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校內就能“學飽”“學好”

銀川市興慶區第十九小學學生參加足球訓練。
平羅縣城關第三小學課后服務特色課程——速度輪滑。
青銅峽市第三小學學生上籃球課。
銀川市興慶區第六小學學生參加勞動實踐活動。
銀川市西夏區第十一小學的學生舞起“中華彩帶龍”,舞出精氣神。 (本版圖片均由自治區教育廳提供)
編者按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首次將“減負”上升到國家層面,第一次明確“主戰場”既在校內,更有校外,標志著我國中小學生減負治理開始走向學校教育提質增效、校外教育規范發展、協同治理的格局。
寧夏全面貫徹落實中央“雙減”決策部署,持續推進“雙減”工作,營造基礎教育良好生態,在建設寧夏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上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階段性成效?讓我們一起來看這份答卷:
全區學科類培訓機構由1546家減少到93家,壓減94%﹔合規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由961家增加到1359家,增加398家。全區學科類培訓機構營轉非登記、培訓機構預收費監管和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后服務實現“3個100%”。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教育工作情況》、國家《“雙減”工作專報》介紹了寧夏“雙減”工作做法,5個校外培訓治理典型經驗入選全國優秀案例。
高位推動 啟動“雙減”引擎
少年強,則國強。
少年,是國家未來,民族希望。
長期以來,中小學生負擔太重是我國教育最突出的問題之一,短視化、功利化問題沒有根本解決。此外,資本過度介入的教育培訓行業演變成逐利的“產品”。
讓教育回歸良好生態,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更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意見》印發后,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將“雙減”工作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和重大民生工程推進,要求各地各部門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完善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以社會滿意為目標,推動各項工作措施落地落實。
組建隊伍——成立由自治區黨委、政府分管領導任雙組長、25個部門組成的專門協調機制,各市、縣(區)全部成立“雙減”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形成上下聯動、部門協調的工作機制。在自治區教育廳增設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處。
建章立制——建立聯席會議、定期報告、舉報投訴、督查檢查、約談通報、風險防控、宣傳會商7個機制﹔“雙減”工作堅持每周報告、半月調度、每月檢查、季度總結﹔全區上下形成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教育部門牽頭抓總、職能部門各盡其責、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
政策指引——自治區及時出台“雙減”工作《實施方案》,配套印發30多份文件,為“雙減”工作提供了方向和依循……
在2021年秋季學期開學時,師生和家長就明顯感覺到了新的氣象:作業時長和總量得到控制、考試測驗頻率明顯降低、校外培訓機構不再給課業負擔“加碼”,孩子們可以在校內選擇豐富多彩的特色課程……“課業壓力明顯下降,孩子學習勁頭反而更足了!”賀蘭縣德勝實驗小學負責人如是說。
形成“雙減”合力 構建育人新生態
“雙減”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也需要上下一盤棋、多部門合力推進。寧夏充分發揮“雙減”協調機制作用,研究制定了“雙減”工作專門協調機制成員單位任務清單,列出幾十項任務事項並明確責任單位和完成時限。
根據任務清單,各相關部門定期會商、通力協作——自治區九部門聯合行動,聚焦証照登記、培訓行為、師資隊伍、收費管理、廣告管控、安全隱患六個方面20項重點任務,集中開展“大引導、大摸底、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會戰,堅決取締無証無照機構612家,整治安全隱患機構789家,壓減學科類機構1453家,全區50%的縣(區)學科類培訓機構“清零”。
制定加強校外培訓廣告管控“18條”,監測校外培訓廣告4054條(次),查處違法廣告案件6起,罰款20余萬元。扎實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治理“回頭看”,累計排查機構758家,查處“假注銷、真運營”機構6家、隱形變異培訓63起。加強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管理,明確了文化藝術、體育、科技三類培訓機構主管部門,分別出台機構設置標准和管理辦法,開展非學科類機構起底大排查大摸底,堅持從嚴審批、從嚴規范,實現資質審核、預收費監管、學生信息採集“3個100%”。
緊盯場所消防、疫情防控、勞動用工、收費退費、人身安全等防范重點,多部門聯合印發預收費、聘用人員、培訓材料、消防、防疫等管理辦法,建立相關防控台賬,教育、發改、民政、市場監管等部門開展教育收費大檢查……一年來,全區清退培訓費2940萬元,結清欠薪225萬元,嚴懲違法違規培訓機構7家。
“作業革命”亮點紛呈 打造“雙減”范本
作為“雙減”政策落地的主戰場,寧夏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熱切響應號召,一年來“作業革命”如火如荼。
作業負擔過重是學生學業負擔的主要原因。寧夏中小學校深入研究作業設計,以問題為導向,用科學的方法、堅決的態度,瞄准作業管理根深蒂固的老大難問題,各個擊破。
如何解決作業數量過多、學生作業時間過長的頑症痼疾?
賀蘭縣德勝實驗小學積極探索如何布置“雙減”背景下的新作業:從作業量、布置內容和作業批改三個方面制定方案,讓學生作業從“大鍋飯”變為了“自助餐”,不同學生真正實現各取所需,因材施教,保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嚴控作業總量,規定每天各科作業總量所需時長平均不得超過1小時,整體作業量“不超載”﹔提高作業質量,優化作業形式,多布置一些“口頭作業”和“實踐作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作業菜單,讓學生擁有選擇作業的權利和機會。
平羅縣陶樂第一小學,自“雙減”政策出台以來,聚焦提質減負主任務,建立“作業博物館”收集學生各學科的、基礎性、跨學科、創新“精品”作業12種500余件,同時還將“精品作業”制作成視頻定期在家長微信群中推送展評,深受學生家長歡迎和好評。學校建立了以紅領巾超市和“作業先鋒”徽章為主導的作業獎勵機制。定期進行展評,作業展評中獲獎的學生會獲得一定積分,學生拿積分可到紅領巾超市兌換獎品。連續3次獲得一等獎的學生被授予“作業先鋒”徽章,積分、徽章兌換獎品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完成作業的自主性和內驅力。
青銅峽市分年級精准實施“作業革命”,讓作業不出校,實現減負增效。與此同時,提升課堂教學質量,19所學校(園)實行聯盟化、集團化辦學,組建4個智慧學區、11個吳忠市區域內在線互動課堂共同體,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共用,做到減負提質。該市信息化案例——《借“雲”起舞,青銅峽“三個課堂”風景獨好》,榮獲全國在線教育優秀典型案例。
“減負的同時也在提質,很大程度上促使老師們去研究作業、研究課堂、研究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專業素養得到了很大提升。”自治區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負責人表示,寧夏各地還開展了校內、校際作業設計聯動教研,舉辦義務教育階段作業設計比賽和優質作業設計案例展示交流等活動,學校通過設立作業“積分超市”,開展優秀作業班級、年級、校級三級展評,這些措施極大促進了教師系統化選編、改編、創編作業能力的提升。全區中小學生在規定時間完成作業的比例達97%。
答好課后服務“必答題” 校園煥發絢麗色彩
“雙減”實施后,各地陸續推行課后服務“5+2”模式。來自寧夏教育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部開展課后服務,學生參與率達87%。根據教育部監測,寧夏95.9%的家長、95.8%的學生對學校減負提質表示滿意。
1年來,各地不斷豐富和拓展課后服務的內容,研究動靜結合的課后服務體系,讓課后服務成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創新實踐。
盛夏酷暑,烈日當空,中衛市沙坡頭區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金銀花基地)迎來了一批中小學生,參加沙坡頭區教育系統開展的“踐行勞動教育 體驗生活樂趣構建和諧生態”勞動教育研學實踐活動。
一天的研學實踐活動有軍事隊列訓練、生態保護、國防教育、勞動工具的認知、室外野炊展示、農作物修剪及種植等7個方面的課程學習,同學們相互協作克服各種困難,在教官和老師們的指導和幫助下,完成了相關活動任務。
“沙坡頭區17所學校6100余名師生參與勞動教育研學活動,實現勞動教育課程融合發展。”中衛市沙坡頭區教育局工作人員荊煒明介紹。
如何讓“五育並舉”更好地融入學生日常?
沙坡頭區的答案是“1+N”。今年全面啟動以“課業輔導+綜合素質拓展”的“1+N”課后服務工作,設置經典閱讀、詩詞賞析、習慣養成、趣味編程……特色足球、手工制作、勞動實踐等特色亮點綜合素質拓展類項目,使“五育並舉”貫穿始終。中衛九中、中衛五小、中衛十二小等學校,通過聘請校外專業人士入校開展機器人、籃球、書法等亮點活動,彰顯學校辦學特色,獲得家長、學生高度贊許,課后服務吸引力顯著增強。
在實施“雙減”過程中,固原市原州區呈現出“多點開花,各有特色”的效果。
福建師范大學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寧夏分隊在楊郎中學小學部開展了為期一年的“科技奇妙游”主題活動,以“認知—探索—創造”為主線,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先后帶領18個班級、740余人次,一起走進科學世界。通過開設趣味科普課堂、科技館參觀、模型制作等形式,實現線上與線下聯動、理論與實踐結合,帶領孩子們體驗了一場探索科學的奇妙旅程。
這些與聲學、力學、光學、電磁學等領域相關的科技設備集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於一體,像一件件新奇有趣的游樂玩具,向同學們展示了科學技術的無限魅力。同學們在自主參與、合作交流過程中獲得手、腦、心並用的體驗,真切探索到科學技術的神奇與奧秘。
固原市原州區第七小學在實施“雙減”中,採取無紙化評價,用寓教於樂的方式對孩子們進行全方位的評價,旨在更加全面地考察學生的學習能力、表達能力,彌補傳統分數測試中的盲點﹔同時為孩子們減輕負擔,以形式多樣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玩樂中體現學習的成效,體驗學習的樂趣。
“‘雙減’一年間,良好的開局為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打好了堅實基礎。如何讓學校、家庭、社會通力協作,實現三者之間的有機平衡﹔如何進一步拓寬學生成長的通道,引導社會教育理念的轉變,依然任重而道遠。”自治區教育廳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處負責任人表示,“雙減”不僅是教育治理,更是一場社會治理。下一階段,寧夏將全面對標國家“雙減”要求,圍繞“五定”(定性、定向、定標、定策、定力)持續發力,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深化政策宣傳、加強部門協調聯動、加大督查督辦力度、強化風險防范化解,努力做減負工作的“優等生”,打造學生的特色印記,讓學生、家長、社會都能滿意。(記者 高菲 王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