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重返校園 如何緩解“開學焦慮”

2023年02月16日10:07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銀川市第十七中學為學生回歸校園進行主題場景布置。

假期有多歡樂,開學就有多慌亂。

2月13日6時30分,鬧鐘驟然響起,近半年沒聽到過鬧鈴聲的小強翻個身繼續酣睡,直到媽媽推門而入,他才猛地坐起身來:今天該上學了!從去年10月起,上高一的小強就再沒有定過鬧鐘,網課期間由父母喚醒,寒假時每天睡到自然醒,晚上經常熬夜到零點以后。黑白顛倒的生物鐘還不能適應突如其來的規律作息,第一天上課,小強踏著鈴聲進教室,差點遲到。

7時30分,銀川二中的晨練開始了,但仍有學生小跑著入校﹔9時許,興慶區回民二小附近,有家長急匆匆趕去學校,給孩子送落在家裡的作業……

一轉眼,假期已過,上課的鈴聲已經響起,經歷了大半年的線上課程、居家隔離和悠閑假期,面對新學期重返校園,學生們難免出現一些不安和焦慮的情緒。那麼如何幫孩子順利度過“開學焦慮期”,步入正常的學習軌道呢?

首日觀察

修“身”更要修“心”

“不想開學、不想上課、不想面對陌生的老師和同學。”開學前夕,銀川北塔中學初一學生小李一直很煩躁。度過了4個多月的“網課+寒假”,面臨開學,仍覺得在家的時光恍如一瞬。2月13日中午放學,小李回到家悶悶不樂,雖然過了一個學期,班裡大部分同學還叫不上名字,面孔更是陌生,一切得從頭適應。

開學第一周,焦慮無處不在。

銀川二中高一學生小楊第一天上課就狀態不佳,上課老走神,在最喜歡的語文課上也打起了瞌睡。固原五中高二學生小黃晨練之后氣喘吁吁,由於長期缺乏體育鍛煉,稍一活動,身體就喊“累”。

“第一天上課,通過與家長及學生的交流發現,長期上網課,學生變得懶散、注意力不集中、視力明顯下降。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制力降低,部分學生沉迷於網絡游戲和短視頻,睡眠不足,疲勞感增強。還有家長反映,居家網課期間學生情緒急躁、易怒,常常與家長發生沖突,親子關系比較緊張。”談及學生長期上網課后的“后遺症”,固原五中高一(13)班班主任陳蕊憂心忡忡。

“長期網課后重返校園,家長、老師和孩子們既期待又緊張,期待源於面對面教學的效果會好很多,緊張源於教學環境與學習氛圍的變化讓絕大部分孩子必須經歷調整與適應的過程。”固原五中校長夏啟明說,開學后學生狀態調整不好,難免出現煩躁、焦慮、自卑、易怒等情緒問題,勢必影響學習效果,甚至出現厭學、抑郁。

銀川市金鳳區教學研究室主任劉文正介紹,長時間線上學習導致學生的群體生活減少,社會交往和身體活動也減少,看屏幕時間增加,睡眠不規律。新學期開始,學生返校上課后,會有一段時間不適應,有的孩子不適感較為強烈。

“因為上學期的特殊情況,學生長時間脫離校園,作息習慣、學習習慣等都變得不規律,自然而然會對開學產生一定的焦慮。”吳忠市利通區黃沙窩學校校長楊繼遠說,“讓孩子們少一些顧慮,多一些歸屬感,是教師在開學初期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開學焦慮’是學生對學習生活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備所致。由此在一些孩子身上表現為情緒低落、愛發脾氣等,有些孩子會出現頭痛、胃痛等不適症狀。如果孩子飲食和睡眠沒有明顯變化,多數情況下不需要專門干預,經過一兩周適應就能緩解。但如果兩周后還不能改善或者孩子拒絕上學,建議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寧夏致和心理工作室咨詢師王香玉說,“開的是學,練的是心,正確看待‘開學焦慮’,找到問題行為的誘因,為孩子提供長足的幫助,才能深層次地解決問題。”

對症開方

以“律”克服“慮”

如何讓學生盡快收心,更好地投入到學業中?

“我們通過對老師做一些指導和要求,以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學校生活。”劉文正說,為了緩解學生入學后的心理焦慮,教育部門要求學校高度重視返校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老師要傾聽學生的經歷,接納學生的情緒,對學生的成長保持開放的態度。班級要通過開展分享線上學習成果,營造學習氛圍,並重建學習規則,強調學生習慣的養成,幫助學生恢復學習狀態。

“幫助學生度過開學焦慮期,首先要求老師要熟悉特殊時期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調整教育教學的方式風格﹔第二,老師在表達和管理情緒方面給學生樹立榜樣,向他們傳遞正能量,多鼓勵學生,包容學生﹔第三,多帶學生參加戶外體育活動,增強學生體質,逐步消除學生的疲憊感﹔老師還應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共同幫助學生平穩度過這一特殊時期。”陳蕊說。

“家長在心理支持、學業鼓勵、生活照顧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銀川市金鳳區教學研究室心理健康教研員王曉娟說,家長首先要保持樂觀心情、正常的生活規律和嚴格的作息時間,給孩子做榜樣,理解信任孩子,不能簡單地限制、責怪、否定,要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開學后的調整期。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秦瑩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實踐工作26年,擁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她介紹,長期宅家后返校上課出現的諸如焦慮、緊張、煩躁等情緒,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應激反應,正確認識這種適度的焦慮、緊張情緒,可以更快地幫助學生將自身狀態從放假模式調整為上學模式。“生物鐘的調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可以採用漸進式調整方式,每天比前一天晚上早睡,比前一天提早一點起床,不再熬夜或賴床,就是巨大的進步。除了必要的網上學習外,逐步遠離手機、游戲等,讓自己的生活逐步切換到開學模式。”秦瑩說,調整孩子的狀態,家長不能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家長要多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勤於溝通,才能“對症下藥”。

為幫助學生克服“開學焦慮”,各中小學都拿出了積極的應對措施。

“學校安排各備課組調整教學計劃,開學第一周把之前網上授課內容尤其是重要的知識點進行系統梳理,查漏補缺﹔組織老師開展心理教育培訓,提高老師的溝通能力﹔開學初安排一系列戶外拓展活動,幫助學生遠離游戲和短視頻,回歸集體生活﹔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心理專題講座、社團活動、同學互助等形式,增強學生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夏啟明說,“新學期開學后,老師、家長和孩子都面臨調整與適應的重任,隻有三方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才能讓孩子盡快走出焦慮,走上正常的學習生活軌道。”

專家提醒

護“心”也要護“睛”

網課不僅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影響,對視力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寧夏眼科醫院院長庄文娟介紹,新學期開學前幾天,來眼科醫院就診的患者每天都在1500多人,每周來做手術的患者達百余人。“目前,兒童青少年期比較容易出現的視力問題主要是斜視、弱視、屈光不正包括近視、遠視、散光。”庄文娟介紹,近視的發生是有早期信號的,當孩子出現看書易串行,易疲勞﹔寫字時趴得很低﹔喜歡湊近看電視﹔由看近轉為看遠時經常出現短暫的模糊不清現象﹔經常揉眼睛,喜歡瞇眼視物﹔眼睛出現干澀、灼熱、發痒、脹痛、畏光等現象時,應第一時間帶孩子到正規醫療機構進行眼科檢查,根據眼軸、角膜曲率、視功能、散瞳驗光等檢查結果明確孩子的屈光狀態,然后給予個性化的矯治方案。

有不少家長認為,近視了如果一直不戴眼鏡,度數就不會發展,視力也會得到改善。“這個想法是不正確的。”庄文娟說,原則上講,如果孩子近視了,裸眼視力差,就要配戴眼鏡﹔如果近視了還堅持不戴眼鏡,反而會加速近視的發展。孩子眼睛的調節能力很強,近視的孩子不配戴眼鏡,當看遠模糊的時候,就會動用自己的調節能力看清遠處的物體,如果長時間這樣,會導致視疲勞並加速近視的進展。“建議家長帶孩子定期進行眼科檢查,把孩子的‘視力檢查’納入健康檢查計劃,做到早發現、早干預,發生近視后不焦慮,做好個性化近視防控是關鍵。”庄文娟說。

庄文娟介紹,每天戶外活動不少於2小時,是有效的近視防控方法之一,即使開學后學習緊張,也要保証孩子戶外活動的時間,尤其在周末,要增加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一定要保証室內光線充足,家庭照明不宜使用裸燈,晚上看書寫字時,要同時使用書桌台燈和房間頂燈,這樣才能營造舒適的讀寫環境。“做好‘3個20’,即用眼20分鐘,要遠眺20英尺超過20秒﹔掌握‘一寸一尺一拳’,即胸口離桌子一拳遠,握筆手指到筆尖要有一寸,看書寫作業距離要有一尺遠。使用電子產品時,控制電子產品使用時長,並選擇屏幕分辨率高、清晰度適合的電子產品,調節亮度至眼睛感覺舒適,不要過亮或過暗,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另外,還應注意手衛生和眼健康,注意飲食要多樣化。”庄文娟說。(記者 秦 磊 劉惠媛 馬 忠 周 昕)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