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本網原創

《人民巷會客廳》系列訪談

3.23世界氣象日|寧夏:早預警 早行動 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2022年03月22日08:58 |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小字號

今年3月23日是第62個世界氣象日,主題為“早預警、早行動:氣象水文氣候信息,助力防災減災”。在“3.23”世界氣象日來臨之際,寧夏氣象台台長紀曉玲、寧夏氣候中心主任孫銀川做客人民日報社寧夏全媒體中心“人民巷會客廳”,介紹本次世界氣象日的主題內涵、寧夏的氣象預警預報工作情況、以及公眾應如何應對氣象災害等。

“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上許多地方的極端天氣、氣候和水事件正變得越來越頻繁和強烈,造成的災害越來越重。通過精密監測、精准預報、精細服務,做到‘早預警、早行動’,及時、准確地告訴廣大老百姓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對於拯救更多生命、減少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有著重要意義。”寧夏氣象台台長紀曉玲說。

紀曉玲表示,“早預警、早行動”要求更早地對氣象災害作出分析判斷、制作發布氣象和氣候預警信息,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全社會也要共同行動起來,通過完善防災減災機制,多部門聯動機制、媒體助力、鼓勵公眾廣泛參與,培養防災減災的風險意識,形成全社會防災減災的合力。

寧夏氣象台台長紀曉玲做客“人民巷會客廳”。人民網 高嘉蔚攝

目前,極端天氣將越來越頻繁和強烈。那麼,寧夏氣象災害有哪些,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對此,寧夏氣候中心主任孫銀川介紹了寧夏主要氣象災害。

“寧夏地處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域,主要的氣象災害有干旱、暴雨、霜凍、大風、沙塵暴、暴雪、冰雹等,極端天氣也時有發生。”孫銀川說,比如,在2021年,“3·15”強沙塵暴最小能見度為166米,為近20年以來強度最強、范圍最大的過程﹔全區各地在夏季連續三個月降水偏少,打破了1961年以來降水最少記錄,出現了嚴重的氣象干旱。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未來寧夏將不可避免地面對極端性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和重發的嚴峻形勢,極端天氣造成的影響將不斷加劇和放大。做好天氣、氣候的預警預報預測至關重要。”孫銀川說。

寧夏氣候中心主任孫銀川做客“人民巷會客廳”。人民網 高嘉蔚攝

在此背景下,目前,寧夏已經支持建設了1000多個地面氣象觀測站、3部新一代天氣雷達,還能24小時接收到風雲氣象衛星資料。預報員綜合分析採集到的各類天氣信息(比如衛星、雷達、自動站等),結合數值天氣預報和各種客觀預報方法,再加上經驗加以訂正,就形成了預報預警信息。

據悉,氣象部門會提前5-7天作出天氣過程的預報,3-5天能判斷出比較具體天氣情況,提前1天或者幾個小時、幾十分鐘發布氣象預警。然而,受限於目前的科學技術條件,天氣預警預報還不能做到100%的准確,特別是類似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這種極端天氣,在提前較長時間作出准確預報是有難度的。

“預報越臨近、我們稱之為短時臨近預警,一般提前0-3小時,准確率相對越高、但時效也短,一旦發布、就需要我們立刻採取應對行動。”紀曉玲說。

寧夏氣象台台長紀曉玲(右一)、寧夏氣候中心主任(右二)做客“人民巷會客廳”。人民網 高嘉蔚攝

據悉,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警戒級別依據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態勢一般劃分為四級:Ⅳ級(一般)、Ⅲ級(較重)、Ⅱ級(嚴重)、Ⅰ級(特別嚴重),依次為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那麼,公眾如何理解收到的預警信息,並選擇怎樣的防御策略?

“在收到氣象部門發布的預警信號后,特別是高級別的預警信號,要按照政府或者相關部門安排,盡量待在安全區域,避免外出活動或者從事戶外工作,有序開展應對工作,已經外出的,要科學採取自我防護。”孫銀川表示,民眾要根據災害天氣的類型,做好防御措施,切實將損失降到最低。比如,暴雨天氣不能涉水或者到低窪地帶,大風天氣不能到廣告牌底下或者高空作業等。

據悉,為做好今年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寧夏氣象局以“線上+線下”的形式開展紀念活動,打造線上科普資源平台。在寧夏氣象局政府網站設置世界氣象日專欄,發布主題視頻、科普圖解、數據資訊等信息。

總策劃:張文、黃屹

總監制:賈茹

制片人:高嘉蔚

攝像:梁宏鑫

剪輯:高嘉蔚

主持人:李甜甜

文字:趙茉鈺、秦瑞杰

人民日報社寧夏全媒體中心出品

(責編:閻夢婕、賈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