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短板、降成本 寧夏賀蘭縣推動冷涼蔬菜產業化發展
村民正在包裝西藍花。賀蘭縣委宣傳部供圖
九月末,驅車走在寧夏賀蘭縣境內,大片綠意鋪向視野盡頭。在立崗鎮蘭星村,今年第二茬西藍花正等待採摘,站在田埂邊望去,綿延鋪展的菜地翠綠連天。
“這個品種是可以生吃的。在上海的超市裡標著‘銀川西藍花’的牌子,價格是其他地區西藍花的2到4倍。”來自浙江台州的“老師頭兒”尤祥豐操著一口改不過來的“浙普”自豪地介紹。
“老師頭兒”是江浙一帶管田裡下苦功夫搞品種研究的老師傅的叫法,這一茬是尤祥豐苦等兩個採摘季后,優中選優培育出的品種“耐寒優秀”,也是當下忙碌在田地裡40名來自四川大涼山的採摘工人腰包豐盈的希望。
5年來,尤祥豐每年3月來到寧夏賀蘭一直待到11月回家,除了中間收獲頭茬的那一個多月,其他時間幾乎不分晝夜守在田裡。
“一天收入400到500元,採摘一個多月,回家就能再蓋一間房。”28歲的大涼山小伙兒阿布全年採摘蔬菜各省到處跑,而每年的9月是他最盼望的時候,因為摘西藍花這個活兒給得工錢多,離家也最近。
坐在田埂邊上等著除草的老田是賀蘭縣本地務工者,每天活不重,還能掙180塊錢,對於60多歲的他來說很滿足。每到中午走上一公裡,他就能跟在分揀車間的兒子匯合一起吃午飯,與周邊其他圍繞冷涼蔬菜產業就業的百姓一樣,這份生計是他們穩定的收入。
“西藍花我們種了5年了,越種品質越好,因為採摘過后的葉子會用碾壓機壓進土裡,增加土壤的有機質,讓它變得更肥沃,營養更充足,不會像有些作物吸收土壤營養,越種土地越貧瘠。所以西藍花產業的生命力強,對周邊群眾來說,就業十分穩定。”這片田的主人名叫馬金寶,是土生土長的賀蘭人。
2015年,對這片土地特性再熟悉不過的馬金寶瞅准西藍花產業,到浙江請來了尤祥豐和其他兩位合伙人王茂平、黃發根,成立了“賀蘭縣立崗心園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自己當了理事長。
7年來,合作社西藍花單品種植從1400畝發展到如今3萬多畝,一年兩茬,採摘高峰期每天用工在600—700人,每茬西藍花發車9000多噸供應北京、上海、深圳。“周邊群眾就業供不應求,用工緊張時還要從外地調。”馬金寶說。
多年來,馬金寶依托基地建設,與外地菜商整合各自優勢,實現統一育苗、統一機械、統一農資、統一質保、統一銷售,並優先吸納當地建檔立卡戶和農民900多人在蔬菜基地常年務工,支付土地流轉費900余萬元、工資800余萬元,帶動周邊700多名農戶從事露地蔬菜種植,畝均增收1100以上。
立崗鎮心園合作社萬畝西藍花基地僅僅是賀蘭縣積極發展寧夏“六特”產業之一“冷涼蔬菜”的一個縮影。冷涼蔬菜是賀蘭縣農業產業的支柱產業,賀蘭縣更是銀川市的“菜籃子”基地,據統計,賀蘭縣蔬菜供應銀川市場20%的份額,年供應量10.4萬噸。
“寧夏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這一先決條件使得寧夏年均溫度在5.3℃到9.9℃,晝夜溫差達13℃到15℃,是培育冷涼蔬菜的上佳之地,有利於糖分積累,蔬菜、瓜果含糖率高,具有純正爽口的甜味。”賀蘭縣農業農村局局長丁書濤介紹,與南方地區高熱多雨、悶熱潮濕的氣候相比,寧夏干旱少雨,夏季氣候涼爽,土質疏鬆,這些因素讓寧夏的冷涼蔬菜避免了多種病虫害,安全綠色。
丁書濤介紹,寧夏冷涼蔬菜口感好,但在過去,由於銷售不及時,浪費在地裡的情況也時有發生。為了保証冷涼蔬菜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賀蘭縣積極鼓勵種植大戶和農業企業建立蔬菜加工廠,新增冷庫冷鏈設施,通過完善產業鏈來提升農產品抗風險能力。
今年以來,賀蘭縣積極扶持蔬菜基地冷庫建設、蔬菜分揀包裝及物流環節,圍繞倉儲保鮮、分揀分級、冷鏈物流,開展蔬菜產品倉儲保鮮蔬菜冷鏈設施建設,逐步補齊蔬菜冷鏈短板,降低瓜菜損耗和物流成本,推動更多外銷型產品走標准化、市場化發展路線,以“六特”產業為重點,打造集研發、種植、加工、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劉峰、楊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