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本網原創

女博士辭去高校老師的工作返回家鄉,讓鹽鹼地長出五彩的藜麥

秦瑞杰 梁宏鑫
2022年05月19日16:13 |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小字號

“回家種藜麥去,當我做這個決定的時候,家人和朋友都非常吃驚。”2015年,在高校當了8年老師的吳夏蕊回到了家鄉石嘴山,成立了寧夏綠峰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她跑遍寧夏各處鹽鹼地進行取土化驗,在確定了藜麥可以作為鹽鹼地改良培育作物后,她奔走在田間地頭,和農戶一起下地,在全區推廣種植藜麥作物。

之所以有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吳夏蕊心中一直有個創業夢。聯合國大會曾將2013年設立為“國際藜麥年”,出於專業的敏感性,吳夏蕊發現被譽為“植物黃金”的藜麥不但營養價值極高,還耐寒、耐旱、耐鹽鹼,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當我看到藜麥的時候,我第一個想法就是把它帶回到我的家鄉,用它來改變大量的鹽鹼地。”吳夏蕊坦言,當時站在大片的鹽鹼地上心裡也是五味雜陳,不知道自己的決定是對還是錯,“既然決定了,就堅持下去。”

創業說起來容易,但真正讓項目落地卻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做農業項目初期找不到土地,沒有合適的機械設備,吳夏蕊和團隊就在田間自己動手一穴一穴的播種鋤草,三暑天頂著烈日在田裡監測藜麥各項數據,灌溉時節既要控制水量又要晝夜不停……雖然信心滿滿,但是第一年試驗產量沒有達到預期,第二年眼看就要收獲了,一場五十年不遇的暴雨,把將要豐收的藜麥淹在田裡,顆粒無收……擺在眼前的這些難題,讓她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會念書不等於會種地。

母親對她說“都讀到博士了,你竟然要去種地?”種了一輩子地的叔叔也說“我就想不通你放著大學老師不當,要去種地,那還不如別讀那麼多書,直接去種地。”家人的質疑聲讓吳夏蕊心中不免起了波瀾,此時項目資金也遇到了困難。

未來怎麼辦?吳夏蕊還是心有不甘。201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看到共青團寧夏委員會舉辦寧夏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她和團隊報名參加,沒想到一路過關斬將,竟然獲得了大賽的金獎。之后,主辦方又推薦吳夏蕊的團隊參加了《創業英雄匯》欄目,當場成功簽約融資。

“這次創業大賽不僅讓我的團隊擁有了真金白銀的融資,我們還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創業青年,這讓我的創業方向更加明確。”這次比賽展示,讓吳夏蕊創業信心更加堅定,全國各地的合作紛至沓來。

為了讓農戶毫無后顧之憂的種植藜麥,吳夏蕊起初不但免費提供種子,還跟農戶簽訂回收合同。農民們現在常說:“曾經溫婉、知性的女博士現在越來越潑辣、接地氣,還能嫻熟的干農活,少見。”

吳夏蕊(中)和同事們查看藜麥生長情況。受訪者供圖

截至目前,吳夏蕊和她的團隊在寧夏累計種植藜麥2871畝,帶動1006戶農戶種植,利用鹽鹼地2551畝,農民年均增收3萬元,是原本種植小麥、玉米的3到5倍,為農民增收致富開辟了新路子。

她和她的團隊一直堅持做藜麥推廣,目前已經將藜麥技術推廣到新疆、內蒙古等地,他們到過最遠的地方,坐完飛機還要再坐9個小時汽車,當地農戶說:“我們這裡太遠了,想種藜麥好幾年了,沒人願意來給我們做技術指導,你們來了太好了。”每當這時候,吳夏蕊就更加堅定了繼續走下去的決心。

走下了講台,走在實踐的路上,黎麥的種植讓吳夏蕊走了一條不尋常的創新之路。“藜麥的種植不僅改良了土地,優化了環境,還讓許多人都了解了寧夏。”吳夏蕊說,現在她的團隊已培育出第四代藜麥品種,它更抗倒伏,更耐鹽鹼,產量也更高,未來發展可期。

從城市到鄉村,從繁華到荒涼,多少人離開,她卻折返。山川作伴,藜麥私語,多少執著守日夜,多少寂寞卷春秋。她激活沉睡的鹽鹼地,讓貧瘠裡滋生出新的希望。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