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宁夏频道>>宁夏要闻

宁夏彭阳:“以奖代补”让贫地变良田

2022年06月15日09:12 | 来源:宁夏新闻网
小字号

6月7日,烈日炎炎,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红河镇常沟村的果园里,54岁的张银霞包裹严实,为青绿的矮砧苹果套袋。从每年的三月开始,她在这片果林里剪枝、挖苗、套袋、摘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这样干一年划算吗?”记者问。

“划算呢,一年有2万元的工资,6亩地流转了,费用每亩500元。主要是不走远,能挣下钱。”

在一座西瓜大棚里,常沟村村支书王爱彬告诉记者,以奖代补项目将村里的荒沟荒坡披上了绿装,排水沟、生产道路、涝池进行了配套。现在,常沟徐塬小流域治理程度由40.36%提高到79.41%;每年可保土6.763万吨,保水64.483万立方米;本项目各项措施发挥效益后,年可新增经济产值1577.40万元。

“以前每亩几十元都流转不出去的地,如今流转费500到1000元,村里800亩的土地种上了蔬菜水果。这瓜很快就采摘了,拉到广东卖,一棚纯收入能达到2万元。”王爱彬说。

据介绍,彭阳县实施水土保持以奖代补试点以来,通过中央财政3000万元的奖补资金,撬动了848万元的社会资本投入,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7平方公里。

6月6日至8日,记者随宁夏水土保持监测总站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深入宁夏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相关县(区)调研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和成果。一路走一路看,发现如今的彭阳翠波荡漾、梯田层叠、满眼新绿。不仅如此,该县还抓住全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县的机遇,不断探索和拓展水土保持治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将流域治理与产业、旅游等相结合,构建生态经济型流域,全面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从2018年开始,中央连续三年每年为试点县提供专项补助1000万元。如何让财政资金撬动、引导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是水土保持以奖代补工程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其对应的创新管理核心是简化建设程序,由建设主体自愿申报、自主建设;变先拨后建为先建后补。

“我们先在王洼镇陡沟村、草庙乡包山村和冯庄乡小寺村实施,先后实施了梯田工程、道路工程、林草工程、涝池等小型水保工程,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24平方公里,年可新增经济收入621.92万元。”彭阳县水务局负责人张志科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19年三个试点村的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43.15%提高到77.88%,在1455.99万元的概算总投资中,县级自筹、合作社及群众自筹455.99万元,年可新增经济产值1443.71万元。多元化投入、提升治理成效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了突破。

由于打破了“工程不招标就不能干”的传统思想束缚,项目的选择权、决策权、实施权交由村集体和当地群众,简化了工程建设管理程序,极大地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同时,从设计到建设全程由广大群众参与、监督,使工程面积、数量、质量得到全面保障。建立“龙头企业+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农户”企群共富联合发展模式,建成前三年由企业统一抚育管护,进入收益期分别按比例分红。

2020年,红河镇常沟村和徐塬村经公告、申报和审核成为试点,吸引了西安一家果品公司的参与。

宁夏水土保持监测总站负责人杨志告诉记者,四年来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成功试点,构建了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设主体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显著提高,产业发展、群众增收,水土保持治理提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经验值得推广,也为当前落实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加快项目落地探索出了新路子。(记者 杨泠然)

(责编:阎梦婕、宽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