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人民日報看寧夏

轉變政府職能 激發市場活力

“放管服”改革 向縱深推進

記者 張 璁
2021年08月19日08: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安徽省馬鞍山市慈湖高新區稅務局工作人員為企業職工介紹“放管服”改革政策。王文生攝

河北省邯鄲市行政審批局內的公章封存展示牆。郝群英攝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新百寧陽廣場的審批服務“快易點”,工作人員為商戶快捷辦理營業執照。記者 張 璁攝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提出健全政府機構職能體系,推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調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著力實現政府職能深刻轉變,把該管的事務管好、管到位,基本形成邊界清晰、分工合理、權責一致、運行高效、法治保障的政府機構職能體系。

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是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各地在推廣減証便民、推進“跨省通辦”、實現“最多跑一次”等方面舉措不斷,努力釋放更多改革紅利,增強發展動力。當前,各地改革措施成效如何,群眾和企業的獲得感又怎樣?記者進行了實地採訪。

永久封存的69枚公章

實現“最多跑一次”

記者走進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的市民大廳,迎面的玻璃展櫃引人注目。隻見展櫃裡密密麻麻放著69枚公章,外面貼著一張2015年的封條。這永久封存的69枚公章,見証著銀川市推行“一枚印章管審批”的改革歷史。

據介紹,為有效解決行政審批中部門林立、權力碎片化問題,2014年,銀川市成立審批服務管理局,推行審批權相對集中改革,並先后劃轉了30個部門的153項審批事項,實行“一枚印章管審批”,原來600余人從事的審批工作現由60余人承擔,人員減少80%,效率提高75%。

當前,各地深入推進的“放管服”改革普遍著眼於企業需求和群眾關切,力求讓企業安心興業,讓群眾方便辦事,實現事半功倍、一舉多得的效果。

在銀川的市民大廳記者看到,從稅務服務到不動產登記,從社保辦理到車駕管業務,都可以在這裡辦成。銀川市審批服務管理局政務服務室工作人員金小百介紹,如今將分散在全市不同地點的30多家單位的987個政務服務和便民服務事項整合到市民大廳,實現了公共服務場所集中、審批服務集中,群眾推開一扇門,即可辦成一攬子事。

在北京市朝陽區,2018年以來,持續深化“全網通”政務服務模式,推進“一網一門一次”改革,226個事項實現“一網辦理”,872個區級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門”辦理,1816個各級政務服務事項中819個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

推動“跨省通辦”

共享發展紅利

“以前在青浦看病,要回嘉善先備案,跑來跑去有些麻煩。現在可以免備案、直接刷卡,非常方便!”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的楊女士告訴記者,她退休后跟女兒一起生活在上海市青浦區,由於患有高血壓,每個月要跑好幾趟醫院。

2020年8月,上海市青浦區、嘉興市嘉善縣、蘇州市吳江區三地實現醫保一卡通再升級,群眾無需備案異地就醫即可直接結算。另外,通過“互聯網+醫保”,長三角地區異地居住、工作以及轉診治療的參保人將可以共享更多優質的醫療資源。在異地就醫信息服務平台和“一網通辦”平台的支撐下,信息壁壘得以打通,長三角醫保公共服務更加均衡、精准,群眾真正享受到了一體化發展帶來的民生紅利。

隨著人員流動增多,“跨省通辦”越來越受到歡迎。記者在寧夏看到,“跨省通辦”工作開展以來,銀川市主動對接全國各大城市、閩寧合作城市等,現已與54個城市簽訂合作協議,建立了城市間“跨省通辦”“朋友圈”。通過在全市設置14個“跨省通辦”專窗,由專窗工作人員負責受理企業、群眾提交的各類“跨省通辦”業務。

據介紹,銀川市“跨省通辦”窗口按照業務屬地辦理標准,提供身份核驗、原件比對、代收件、代寄送等貼心服務。對於復雜業務,工作人員通過電話或遠程視頻等溝通機制實時連線業務屬地窗口進行溝通。除了窗口“代收代辦”,當地還利用“全程網辦”模式,實現醫保結算、養老、企業開辦等158項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2021年以來累計辦件量近1.2萬件。

無証明是常態、要証明是例外

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

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放管服”改革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之舉。

新開一家咖啡店有可能需要取得4張許可証,新開一間藥店有時需要辦5張許可証……這些需要繁瑣審批程序、跑多次都辦不完的許可証,一度讓企業頭疼不已。不過,記者在上海市長寧區發現,這裡11個行業的企業已經能享受到“一業一証”改革紅利,實現“一証准營”,幫助企業“高效開業”。

長寧區政府工作人員介紹,以開辦飯店為例,以前涉及4個部門5項審批備案事項,由各部門分別審批,不可避免出現辦証繁、多次跑等問題。

對此,長寧區通過“一業一証”改革,推行線上“一網通辦”平台,進行“一業一証專窗”智能引導、一表申請,后台系統材料自動分發,各業務審批部門網上同步收、同步審。對需要現場核查的,各部門進行聯合評審。線下行政服務中心“一業一証綜窗”一窗受理、統一發証,實現了線上線下協同服務,企業辦事“一網通辦、一窗受理,隻跑一次、一次辦成”。

長寧區政府辦公室審改科科長謝健介紹,通過“一業一証”改革,一個行業多個審批事項全部整合為一張“行業綜合許可証”,推動審批管理服務以政府部門供給為中心,轉向以市場主體需求為中心,行業准入的成本大幅降低,辦事的便利度大大提升。

記者在各地的採訪中發現,許多地方把營造更好法治化營商環境作為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切入點,企業的獲得感越來越強。比如,浙江省嘉興市在打造“無証明城市”過程中,大力營造“無証明是常態、要証明是例外”的政務服務環境,目前已清理取消調整証明事項共1272項。不僅如此,嘉興還以承諾替代証明,在行政許可、行政確認、行政給付等事項中全面推行告知承諾制,為誠實守信者提供優先辦理、容缺受理、加快辦理等服務。

一張小餐飲許可引發的爭議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以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必須直面其中的“難”和“險”,精准分析“痛點”和“難點”,破除利益藩籬,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把改革著力向縱深推進。

記者在陝西省西安市蓮湖區採訪,發現了這樣一個“難題”。2019年5月,蓮湖區市場監管局在處理一起違規出借小餐飲經營許可証案件時,需要對行政相對人作出吊銷許可証的處罰。然而,對於這個處罰到底應該由誰做出,卻一下難倒了當地的行政機關。

原來,蓮湖區在推進改革設立審批局時,將區級行政許可事項統一授權由該部門行使,其中就包含原來由區市場監管局負責的小餐飲經營許可事項。市場監管部門認為,按照《陝西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飲及攤販管理條例》,應由原發証部門吊銷許可証﹔而審批局則認為在相對集中許可權改革中,他們雖然負責發証,但其隻有行政許可權而無行政處罰權,因此無權吊銷小餐飲許可。據介紹,過去大家都習慣了“誰審批誰負責”,但在改革過程中出現了監管部門與發証部門分離的問題,現在,應該如何厘清行政審批服務局與監管職能部門的權責關系?

一張小餐飲許可引發的爭議雖是個案,但背后牽涉的行政執法爭議卻具有普遍性。為防止其他許可吊銷執法問題再陷“脫節”,蓮湖區將該問題上報到陝西省人大常委會,請求釋法。不久,陝西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予以回復,明確了有關縣(市、區)集中辦理行政審批,並不影響相關行政部門依據法定職責進行監管和處罰,改革難題由此迎刃而解。

加快數字政府建設,必須要打通各部門各地區的“數據孤島”,但這也是塊改革的“硬骨頭”。為此,2020年銀川市全面推行“一枚印章管數據”改革。通過對各部門數據進行集成管理,實現數據統一調用和電子材料在線生成,以滿足不同應用場景的具體需求,經調用的數據由審批局統一加蓋政務數據查驗專用電子簽章,將共享數據變成了有效的辦事材料,全面精減群眾辦事需要提交的材料。

“此種改革方式,解決了部門共享數據無法轉換為有效辦事依據、電子材料普及率不高的問題,真正將‘數據跑路’具體落實到可操作層面,全面實現辦事‘零材料’,讓群眾辦事像上網購物一樣便捷。”銀川市審批服務管理局局長井勝說。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19日 第 19 版)

(責編:閻夢婕、賈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