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才引智匯集科技力量 服務發展書寫奮進篇章

科協系統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基層科協組織不斷完善、科普活動有聲有色、科技人才在產業一線發光發熱、全民科學素質穩步提升……
這是過去5年,寧夏科協工作成績單的一部分,收獲滿滿、成果喜人。
5年來,寧夏科協始終圍繞自治區黨委政府工作大局,深化科協組織改革和建設,有效發揮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紐帶作用,堅持“四個面向”,做好“四個服務”,為助推寧夏高質量發展注入了科技動能。
培根鑄魂 筑牢黨在科技界的執政基礎
2020年10月,寧夏科協在全國率先成立中共寧夏區委黨校科協分校(寧夏科協科技人才學院),面向廣大科技工作者打造政治引領平台,以黨建帶動群建。在這裡,既有學習研討,也有緊貼產業科技發展脈搏的實踐課程、科普講堂,成為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加油站”。
寧夏科協始終把弘揚科學家精神作為科協組織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使命擔當。嚴格落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積極創建“五型”模范機關,推動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破冰學會黨建難題,實現全區學會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兩個全覆蓋”。在全區科協系統內,全面從嚴治黨成效進一步彰顯。
服務中心 為高質量發展增添科技動力
今年初夏,記者在寧夏隆基寧光儀表股份有限公司的會議室裡,親歷了一場頭腦風暴。新技術研發、電力電子技術、數字化新型電力系統、新能源……一個個關鍵詞不斷被提及、被探討,會議桌兩側分別是企業一線的技術人員和“科創中國”寧夏銀川都市圈智能制造區域科技服務團的專家們。
過去幾年,這樣的頭腦風暴經常出現在企業、田野、研究室等生產科研一線。在寧夏科協組織的引領下,“科創中國”科技服務團針對地方產業發展和區域創新需求,跨學科、跨領域、跨區域組成團隊,深入到最需要科技助力的基層去發揮才干、服務發展,成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助力寧夏高質量發展火熱實踐的動人一景。
過去5年,寧夏科協積極推動區會合作,寧夏與中國科協開展全面戰略合作。不僅僅是資金、項目,更可貴的是大量智力資源、科技活動向寧夏傾斜。國家級院士專家持續來寧開展科技服務、問診把脈﹔寧夏基層科協組織建設、“科創中國”寧夏行動、助力鄉村振興科技志願服務、東西部科技交流合作等多項重點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圍繞先行區建設主題,針對寧夏特色產業發展,持續打造多層級的高質量學術交流活動,累計開展1000余場次,超過10萬人次科技工作者參與的學校交流活動。
打造有溫度、可信賴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寧夏科協落實聯系服務科技工作者制度,通過爭取設立科學傳播專業職稱序列等舉措,解決科技工作者急難愁盼問題。而每年的“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全區各級科協組織都會通過表彰獎勵、走訪慰問等方式讓科技工作者暖心暖情。
今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馬玉山就收到了寧夏科協送上的鮮花。馬玉山成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實現了寧夏院士評選工作的歷史性突破,這背后凝聚了寧夏科協在人才舉薦工作中的諸多心血。全國創新爭先獎、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國青年科技獎、全國優秀基層科協“三長”……人才舉薦、培育激勵,寧夏科協傾力服務科技工作者,激發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力、創造力。
深化改革 增強科協組織吸引力影響力
11月的六盤山區天氣已很寒冷,但在西吉縣第三中學科技館內的氣氛卻十分火熱。科技教師李生祥每天都會在這裡指導學生制作展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2020年,該校科技館入選全國優秀農村中學科技館,成為寧夏推進科技館體系建設取得成效的縮影。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5年來,寧夏科協系統持續深化改革,為基層賦能、為科技工作者搭橋。截至目前,共發展高校科協7家、老科協15家、農技協和農技協聯合會198家、企業(園區)科協211家、鄉鎮(街道)科協241家。吸納全區805名縣鄉醫院院長、學校校長和農技站站長進入基層科協組織兼職挂職,在全國率先實現縣鄉科協組織和吸納“三長”全覆蓋。探索實行“三長建三會帶三隊”組織形式,全區“三長”牽頭成立科技志願服務組織460支,深入一線服務群眾。
此外,通過扎實推進學會治理結構和治理方式改革、大力推進科技館體系建設、主動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在基層點亮科技星火,科協組織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顯著提升。(記者 和牧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