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海水稻在寧夏鹽鹼地扎下了根

記者 馬越
2021年08月05日08:13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8月1日,平羅縣鹽鹼地改良綜合試驗站內,碧綠的稻田在陽光的照耀下,猶如一幅美麗的油畫。這裡栽種的,是耐鹽鹼的海水稻(耐鹽鹼水稻)試驗材料,再過2個月,這些抽穗的稻子就將變成飽滿的籽粒。

“經過2年試驗,我們從引進鑒定的676份海水稻材料、93份特種稻材料和5份巨型稻材料中,篩選出5份耐鹽鹼性突出的海水稻材料和6份特種稻材料,作為下一步的研究重點,繼續進行試驗。”寧夏農林科學院研究員馮偉東說。

寧夏與海水稻的“緣分”,始於4年前。

2018年5月,寧夏農林科學院研究團隊拜訪了袁隆平院士研究團隊,尋求寧夏耐鹽鹼水稻種植方面的研究幫助,並得到了積極回應。2019年,自治區科技廳就“海水稻、巨型稻、特種稻引進創新研究項目”迅速立項,並在袁隆平院士團隊的支持下,引進了一批耐鹽鹼水稻的種質資源,在寧夏鹽鹼地開展了種植試驗。

“引進的種質資源有的無法直接利用,要作為親本進行雜交選育,培育出適合寧夏鹽鹼地種植的耐鹽鹼稻品種,這個過程需要數年時間。”馮偉東說,目前,寧夏海水稻研究還處於品種選育的試驗階段。

7月30日,寧夏“海水稻、巨型稻、特種稻引進創新研究項目”通過自治區科技廳組織的專家組驗收。這標志著寧夏鹽鹼地水稻種植技術研究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在不沿邊、不靠海的寧夏種植海水稻,意義何在?

事實上,得益於黃河水的灌溉,我區中北部引黃灌區以20%的土地生產出全區80%以上的糧食。然而,土地鹽鹼化始終制約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土地貧瘠、種植效益低下成為寧夏北部地區140余萬畝鹽鹼土地發展的掣肘。

面對水資源日益緊缺的現狀,對寧夏而言,向鹽鹼地要糧,開發更耐鹽鹼的水稻品種,是改良和有效利用鹽鹼地的必然要求,也是未來水稻種植技術研究的重要方向。

“如果引進的海水稻最終能形成一個品種,在我區鹽鹼地進行推廣種植,這將對水資源、耕地資源比較稀缺的寧夏產生重大意義。”寧夏科技廳農村科技發展中心主任周小平介紹。

帶著攻堅克難的使命,兩年多來,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與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青島海水稻研究中心共同合作,從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新疆等地引進收集海水稻、巨型稻以及特種稻等種質資源,進行了大量試驗研究工作,開展了耐鹽鹼材料鑒定篩選、耐鹽鹼水稻轉錄組測序分析,在多個試驗點採用不同栽培方式進行種植,對篩選出的品系推薦進行區域試驗,完成審定程序后,可大面積推廣種植,應用前景廣闊。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