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人民日報看寧夏

幸福生活,是這樣創造出來的

2021年11月22日16: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2020年於上海舉行的國際葡萄酒與烈酒貿易展覽會上,陳仙妮在推廣寧夏葡萄酒。資料圖片

張諾(左)和張開芝奶奶在小洋鎮合影。程尚志攝

功必揚在蘇州感受江南水鄉的魅力。資料圖片

在位於寧夏賀蘭山東麓的一酒庄的葡萄園內,當地高校師生在研究葡萄栽培技術。新華社發

在中國長期生活的外國人,見証著中國的快速發展,感受著真實立體的中國。在他們看來,中國取得今天的發展成就,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努力奮斗的結果,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是靠奮斗創造出來的

人人在奮斗,處處有夢想

記者 王漢超 秦瑞杰

每天清晨,陳仙妮開車從銀川出發,驅車約1個小時,經過連綿的葡萄園,就能來到她工作的酒庄。

一路行進在賀蘭山東麓,山勢雄闊,山腳是正蓬勃興起的一片釀酒葡萄產區。陳仙妮記得,以前經過這片地方,隻能看到黃沙和黃河。如今,這裡變成了一塊“在全球都難得”的葡萄酒產業熱土,一家家酒庄破土生長,很多人的命運因產業興起而改變。在荒原上種植、採摘葡萄,釀造葡萄酒,再把佳釀推廣到世界。法國姑娘陳仙妮見証了這項事業從無到有,絢麗展開。

未來將成為一個新的世界級葡萄酒產區

陳仙妮講一口流利的中文,她不僅是所在西鴿酒庄的全球品牌大使,也是外界了解這片新興葡萄酒產區的“一座橋”。很多到訪這裡的客人都聽過她的講解,經由她,知道了當地發生的巨變。

西鴿酒庄位於賀蘭山南端盡頭,山背后就是內蒙古的茫茫騰格裡沙漠。酒庄就地取材,用近20萬塊賀蘭山石壘成環形的高大牆壁,圍住整個釀造廠區。其中除了林立的釀造罐、恆溫恆濕的儲酒空間、封閉管理的流水線,還有一座小型圖書館,一方庭院,一片可以望向湖水和葡萄園的露台。

誰能想到,陳仙妮最早來到這裡時,舉目隻有一片荒原。山是禿的,地是光的,當地人窮困自不用說,邀請她加入創業團隊的老板張言志也住在工地板房裡,一天到晚“吃沙子”。

陳仙妮的家鄉位於法國古老的葡萄酒產區——勃艮第產區。大學時期在法國學習中文專業的她,2011年來到中國,先在四川大學讀書,后在武漢、深圳等地工作,向中國推介法國和其他國家知名產區的葡萄酒。回憶起當時的工作環境,陳仙妮開玩笑說,“非常優雅光鮮”。

西鴿酒庄創始人張言志畢業於法國波爾多葡萄酒學校。陳仙妮熟識他時,對方已是一名資深葡萄酒經銷商。因此,起初聽說張言志一頭扎進中國西北創業,拿出大量資金建設酒庄,陳仙妮滿心疑惑。

“中國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處處有夢想。”陳仙妮一了解才知道,寧夏未來將成為一個新的世界級葡萄酒產區:地理緯度適中,賀蘭山腳下土壤礦物質含量豐富,砂礫土適宜種植優質釀酒葡萄﹔日光充沛,控水灌溉便利﹔該片區距離銀川1小時車程,區域位置稱得上得天獨厚……

張言志問她:“世界上成熟的產區很多,但從零起步參與建設的葡萄酒大區,還能找到第二個嗎?”陳仙妮心動了。

感受到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見証夢想如何變為現實

中國創業團隊的熱情感染著熟稔葡萄酒行業的陳仙妮。投身於寧夏葡萄酒產區建設,令她興奮不已。“我喜歡中國。這是個很好的創業機會,我不想錯過。”就這樣,她帶著在中國的全部家當來到寧夏。

酒庄所在的青銅峽市,隸屬寧夏吳忠市。陳仙妮剛到這裡時,酒庄建設剛剛起步,她直接住進了“庄裡”。種植採摘期,她和工人們一起在葡萄園忙碌﹔釀造階段,她在車間裡跟師傅們交流﹔到了推廣季,她全國各地四處出差。有時候,釀酒師直到半夜還在加班,她就跟著后面嘗樣品、提意見。

在當地產業政策的引導下,創業者們腳踏實地,辛勤耕耘,葡萄酒產業逐漸發展起來。很多當地農民,包括一些曾經的貧困戶在酒庄找到了工作,增收脫貧,生活越來越好了。一些高等院校的年輕人,畢業后也加入了酒庄團隊,許多新想法新創意不斷產生。賀蘭山東麓產區逐漸為海內外葡萄酒行業人士所知。2019年,西鴿酒庄產出的葡萄酒被聯合國總部代表餐廳列入採購單,多個品類打開了國內外市場。在2020年舉辦的第九屆寧夏賀蘭山東麓國際葡萄酒博覽會上,賀蘭山東麓與法國盧瓦爾蒙路易、西班牙普裡奧拉托等產區一同榮獲“世界十大最具潛力葡萄酒旅游產區”稱號。

“葡萄酒的世界,像漢語的世界一樣,越學越覺得豐富。”在中國10年,陳仙妮從最初的將外國葡萄酒帶進中國,到將中國產的葡萄酒推介給世界,看著中國葡萄酒產區的蓬勃興起,她深切感受到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也見証了夢想是如何變為現實。

一個產業,每年為這裡帶來12萬個工作崗位

去年受疫情影響,身在法國的陳仙妮無法即刻回到中國。用她自己的說法,是在家鄉整整“困”了8個月。中國的同事、朋友都在打電話、發微信關心她。終於有機會返回中國時,她立馬在朋友圈告訴大家:“我回來了!”

“回到寧夏像是回到家,這個感覺太強烈了。”陳仙妮說,她喜歡中國的發展速度,習慣了這裡的生活節奏。“總有一件接一件的事情等著去做。”人們都為了更好的生活去奮斗。“在中國,這是我身邊很多人共有的狀態。”

她回到寧夏,看到同事們在釀造一種新口味的葡萄酒。蛇龍珠是一種有著中國特色的釀酒葡萄品種。剛開始,人們認為這是葡萄園中的雜果,沒想到釀造出來的葡萄酒給大家以最大的驚喜。“它的口感平衡柔和,特別能表達寧夏的特點。我們希望把它做成一款可以表達中國特色的酒。”陳仙妮說。

在酒庄的日子裡,陳仙妮常常和這裡的員工聊天。酒庄葡萄園的很多員工都是從西海固移民過來的,馬成軍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固原市西吉縣人,離開家鄉來到酒庄,先是學會駕駛拖拉機,后來又成為葡萄園的技術骨干。如今,馬成軍已是一名園長,管理著600多畝葡萄園、20多名工人,還把全家人都接到了酒庄附近的閩寧鎮生活。

不忙的時候,馬成軍會跟陳仙妮講以前在西海固的故事,講自己為了喝口干淨的水走幾公裡的山路。陳仙妮聽著過去的故事,看著馬成軍現在的變化,感慨不已。

“人們勞作,收獲,再勞作,還有更大的夢想在前面。”陳仙妮說,一個產業,每年為這裡帶來12萬個工作崗位。很多人也因此擁有了更好的生活。“美好生活,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這就是我看到的中國。”

傳播更多真實生動的中國故事

記者 張丹華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習近平主席給北京大學的留學生們回信,鼓勵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實的中國,把想法和體會介紹給更多的人,為促進各國人民民心相通發揮積極作用。作為一名留學生,我深受啟發和鼓舞。”來自哈薩克斯坦的留學生張諾說。

張諾今年29歲,2017年9月來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現在是動物醫學院預防獸醫學專業在讀博士研究生。她很喜歡在中國的生活,用她的話說,這裡“出行安全、購物便捷、特色美食琳琅滿目,城市的現代化程度令人震撼”。

去年6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組織留學生來到陝西省鎮巴縣開展科技支農助農活動,張諾參與其中。“中國在脫貧攻堅戰中做出的種種努力、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農村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張諾和同學們剛到鎮巴縣小洋鎮時,村民們平日裡沒見過外國人,起初頗有些不好意思。相處一段時間后,當他們聽到張諾會說漢語,又了解養羊相關技術,就紛紛來問她“怎麼養好羊”。

“對養殖業來說,疫病防控特別重要。如果等到羊群生病再治療,萬一是傳染病,就會造成羊群大量病死。”張諾反復給村民介紹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以及預防的重點:一是環境衛生管理,要定期清掃羊舍,保証羊舍干淨整潔﹔二是做好消毒,把環境中殘留的病原微生物殺滅,降低疫病發生率。

在小洋鎮的日子裡,74歲的張開芝奶奶引起了張諾的注意。“張奶奶長得很像我的親奶奶。每次看到她時,總讓我想起遠在哈薩克斯坦的家人們。”就這樣,張諾有了一位中國奶奶。

助農活動結束后,張諾回到了學校。因為自己的中國奶奶,她一直記挂著這個山裡的小鎮。3個月后,她從學校出發,幾經輾轉,經過7個小時的路程后,又來到了小洋鎮。與之前不同的是,這次張諾去的是張奶奶剛搬的新家。

新家就在山腳下,是政府幫助修建的安居工程房,房間寬敞又漂亮。奶奶知道張諾要來,特意提前把房間打掃干淨。兩人一起做了午飯,開開心心吃完后,奶奶又騎電動車載她去羊圈,看羊羔的生長情況。

按照張諾的指導,現在奶奶家的羊很少生病,羊舍裡也新添了幾隻小羊羔。“羊羔都長得很好!”奶奶告訴她,在農牧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20多戶原本生活困難的貧困戶,每年每戶都增加了萬余元的收入,大家的生活越過越好。“太讓人欣慰了!”張諾很高興。

到今年,張諾已經在中國學習生活了4年,她對中國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如今,她經常在網絡社交平台上傳自己拍攝的視頻,向哈薩克斯坦網民介紹中國,分享自己在中國走過的地方。“網友們都很感興趣。”她還上傳了和張奶奶的合影與視頻,講述在中國政府的幫助下,張奶奶過上了幸福美好生活,引來了眾多哈薩克斯坦網友的點贊。

“中國能有今天的快速發展,都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努力奮斗的結果。作為一名留學生,能見証、參與中國的快速發展,我很榮幸。我希望能夠向世界傳播更多真實生動的中國故事,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中國。”張諾說。

中國向世界敞開胸懷

記者 姚明峰

“中國正以開放的態度向世界敞開胸懷。”在中國學習已有10年的阿根廷人布萊恩·岡薩雷斯感慨。這些年,他愈加感受到中國人對本土文化的自豪與自信、對外來文化的尊重與包容,“小康社會收獲的不僅是物質文明的勝利,更是精神文明的成長”。

與布萊恩·岡薩雷斯這個名字相比,他的中文名“功必揚”更為中國電視觀眾和網民熟悉。功必揚一直在制作講述阿中兩國友好的短視頻,發布在社交網絡平台。視頻中,他與阿根廷朋友暢談他們眼中的中國。

今年,他在阿根廷《號角報》上發表文章,分享他在中國的故事。在文章中,功必揚向阿根廷民眾介紹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他說,中國成功消除絕對貧困,成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功必揚告訴記者,他欣賞中國,不僅因為中國科技不斷創新、生活十分便利,還因為中國民眾在與外國人的交流中,展現出的開放、包容、自信。“中國傳統文化以一種新的表現形式活躍在當下。”功必揚注意到,中國年輕人日常生活中的傳統元素越來越多,像文化創意產品、京劇風格的餐廳、詩詞主題的酒吧等,常能吸引眾多顧客。

功必揚認識一位重慶的漢服愛好者。這位姑娘不但經常身著唐制漢服參加各種展覽,還自己設計漢服、運營商店、支持公益活動,與一些博物館、藝術館開展推廣合作。功必揚也因此與漢服結緣,參加了一些相關活動。“傳統文化在中國社會發展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在當下更是有了很多創新的呈現,這背后展現出的是中國日益強大的文化自信。”

2018年,功必揚曾前往武漢體驗京劇表演。老師是個不滿10歲的小姑娘,她的一招一式、一顰一笑都恰到好處,專業程度令人贊嘆。在這位小老師的指導下,功必揚學習了京劇《貴妃醉酒》選段,他感慨:“像京劇這樣的中國國粹,讓我們獲得感受美的能力,賦予人們更強的精神力量。”

“擁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樂於與世界交流。中國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也願意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今年的牛年春晚上,阿根廷探戈表演讓功必揚印象深刻。伴隨著著名探戈曲《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瑪麗亞》歡快的旋律,身著阿根廷服飾的舞者時而環抱旋轉,時而踢腿跳躍,向觀眾傳遞著來自阿根廷的熱情與活力。“春晚是許多中國人春節必備‘年夜飯’。在如此重要的時刻,探戈讓阿根廷與中國民眾共同分享節日的喜悅。”功必揚說。

精通漢語的功必揚用“兼收並蓄”來形容中國文化的多元包容。他回憶起2016年在中國的一次節目錄制經歷,在這期節目中,他披上一件阿根廷高喬人的斗篷出鏡。“斗篷在不同場合有多少種穿法?套在頭上,披在肩上,系在腰間,意義也會不一樣嗎?”現場觀眾帶著好奇連連發問。功必揚沒想到,身上的斗篷會引起中國觀眾的熱情追問。“他們追問的不僅是一件斗篷,更是傳統服飾背后的阿根廷文化。我感受到他們對阿根廷文化的濃厚興趣。”功必揚說,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阿中文化交流更進一步”。

《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22日 第 17 版)

(責編:閻夢婕、賈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