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農村環境監測“有數”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編者按
截至目前,寧夏農村環境監測共涉及54個試點村庄,實現對5個地級市22個縣區監測全覆蓋。農村環境監測主要監測農村環境空氣、村庄土壤、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和縣域地表水等,對農村“千噸萬人”規模飲用水水源水質、10萬畝及以上規模農田灌溉水水質、日處理20噸及以上規模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水質開展針對性監測。農村環境監測的全覆蓋,對摸清全區農村污染源、環境質量狀況、潛在環境風險等將提供更翔實的數據,對有效推進寧夏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起到重要作用。近期,本報記者走進寧夏各地鄉村,探尋各市縣區對農村空氣、水、土壤、輻射、噪聲、環境及污染源運用“大數據”監測以來取得的新經驗新成效。
聲環境監測網精准助力“降噪”
記者 楊志挺 文/圖
“目前,中寧縣生態環境監測站已經完成了兩個季度的聲環境質量監測,結果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2022年一季度,中寧縣8個聲環境功能區晝間、夜間達標率均為100%。”5月23日,中寧縣生態環境監測站工作人員劉江說。
中寧縣是寧夏最早劃分聲環境功能區,並開展聲環境監測的縣區。去年7月,該縣出台城市聲環境功能區劃分方案,對規劃區范圍內聲環境功能區分類、環境噪聲限值、區劃邊界確定等作出詳盡規定,旨在進一步做好噪聲污染防治工作,堅持污染和防治相結合,改善聲環境質量,建設安靜、舒適、和諧的城市居住環境。
據了解,中寧縣城市聲環境功能區劃范圍面積37.57平方公裡,包括石空區和中寧縣主城區。石空區范圍面積約5.29平方公裡,中寧縣城范圍面積約32.28平方公裡。根據中寧縣城市各部門功能以及實際用地劃分為11個區塊,包括石空工業物流區、石空生活區、枸杞加工區、新城居民文教區、新區行政辦公區、東城生活區、老城居民生活區、行政辦公生活區、物流商貿區、新堡居民文教區、新堡生產區。
中寧縣生態環境監測站站長朱寧芳介紹,0類聲環境功能區適用於康復療養區等特別需要安靜的區域,根據對中寧縣城市的現場核查及相關規劃資料的查閱,中寧縣城市內沒有特別需要安靜的區域,因此沒有劃分0類聲環境功能區。鄉村區域一般不劃分聲環境功能區。中寧縣於去年9月開展聲環境監測,對11個功能區選擇了有代表性的8個功能區,按照技術規范,每季度開展監測。每個功能區設置1個檢測點位,24小時實施監測,覆蓋醫院、學校、商貿區、住宅區、主要交通干道、政府機關單位、工業區等。
“目前,中寧縣生態環境監測站委托第三方寧夏中科精科監測技術有限公司開展聲環境監測,配備噪聲振動測量儀器6台、監測人員12人。在檢測點位,監測人員會按照技術規范,架設噪聲監測設備,設置好測量參數,24小時開展監測,時刻鑒別檢測點位的聲環境。噪聲監測儀器自動採集數據,24小時后,監測人員提取數據,隨后進行數據分析。分貝值是否超標,通過噪聲監測設備,監測人員都能准確判斷。”劉江說。
朱寧芳說:“在中寧縣各類聲功能區布點聲環境自動監測設備,形成噪聲自動監測網,實現噪聲的實時監測,能夠為中寧縣加強噪聲污染防治、改善區域聲環境質量提供技術支撐,加快改善中寧縣聲環境質量、解決群眾關心的噪聲擾民等熱點問題,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工作人員利用噪聲檢測儀開展聲環境監測。
推動農用殘膜變廢為寶
見習記者 張 敏
時下,正值彭陽縣農用殘膜回收治理期。
5月18日,在彭陽縣世陽再生資源有限公司門口,滿載農用殘膜的大型貨車排隊過磅。廠區內,殘膜經過切斷、破碎、清洗、熱熔等工序,最終被切割成一個個細小的塑料顆粒,隨后被運往塑料加工廠加工成鋁塑板、水管等工業塑料制品。
每年3月到5月,是農用殘膜回收的高峰期。據了解,彭陽縣共有40個殘膜回收網點,農民先通過人工撿拾自家地裡的殘膜,將它們運送到附近的回收網點。通過過磅、折雜等流程,由各網點回收,再統一拉至專門的殘膜回收企業處理。其間,彭陽縣農業機械化推廣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全程監管,並督促殘膜回收企業做好台賬。
彭陽縣世陽再生資源有限公司總經理鄧世平從事農用殘膜回收工作多年。早期,他在山東務工,發現了農用殘膜回收這個好生意。於是他返鄉創業,起初沒有機器,也沒有技術,回收來的農用殘膜經簡易處理,直接放到爐子裡煅燒,但制成的塑料成品並不理想,顏色發黑,質量也不好。他從山東請來技術專家,還專門定制了農用殘膜處理機器。公司自2014年發展至今,主要負責彭陽縣草廟、城陽、王窪等8個鄉鎮的殘膜回收加工任務,年收購廢舊殘膜3000余噸,加工顆粒1000余噸。
“以前的殘膜都是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后堆放,林帶樹枝常有飄挂。”彭陽縣農業機械化推廣服務中心主任談志斌說,早期殘膜沒人收,老百姓亂丟亂放,造成環境污染。彭陽縣自2014年開始實施殘膜回收治理,按照“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理念,推廣地膜科學使用、合理養護等技術,殘膜所導致的白色污染得到了有效整治。
今年,彭陽縣針對12個鄉鎮覆膜種植區域,預計回收殘膜5000噸,加工顆粒1650噸,建設降解膜試驗示范點和殘膜殘留量監測點各1個。通過對企業實施造粒獎補、對農戶人工撿拾獎補等方式,鼓勵企業、農戶聯動參與殘膜回收,預計全年獎補600余萬元。
同時,將降解膜試驗示范項目委托寧夏大學、自治區農業環保監測站負責技術指導,彭陽縣農業機械化推廣服務中心協助配合。自此,彭陽縣將逐步建立殘膜回收利用長效機制,推動農用殘膜變廢為寶、變害為利、變棄為用,使全縣農用殘膜回收利用率達90%以上。
“老董”和他的監測故事
記者 謝 薇 見習記者 蔡莞郁 文/圖
董海波是石嘴山市生態環境監測站水環境監測室主任,連續5年獲得市生態環境局優秀員工稱號,1990年出生的他,皮膚晒得黑亮亮的,有著與年齡不相符的沉穩,同事們親切地稱他“老董”。
5月26日早晨,董海波像往常一樣,要去採樣地採集土壤樣品,剛從大學畢業的李煥早早就來到單位做採樣前的准備工作。今天採集的是農村土壤樣品,8時50分,兩人拿著鐵鍬、木鏟、採樣箱和防晒工具,行車近15分鐘,來到了大武口區的一處採樣點。這裡是果園種植基地,按照2022年全區生態環境監測方案在這裡布設果園的監測點位。董海波邊採樣邊教新人李煥土壤採樣注意事項:採樣點位標記GPS定位,採集時需要挖15厘米深的5個坑,再用木勺清理完與鐵鍬接觸面的表層土,然后取土,分裝進保鮮袋后用布袋子套裝,布袋取土和瓶裝土都需要內外兩個標簽紙,標簽上字跡要清晰好辨認,一張標簽是用於貼瓶的,另一張標簽還需要對折后和土壤樣品放在一起,防止樣品混淆……一個點位採完后,樣品放進冷藏採樣箱,他們匆匆回到車上,向下一個點位出發。
生態環境監測涵蓋了山川、湖泊、河流、大氣、土壤等“天上地下”的所有項目。同時,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的進一步深入,農村環境監測也列入了工作重點。
去年以來,石嘴山市生態環境監測站就完成了全市重點河流湖泊39個微型水質監測站建設,完成了6個國家土壤例行點位、7個重點村庄農業用地土壤分析,對市轄區內黃河、排水溝、沙湖、星海湖、水源地等斷面開展140余次監測,報送監測數據約1.2萬個,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提供了翔實的數據支撐。
董海波(右)和李煥取土採樣。
做大氣環境的綠色守衛者
記者 張曉慧 文/圖
“每天早上6時開始監測大氣環境數據,首先,要回看一下0至6時的時間段內的數據有無缺失、連貫與否以及是否出現較大波動。其次,9時、17時要准時查看今日空氣質量指數發布狀態。一旦出現緊急情況要隨時響應和處理,一年365天每日都是如此。”5月27日15時,銀川市生態環境監測站工作人員王鵬飛緊盯系統屏幕,“不同顏色的波浪線條代表了不同站點空氣質量指數(AQI)實時數據,AQI濃度值在0至100之間是優良,超過100就污染了,目前銀川大氣環境質量良好。”
為客觀反映大氣環境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及時跟蹤分析主要污染源變化情況,2017年,銀川市成立寧夏首個大氣超級監測站。超級監測站主要解決銀川市環境空氣評價體系建設、區域污染傳輸影響以及污染來源分析的問題,為顆粒物源解析、區域污染預警預報提供數據支撐。
據了解,銀川大氣超級監測站建設以一個主站、兩個成分站和一個移動站三者相結合的方式,並以衛星遙測技術為輔助,形成“地空天”一體化立體監測網絡,可實現空氣質量多因子監測、空氣質量預報預警、污染天氣成因分析、空氣污染傳輸分析、突發事故應急監測、環境空氣監測技術研究等八大功能。目前,銀川市環境空氣監測網絡有站點共計16個,建設銀川市大氣超級監測站3個,監測指標241個項目。
“日均AQI濃度值超過100就是超標日。不同季節,污染物有所不同。夏季,臭氧污染較為突出,而秋冬季,PM_2.5污染則比較突出。”銀川市生態環境監測站空氣自動室主任楊麗蓉表示,發現不同污染問題能幫助相關部門做一些決策,比如NO_2污染主要來自工業源和機動車尾氣排放,所以需要考慮在工業污染源、交通管控方面做些調整,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也至關重要。
據悉,銀川市大氣超級監測站共布設41台監測設備,可實現對全市的顆粒物組分、光化學成分等特征的監控、分析。2個成分站氣溶膠激光雷達與中心站的氣溶膠激光雷達形成3台雷達組網,並結合實時監測數據,實現對銀川市區域污染特征立體監測,分析區域污染物時空分布特征、輸送影響,實現區域污染的整體分析和評價。
“科學、精准地進行監測與預報始終是我們的職責所在,下一步,我們的工作會向更智慧、更精細的監測與預報努力。”楊麗蓉說。
工作人員對碳組分監測儀開展流量檢查。
自動“吹哨”優水質
記者 杜曉星
家鄉環境的每一點變化,馬佔元都了如指掌。
馬佔元是同心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站站長,這些年他跑遍了同心縣的山山水水,完成農村空氣質量、地表水、飲用水水質和污染源的採樣監測1300余次,對每項生態環境質量指標都很了解。
5月25日,馬佔元又來到了清水河吳家河灣段,開展土壤應急監測,抽測農田土壤,採集起各項因子濃度數據。
從事生態環境監測7年來,馬佔元發現,清水河水質由劣Ⅴ類逐步提升為Ⅳ類,曾經消失的魚兒又出現了。
這一喜人發現的背后,浸透著馬佔元的汗水。特別是苦水河的水質監測,他常常驅車100多公裡,到河邊採樣后,交給第三方機構化驗,晚上自己還要獨立分析數據……
他和同事經常忙不過來。
好在同心縣建成了水生態環境自動監測站,幫他們減負。去年,清水河上的自動監測站點建成投用,實現了COD等10項因子的實時自動監測。有了這座自動監測站,就能實現對清水河的全天候動態監測。這些數據被採集后,整合成大數據,水質一旦出現異常,就會自動“吹哨”。
這些年,清水河水質能有質的飛躍,離不開這套監測系統。馬佔元說,清水河水質一旦被“吹哨”,政府就會沿河溯源“掐滅”排污口。
馬佔元還負責城鄉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監測,全縣共有11處。他說,水質最好的要數從中衛引來的黃河水:經過黃河岸邊地下砂礫層的天然過濾,以及供水管道封閉運輸,奔流到同心縣的黃河水不僅水質優,水量也更充沛。
馬佔元夸贊的這股清水,是清水河流域城鄉供水工程引來的,該工程去年建成投用,惠及同心縣城及周邊鄉村的大量群眾。
每月,馬佔元都要到縣城新區水廠取樣,監測完這些黃河水的水質指標后,評價都很高:“水清得很,穩定達標。”
作為一名生態環境監測人,馬佔元感慨道:從窖水到黃河水的水質跨越,水質指標的變化,離不開背后每一個環節的努力。他說,在寧夏中部干旱帶核心區,從吃上水到吃好水,要感恩這個新時代。
短評
補齊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短板”
龔其雲
解決好農村環境問題是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關系到百姓“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的安全。農村環境搞不好,整體環保工作也會受阻。
近年來,寧夏建成一大批農村治污設施,在農村環境治理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目前,寧夏建成並投入運行的大氣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54個、水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52個、土壤環境監測點位556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6個、聲環境監測點位1032個、重點排污企業監測322家,基本實現空氣、水、土壤、輻射、噪聲、農村環境及污染源監測全覆蓋,完成了大氣、水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控、環評、執法、固廢監管等大數據的有效整合。
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全區各地各級黨委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重視並回應廣大群眾對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熱切期盼,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措施,將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經費納入同級人民政府財政預算,大力推進環境監測站標准化建設,不斷提升農村環境監測水平,初步建成全面精准的農村環境質量監管系統,加之近年全區各地深入開展農村環境整治等行動,寧夏農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升。
事實証明,隻要各級黨委政府積極回應群眾所想、所盼和所急,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我們就能動員各方力量,集中優勢兵力,一個戰役一個戰役打,堅決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切實增強城鄉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