萬元。”火彥紅說,這一次的豐收,讓他深刻領會到了科學種田的好處。

2012年7月,火彥紅注冊成立了蔬菜購銷專業合作社。“主要做蔬菜銷售代辦,幫老百姓賣菜。”火彥紅說,通過對接市場、聯系採購商,打通了銷售渠道。2013年,火集村老百姓的200畝蔬菜,收入300多萬元。

為了避嫌,火彥紅流轉了鄰村的200畝土地種菜。“不能將雞蛋裝在一個籃子裡,要有風險意識。”火彥紅清醒地意識到,除了種芹菜,還要種辣椒、西藍花、甘藍等蔬菜。

正是這種風險意識,啟發了火彥紅。他走上了集中連片、規模化種植蔬菜的路子,堅持科學種植和多品種種植。同時,通過大棚種植、覆膜種植和錯峰種植,延長了蔬菜上市時間,規避了蔬菜集中上市帶來的價格風險。

整合土地 完善設施

“上級黨組織希望我能帶領更多的老百姓一同致富。”火彥紅計劃將自己的種菜經驗完善后,用到火集村的蔬菜產業發展上。

“村裡發展面臨著諸多困難。”火彥紅說,火集村因分散種植蔬菜,老百姓不懂技術,導致蔬菜在市場上不具備競爭力。同時,部分村民將土地流轉后,未參與到農業生產中,致富有困難。

上任伊始,火彥紅召集村“兩委”班子成員,召開了火集村產業發展推進會。“發展什麼?怎麼發展?”火彥紅說,這是“兩委”班子成員最關心的問題。

村委會研究決定,走規范化、標准化的路子,將土地集中連片,發展蔬菜產業。同時,集中發展並不排斥零星散種。火集村想種菜的村民可種自家承包地,也可再流轉土地擴大規模,但是種植、管理、銷售,需按照合作社的要求統一執行,不得隨意為之。不願種地的村民,可將承包地通過合作社流轉給本村種菜村民,每畝可獲600元流轉費。

村民種菜達到一定規模后,每畝可獲得800元產業發展補貼資金,80%歸種菜戶用於生產投資,20%留作壯大村集體經濟。

謀定而后動。火集村村集體聯合123戶村民成立合作社,依照“三統一”模式,將1500畝土地分成了芹菜、辣椒、甘藍、西蘭花、包菜、大白菜等片區。

然而,火集村的土地,多為旱地。種菜,需要水。水從何處來?怎麼來?

“葫蘆河穿村而過,河裡有水。”火彥紅與“兩委”班子成員確定目標后,開始跑項目、要資金。項目得到了縣鄉兩級政府的支持:建水池、鋪管道,將水送到了田間地頭,實施節水灌溉。

水利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資金缺口。“我們幾個黨員干部,先帶頭墊資。我出了5萬元,其他人湊了5萬元。”火彥紅說,這是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必須要做好,“不然,沒法說服眾人。”

問題一個接著一個,但火集村的老百姓總能迎難而上。“田間地頭的路不通,車進不去,菜出不來。”針對問題,火集村又實施了道路加寬項目。

缺錢,隻能自己干。每家出兩個人,集體修路。“好多年了,都沒見過這種集體勞動的場景了。”村民謝保同說,村干部不僅帶頭干,還墊錢為老百姓辦事,老百姓被他們的行為感動了。

村民集體修路。西吉縣委宣傳部供圖

干群同心 共同致富

當年8月的一天,謝保同、文富宏等人,給火集村“兩委”班子送來一面錦旗:黨群一家心連心,攜手共筑致富路。

據火彥紅回憶,村民送錦旗時,他正在家裡休息。一個不知情的村民跑進火彥紅家裡,著急慌忙地對火彥紅說:“書記,不得了了,一群老百姓進了村部,好像要鬧事。”

聽到此話,嚇了火彥紅一身冷汗。“我都不知道咋跑到村部的。”火彥紅到了村部才知道是老百姓送了一面錦旗。

百姓送來的錦旗。人民網 穆國虎攝

“值了。”火彥紅說,當看到這一場景時,內心特別激動。

然而,火集村的產業發展模式剛開始推廣時,有一部分老百姓並不認可,遇到的阻力不小。“送錦旗的謝保同就是當初的反對者之一。”火彥紅說。

“我一聽是流轉土地,認為不妥。土地流轉后,咱的地,別人又不愛惜。同時,還有可能拿不到流轉費。所以,我當初不同意。”謝保同說。

對此,火集村“兩委”班子成員,通過家訪、開會,講政策、擺道理,讓眾多反對此項工作的村民了解到真實情況。

了解到實情后,謝保同接受了村裡的發展模式,但謝保同的疑問又來了。“按照你們說的干了,賣不上錢,虧了咋辦?我那些地,都是好地,不敢有閃失。”謝保同的疑問不無道理。

謝保同想要“保價訂單”,被村委會拒絕了。“自己的地自己種,按照村上的要求統一種植、管理、銷售,隨行就市,不會讓菜爛在地裡。”火彥紅說。

雖然做了充分的准備,但是在銷售上,火彥紅等人不敢馬虎。“我們派了8個人去跑市場,收集信息。”火彥紅說,正是因為有了市場上的第一手信息,火集村的蔬菜賣上了好價錢。

在半信半疑中,2021年謝保同拿出8畝地,種了蔬菜。年底一算賬,純收入7.5萬元。“當初要是都種上蔬菜,去年會掙不少。”謝保同笑著說。

2021年,火集村種菜的老百姓戶均年收入10萬元以上,全村種植蔬菜年淨收入1400多萬元。

事實勝於雄辯。今年,一開春,老百姓的積極性高於往年。火集村的老百姓,按照村上的規劃,不僅種了芹菜、辣椒、甘藍、西蘭花、包菜、大白菜,還拿出300畝水澆地,種了小麥。“小麥豐收了,畝產1100斤。”火彥紅說,小麥收完后,又組織村民種了300畝白菜。

2022年,火集村的蔬菜,因市場原因,頭茬賣得好。第二茬、第三茬價格不太理想。“雖然今年芹菜價比去年弱一些,但是我們心裡不慌:一是去年掙上錢了,手裡有錢﹔二是今年小麥豐收了,家裡有糧不愁吃﹔三是辣椒價格好,心裡不慌。”謝保同說。

今年,火集村的蔬菜種植面積擴大到了2000畝,火集村的發展模式,也在將台堡鎮的東坡、保林等村推廣開來。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