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駐村幫扶薪火 啟鄉村振興新程
編者按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干部。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近年來,寧夏精准選派一批懂農業、愛農村、親農民的駐村工作隊伍,他們用情用力開展幫扶,堅決扛起職責使命,團結帶領群眾接續奮斗,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文化賦能讓村民共沐文明鄉風
“自從駐村工作隊給村上建了文體廣場,每天都有村民在這裡跳廣場舞、打籃球、運動健身,別提有多熱鬧了!”5月5日,青銅峽市邵崗鎮同樂村村民馬瑞林說,遇到有文藝演出或籃球比賽,全村人都來觀看,豐富了文化生活。
同樂村屬我區“十二五”生態移民異地搬遷安置區,全村現有居民1296戶6290人。去年7月,自治區人社廳派駐4名工作隊員幫扶以來,先后為該村建起了文體廣場,創作了《同樂新村把歌唱》村歌,舉辦了軍民聯歡演唱會、農民運動會……點燃了村民參與文體娛樂的熱情。
走進同樂村文體廣場,演出舞台、文化長廊、籃球場、休息涼亭樣樣都有,成為茶余飯后最有人氣的地方。“去年自治區人社廳和‘金剛鑽’紅軍旅共同籌資20萬元,建起了文體廣場,供村民打籃球、兒童玩樂、體育健身、廣場舞、樂器演奏等之用,有效彌補該村文體活動場地短板。”自治區人社廳二級巡視員馬繼凱說。
同時,該廳還協調自治區體育局、青銅峽市文體局和住建局等部門配備了8套體育健身器材、10張長條石凳,以便適宜男女老少和滿足不同年齡層次需求。為了把該文體廣場充分用起來,該駐村工作隊還先后舉辦軍民聯歡演唱會、文藝演唱會、農民運動會、籃球賽、乒乓球賽、象棋賽,有效激發了移民創造新生活的內生動力。
“現在有了文體廣場,大家搞文化娛樂的勁頭很足,而且還有專業老師指導,隻要我把家裡安頓好了,就會早早過來與大家一起跳廣場舞、扭秧歌……”同樂村舞蹈隊隊長侯素珍說,現在成立了演唱隊和舞蹈隊,平日裡頻頻受邀到鄰村友情出演,大家奔好日子的勁頭越來越足了。
同時,自治區人社廳籌資15萬元安裝100盞智能太陽能路燈。該村駐村工作隊員和“金剛鑽”紅軍旅文藝骨干石丁羽,深入該村調查村情民意,拜訪喜歡唱歌的老者,請他們現場唱民歌、講故事,經過20多次的反復集體討論修改,最終創作出《同樂新村把歌唱》村歌。如今這首村歌在村裡家喻戶曉,廣為傳唱,激勵著村民自立自強,勤勞致富。
“現在到文體廣場活動的村民越來越多了。”同樂村駐村第一書記張平說,在文化熏陶和“移風易俗”觀念影響下,村裡崇尚誠信守信、孝老愛親、助人為樂、勤勞致富的氛圍越來越濃厚。(記者 蒲利宏)
謝賓(右一)為困難老黨員送學上門宣講。(圖片由銀川市委組織部提供)
提升“精氣神” 走出振興路
“上頭派來的這個第一書記真接地氣,說的想的都在我們心坎上,以后要跟著謝書記一起干,把村裡建設得更美麗。”看著村裡的變化,銀川市金鳳區豐登鎮永豐村村民吳佔川有感而發。
雖然駐村剛過半年時間,但永豐村駐村第一書記謝賓的足跡已踏遍村裡的每一個角落,以形式多樣的座談調研,全面掌握全村基本情況。結合實際提出規劃,快速打開工作局面:打造“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發展模式﹔引進專業農業開發公司對田、水、路綜合規劃和土壤檢測,為種植作物種類提供科學依據﹔推行專業農業合作社運營土地流轉進行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增加村集體收入和提高農民土地流轉費用﹔讓村裡的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為富裕生活奠定堅實基礎……樁樁件件,群眾看在眼裡,甜在心裡。
2021年7月以來,銀川市統籌選派427名干部奔赴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主戰場,聚焦抓好“兩個帶頭人”隊伍建設、黨支部標准化規范化建設和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建強村黨組織的“指導員”最大效能。
隆源村位於賀蘭縣西北部,是“十一五”“十二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的生態移民村,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下派干部楊振雄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從進駐隆源村的第一天起,就深入田間地頭對村情民情和產業發展進行充分調研走訪,經過與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反復討論思考,創新探索出了以“村黨支部牽頭,分別成立基層治理、產業項目、糾紛調解、鄉風文明、環境衛生五個委員會,分別負責村級產業發展和各項工作”為主要內容的“五委共治”工作模式。在駐村干部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基層組織的生機活力充分彰顯,提振了隆源村致富奔小康的精氣神。
新民村曾連續兩年因為村級組織戰斗力不強、村集體經濟收入低等原因被靈武市委組織部確定為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進行整頓。銀川市發改委下派干部李政達擔任新民村駐村第一書記后,主動發揮“橋梁”作用,多次深入黨員家中做思想工作,借助靈武市“三亮三定三積分”黨員教育管理有效載體,把黨員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充分調動了起來。現在新民村黨員大會的參會率明顯增高,村黨支部也通過“四議兩公開”“一事一議”制度有效回應了村民議政參政的積極性。(記者 徐佳敏 見習記者 張璞)
大武口區駐村工作隊指導村民發展設施農業。
件件實事辦在村民心坎上
家門前的杏樹發芽了,5月6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星海鎮祥河村村民楊青山搬著凳子坐在小樹前數新芽,樂呵呵地說起門口變化。
“以前門前建了個小庫房,平時也不怎麼用,感覺遮住了家的‘臉面’。鄉村振興給了好政策,村裡統一拆除了私搭亂建,在門口開辟了綠化帶,給大家發了一批免費樹苗統一栽植。”楊青山說,家裡新栽了9棵果樹,過兩年挂果了,收獲都是自家的。
順著楊青山家門口寬闊、筆直的村道走四五分鐘,就來到祥河村新建的籃球場。吃完晚飯,村民石帆子撥通電話約三五球友一起活動,哪知大家早就在球場等他了。
“球場這塊地以前是一片危房,那時村道又細又窄,兩邊坑坑窪窪。大家不忙的時候想找個平地活動一會兒,隻能聚到村口空地上。”打籃球打累了,石帆子和球友們靠在公共健身器材上聊天,“如今這裡已經成為村裡的‘信息中心’,村民在這裡‘互通有無’,有務工信息或者新消息都在這裡分享。”
“今年,大武口區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等力量,以提升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為發力點,整合資金統籌兼顧抓好軟硬環境建設,致力打造美麗鄉村田園、文明家園、生活樂園,營造村美人和的生態宜居環境。”大武口區負責人表示,大武口區突出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動隆惠村、富民村、新民社區等6個自治區重點幫扶村(社區)和祥河村、隆惠村、棗香村、果園村、興民村5個“中心村”建設,實現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探索“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市處理”的四級聯動垃圾收運處理模式,通過垃圾分類和鄉村治理有機融合,增強村民生活垃圾分類意識。
“大武口區還指導轄區12個行政村及時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勾畫移風易俗清晰輪廓,及時在公示欄進行公示。”祥河村駐村第一書記閆立軍說,今年祥河村不斷挖掘移民家鄉的文化底蘊,開展“美麗庭院”創建及評比活動,為先進婦女工作者、最美婆婆、最美媳婦頒發証書,推動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的形成。
“今年,祥河村在繼續提升菌菇種植基地的前提下,開拓新的收入項目,扎實有序開展編織袋加工廠建設、食用菌種植、枸杞芽菜種植、基礎設施修建完善、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祥河村黨支部書記楊小龍說,依托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村裡對12座溫棚進行盤活提升,規模化種植香菇、平菇、羊肚菌、西紅柿、番茄。同時,實施八分溝組污水收集管網及配套污水處理一體化設施建設工程、八分溝道路硬化和亮化等基礎設施工程,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提升。(記者 朱立楊 見習記者 何娟亮 文/圖)
藝術家駐村助推鳴沙村文旅融合。
藝術家進村安“家”助力文旅融合
立夏時節,中衛市沙坡頭區迎水橋鎮鳴沙村。國內制塤名家李蘊林在工作室的后花園,修剪剛剛栽植的苦水玫瑰。“過段時間在這裡修個小亭子,夏天就可以帶著孩子們在亭子裡吹奏塤了……”
“國內制塤名家”要來駐村?還要在村裡建起工作室,長久住下來?還要免費給村裡的孩子做藝術培訓?
消息一出,在村裡掀起不小波瀾。
在村民半信半疑中,駐村第一書記劉巍帶著李蘊林推開位於文化廣場旁邊閑置的空院子,謀劃工作室布局。
“窗戶邊作為工作台,等裝修好了,把制塤工具都搬來,到時候就可以吸引游客來這裡,體驗制塤過程。”李蘊林說。
“李老師藝術工作室裝飾要精心做好,為鳴沙村打造‘旅游民宿村’做民宿樣板呢。”劉巍說。
今年,鳴沙村駐村工作隊推行“藝術家駐村行動”,由村黨支部向“藝術大咖”發出邀請,為其提供生活補助、籌建工作室、住宿安排等保障措施,“藝術大咖”同村民一起工作、生活。
李蘊林“駐村”后的第一堂課,就是面向鳴沙村適齡兒童開辦免費的塤與陶笛樂器課。“塤與陶笛我都准備了幾十個,隻等著孩子們前來報名了!”李蘊林說,面向涵蓋音樂、書畫、傳統國學、閱讀寫作等方面進行免費文化培訓,藝術助推文化,文化煥發振興。
“劉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為我們村文化建設做了不少實事。”村民馬德說,近年來,駐村工作隊設計了村廣場“團結花開”鐵藝雕塑、新時代文明實踐立牌、鄉村旅游導視牌與“鳴沙故事”文藝長廊,村裡的精神文明建設陣地越來越多,氛圍越來越好。
“鄉村振興路有千條,對於毗鄰沙坡頭景區的鳴沙村,文旅融合是重要一條。有了知名藝術家進駐,將進一步豐富人文旅游資源,推動文旅與鄉村建設相結合。”劉巍說。
通過“藝術家駐村行動”,鳴沙村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推動村民懂得如何認知美、欣賞美,進而追求美、創造美。同時,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育出景美人美鄉風文明之魂。(記者 何耐江 文/圖)
小岔溝村新貌。
錨定振興 打出強村富民“組合拳”
“摘帽不摘政策,就是惠民政策繼續執行,產業扶持、就醫上學、社會保障等惠民措施繼續跟進。”5月8日,固原市總工會派駐彭陽縣古城鎮小岔溝村第一書記劉建福,進村入戶宣傳落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相關政策,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把政策向群眾講明白,幫助群眾確定發展方向,是駐村幫扶的主要任務。”2021年7月,有著扶貧工作經驗的劉建福主動請纓到小岔溝村從事駐村幫扶工作。小岔溝村位於兩山之間一道峽谷裡,青彭高速穿村而過,緊靠福銀高速,擁有產業發展的先天優勢。
駐村以來,劉建福走訪調研,與村“兩委”密切配合,圍繞農民持續增收、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等方面,發揮黨建指導員、政策宣傳員、村情民意調查員、矛盾糾紛調解員、脫貧致富幫扶員作用,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激發內生動力,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多措並舉助力打造新農村。
劉建福組織小岔溝村35名黨員,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幫助群眾發展富民增收產業。抓住春季和夏季務工機遇,穩定轉移勞動力450人以上,實現收入850萬元。
立足小岔溝村豐富的水資源和肥沃的土壤,發展種植和養殖業。通過建設標准化養殖暖棚、青貯池,推廣高檔優質肉牛,在全村共培育牛羊養殖戶37戶,肉牛飼養量300多頭,肉羊飼養量700多隻,推動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萬元。
作為駐村幫扶負責人,劉建福始終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放在首位,對全村脫貧人口進行常態化監測,落實低保戶、高齡人群、殘疾人、五保戶政策待遇,確保受災補助、大病最低生活保障金以及困難臨時救助及時發放到位。
駐村以來,劉建福籌措資金13萬元,為小岔溝村2021年考入大學的7名大學新生每人發放2000元助學金,硬化村民活動廣場,為村文化活動室購置音響等設備,配備辦公用品,購置疫情防控物資。
“現在正對2.16公裡村巷道路硬化,預計到7月中旬完工。”針對小岔溝村73戶居民出行問題,劉建福向有關部門申請建設項目。為把小岔溝村打造成美麗宜居鄉村,劉建福積極協調安裝太陽能路燈,帶動村民在房前屋后、道路兩邊栽種樹木,讓小山村的夜晚亮起來、美起來,又協調解決公交車從海口村延伸至彭陽縣火車站,方便村民出行。(記者 剡文鑫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