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五彩西瓜迎來甜蜜採摘季

又到一季瓜熟時。6月20日,記者走進吳忠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設施農業基地的日光溫室,瓜秧爬滿瓜架,一個個碗口大的西瓜圓滾滾地“吊”在瓜秧上,有高有低,錯落有致,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惹人喜愛。
記者發現,與其他瓜菜種植溫室起壟方向不一樣,這裡的溫室瓜秧都是東西走向種植的。
寧夏農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冬艷告訴記者,寧夏溫室蔬菜生產通常採用南北壟向,由於溫室內南北距離短,壟間間距窄,作業機械在設施棚內“門難進、邊難耕、頭難掉、效難高”的現象普遍存在,使得很多作業環節嚴重依賴人工:“蔬菜生產勞動力成本逐年增加,嚴重制約著日光溫室蔬菜的可持續生產。”
針對這一農業發展瓶頸,寧夏農科院園藝所國家大宗蔬菜產業體系銀川試驗站與中國農業大學宋衛堂教授團隊合作,研究創建日光溫室蔬菜東西壟向栽培模式,破解日光溫室蔬菜農藝與農機的矛盾,使機械設備能夠在日光溫室中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作業。
“過去種瓜全程都要人工,如今機械‘走’進了溫棚,從深翻、旋耕、起壟、覆膜、鋪滴灌帶到移栽都實現了機械化,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勞動強度大大降低,我們每天在棚內行走的路程減少50%以上。”基地技術負責人員馬玲說。
馬玲以繞蔓、吊繩、授粉為例向記者介紹,1個棚有2000多株瓜秧,株高均在2.5米以上,以前這些活都要搬著梯子爬上爬下來完成,如今有了行間操作車,操作車不僅能前后行進,還可自如上下調節高度,隻需站在車上工作,不用再爬上爬下了:“吊繩,1個棚原本1天需要8個人來完成,現在隻要4個人就能搞定,且作業標准一致。”
“改為東西壟向栽培后,壟間間距增寬,透光性好,瓜菜的產量比南北壟向栽培的提高15%,且每畝可減少人工成本投入1200元,機械化水平提升到57%,真正實現了農機和設施服務農藝、農藝適應農機和設施的高質量發展。”楊冬艷說。
除了栽培技術的創新,在吳忠市國家農業科技園設施農業基地的溫棚內,寧夏農科院園藝所蔬菜團隊還對多個西瓜新品種進行篩選比較,並配套開展了環境調控、水肥一體化、採運平台、植保裝備等管理環節機械化生產技術集成示范,提升了日光溫室蔬菜生產機械化水平。
“這個棚裡有我們自主培育的寧農科5號和引進的16個品種,瓜皮有黑皮的、綠花皮的、黃皮的,瓜瓤有紅肉的、粉肉的、橘肉的、黃肉的、彩色肉的。”楊冬艷笑道,“這西瓜‘吃’著有機肥,‘住’著陽光房,‘睡’著吊繩床,長出來的瓜皮薄肉甜口感好,而且東西壟向栽培模式特別適宜觀光和採摘,可沒少吸引人往這棚裡鑽!”
馬玲一手拿起西瓜仔細觀察,一手輕敲瓜皮辨別生熟,動作十分嫻熟。“我們判斷西瓜是否熟了,主要是看西瓜表面的花紋,同時,用手輕敲瓜皮時看能不能聽到‘嘭嘭’的聲音,如果有這種低濁音,就是熟瓜。”
挑到一個成熟的黃皮西瓜,馬玲邀請記者品嘗。西瓜切開的瞬間,一股西瓜的清香味扑面而來,隻見黃色果皮包裹的果肉紅中帶粉,汁水豐富,看上去新鮮誘人,咬上一口,又脆又甜,口感細膩,記者不禁感慨:“這就是科學的魅力,隻有通過科技的手段,才能種出這麼誘人的美味。”(記者 張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