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在“闖三關”中踐行支教初心

2023年03月23日09:03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2022年7月,一些身處畢業季的高校應屆畢業生在忙碌或迷茫中做著關於未來的選擇,而福建師范大學的蘇弘戩選擇加入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第24屆研究生支教團——奔赴寧夏,開啟在固原市原州區頭營鎮楊郎中學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為什麼去支教?

這個問題蘇弘戩問過曾經的支教團前輩,問過同行隊員,也問過自己。

“我所學專業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深深地植根於實踐、服務於實踐又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活生生的理論。閩寧教育幫扶23年了,我想知道這個和我們年紀一樣大的實踐,是怎樣保持著生命力的,也想用一年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蘇弘戩說。

“閩寧休閑運動鞋店”“福建援助垃圾箱”……初到頭營鎮,隨處可見的“福建元素”,讓蘇弘戩消除了陌生感。

安頓下來后,蘇弘戩要闖的第一關,便是生活關。皮膚開始大面積“爆痘起瘡”,有的同學天天“流鼻血”,有的同學嘴唇干裂一說話就疼……

“適應就好了。”作為福建師范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團長,蘇弘戩鼓勵著大家,盡快適應環境,迎接開學后面臨的“教學關”——他將負責3個年級近400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

2022年9月5日,蘇弘戩站上講台,正式開始了在楊郎中學的第一堂課。講台下,不僅有班裡40多名學生,還有當地縣區級教研組和備課組負責人旁聽。

蘇弘戩備課很充分,還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形式活潑,語言輕鬆幽默。然而,在課堂互動時,卻出現了幾次“冷場”。

下課后,學校老師主動和蘇弘戩聊天,他才明白,自己以為司空見慣的案例,卻是這裡的孩子生活中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物。而在公開課中其他老師們的出現,也讓原本羞澀的孩子更加緊張,不敢表現自己。

“理論和實踐之間,真是有很大差距。”蘇弘戩說,此后,他積極請教學校高年資的教師,渴望能用更新穎、更生動、更接地氣的授課方式,讓孩子們掌握知識。此外,蘇弘戩將學校“5+2”課后興趣小組和福建師范大學“小葵筑夢課堂”有機結合,豐富學生們的文體藝術生活,在“雙減”政策下,開闊眼界、提高教育質量。

“支教至今,我自己最大的轉變在於過了‘思想關’。剛來,我認為是我幫孩子們成長,現在卻體會到,是這裡幫我成長更多。”蘇弘戩說,大家的淳朴、熱情,讓他身處異鄉倍感溫暖。楊郎中學的不少教師會將自己的經驗悉數告訴他,生活中,還會時常帶些自己家做的烙餅、馓子給他﹔孩子們真心喜愛他、信賴他,不願意告訴家長的悄悄話也都告訴他,課后,常常追著他問個不停。

“老師,探戈舞到底是咋跳的?”“老師,你老家也有海嗎?海灘真像電視上那樣嗎?”就這樣,原本45分鐘的課堂,卻在蘇弘戩這裡不斷延長。

固原的冬天寒風凜冽,看著班裡孩子們小臉通紅,用被凍皴的手認真翻開書本開始背課文時,蘇弘戩十分心疼。他和支教團成員們積極對接資源,組織開展“山海接力”“一對一”助學活動、“溫暖一冬”蓄力護航計劃,募集物資。在他們的努力下,收到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資助款9萬元,募集潤膚露、護手霜、唇膏等暖冬物資7300件,總價值15萬元,讓孩子們溫暖過冬。

距離結束支教的時間越來越近,蘇弘戩和隊員們把支教生活中學思踐悟結合教育部“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形成了多份縣域基礎教育改革調研報告,以期為西部教育協同發展建言獻策。

孩子們圍著他,曾經天馬行空的問題都變成了同一問題:“老師,你真要走嗎,以后,你還來嗎?”

“來!而且以后還有更多老師來,你們也答應我要好好學習,我們在更大的世界相見,好不好?”蘇弘戩的答案,也是每一屆支教團的答案。

“我們和每一批支教團一樣,都是踐行初心的人。23年閩寧教育幫扶,就是23年不變的青春選擇——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蘇弘戩說。(記者 王 溦 實習生 王 婷)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