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荒漠戈壁變綠洲肥田 三代人共建綠色家園
人民網銀川5月26日電 (秦瑞杰、李甜甜)當汽車駛入東任公路白芨灘自然保護區范圍路段時,一片綠意便映入眼帘,道路兩旁綠草萋萋,生長繁茂的沙生植物幾乎鋪滿了沙灘,很難想象60多年前這裡還是寸草不生的荒漠戈壁。5月25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看銀川”大型主題採訪團,走進地處黃河以東毛烏素沙地邊緣的銀川市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靈武白芨灘國家沙漠公園。人民網 李甜甜攝
據保護區工作人員介紹,治理前區域內植被很少,且分布有10多條水蝕沖溝,大量泥沙沿溝進入黃河,對黃河安全影響很大。同時,因年降雨量較少、自然修復力極弱、沙丘高大等因素影響,毛烏素沙漠的風沙一點點吞噬著靈武地區的村庄,迫使20多個村3萬多人陸續遷徙。打那時候起,“全國治沙英雄”王有德就立下誓言,一定要把被沙漠侵吞的土地奪回來,讓它們變成綠洲和肥田。
靈武白芨灘國家沙漠公園。銀川市委宣傳部供圖
通過多年實踐,王有德帶領職工探索出“在外圍建灌木固沙林,周邊建喬灌防護林,內部建經果林,搞養殖業、種牧草,養殖業反哺林草業”五位一體綜合治沙模式。成片的果園不僅是沙漠前沿一道高效能的防護體系,也給職工帶來了長期穩定的收入。“沙漠綠、場子活、職工富”的目標實現,也為全國防沙治沙提供了寶貴經驗。
30多年過去,王有德帶領職工沿毛烏素沙漠筑起一道東西長47公裡、南北寬38公裡的綠色屏障。“林場經歷了三代人的奮斗,治沙精神將永遠在這裡傳承下去。”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宣傳科科長楊麗麗說,60多年來,在國家林業局、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大力支持下,三代白芨灘人堅持不懈防沙治沙,累計治沙造林63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1%,有效遏制了毛烏素沙地的南移和西擴,保護了黃河、銀川河東地區的生態安全,成為三北工程精准治沙、科學治沙的樣板區。
治沙工作只是銀川市生態保護工作中的其中一項。近年來,銀川市委、市政府始終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作為重大政治責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嚴格落實禁伐、禁墾、禁採、禁牧“四禁”規定,不斷完善減少資源消耗、減少污染行為、減少廢物排放、減少肥藥用量“四減”措施,鞏固提升賀蘭山、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修復成果。2018年以來,在賀蘭山東麓葡萄長廊防護林等重點區域造林25.7萬畝,對40處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點和外圍11處非煤礦山、遺留礦坑、無主渣台進行治理修復,恢復治理面積5500畝,植樹造林44.92萬畝,生態保護修復成果顯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