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傳統手藝新活力 且看“老樹發新芽”

記者 杜曉星 蘇峰 剡文鑫 朱立楊
2021年07月29日09:58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核心提示

涼皮、擀氈、老醋……這些在寧夏民間傳承的傳統手藝,從歷史的風塵中走來,在一代代傳承人的手中,不斷創新發展,如今紛紛“老樹發新芽”,走俏區內外市場。

在時代的大潮中,這些寧夏傳統手藝“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實現機械化批量生產,有的“嫁接”時髦元素適應了時代特色,有的走出寧夏開店直銷,有的順勢發展旅游產業……

在歷史的傳承中,這些傳統手藝沒有故步自封,而是不斷再出發蹚出了一條市場化的新路子,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從擀氈到機制氈 匠心不變

28歲的馬小兵,是同心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擀氈的傳承人,還經營著一座規模頗大的現代化毛氈廠,傳統與現代兩種制氈技藝他都純熟於心。

在同心縣,擀氈的歷史悠久。當地畜牧業歷來發達,羊毛被大量用來制氈,加工出氈衣、氈帽、炕氈等一系列氈制品,具有良好的防寒隔潮效果,透氣舒適,很受當地人歡迎。

馬小兵出生在同心縣預旺鎮一個氈匠世家。他的祖父馬自倉是當地有名的擀氈人,幾十年來走村入戶,帶著大彈弓、氈案板等擀氈工具,上門為鄉親們制氈。一般由顧客提供原料,氈匠僅收取微薄加工費。馬小兵6歲時就跟著長輩學擀氈,到12歲時就熟練掌握了彈毛、鋪帘、蹬洗、晾晒等一系列工藝流程,逐漸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氈匠。

走南闖北增長見識,積累經驗,馬小兵發現未來還是要靠機制氈才能將傳統手藝做大做強。2014年,他和弟弟馬小東在同心創建一家現代制氈廠,採用機械開鬆針刺、一體燙壓成型工藝,批量生產氈制品,日產萬條。

馬小兵開著滿載樣品的皮卡車來到新疆、青海等省區,走進一個個家紡店推銷機制氈,卻頻頻碰壁。“不了解”“不認可”,擔心產品“有味道”“會生虫”。馬小東拿著樣貨耐心解釋:機制氈採用的是高溫脫脂清洗、滅菌排雜除螨的100%優質純羊毛,產品不掉毛,不變形,無異味。一次次耐心的推介后,一些經銷商開始試賣,市場反響良好。

隨著機制氈銷路被一點點打開,馬小兵的企業一路發展到4家廠區,擁有5條生產線100余台現代化機器設備,年銷氈制品5000萬條以上,吸納150多名工人就業。

馬小兵還引進江蘇、浙江、天津等地的專業技術人才,組成研發團隊,開發出三大品牌幾十類產品。特別是推出的頸枕、枕頭、床墊等產品,輔以板藍根、薰衣草等中草藥,主推保健養生功效。此外,還引進杭繡等傳統刺繡技藝,制出的氈墊、氈包等造型優美典雅的產品,深受消費者歡迎。

現在,馬小兵年銷氈制品5000多萬元,最大一單生意達百萬元。大批量生產的同時,他也接受私人定制業務,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個性化生產。

引入現代工藝,把機制氈產業做得風生水起,馬小兵也並未忘記自己的“匠人”出身,他要求企業堅持“與時俱進氈匠人,精益求精工匠魂”精神,不斷提升機制氈生產標准,打造“氈匠坊”品牌。“每一件手工氈制品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凝聚著工匠們的心思,充滿人的氣息。”

在企業氈文化陳列室中,馬小兵兄弟陳列著長條凳、彈毛弓等已經褪色了的傳統制氈工具,對面擺放著琳琅滿目的機制氈樣品,彰顯著制氈工藝的千年傳承。隻要有空,兄弟二人常常會來這裡看看,在傳統技藝中尋找創新的靈感。

傳統技藝突圍建筑市場 重煥活力

從現場勘察、設計圖紙到動手制作,馬振仁耗時8個月,終於在近日完成了一系列微縮場景:將台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紅軍長征青石嘴戰斗紀念碑等。

這一系列微縮場景以木質結構為主,按照1:50比例制作,精准至毫米級別。在“單家集夜話”微縮模型中,蓋碗茶杯口徑隻有6毫米,油燈燈柱直徑不足1毫米。縱覽縮微版“將台堡”,從城牆、閣樓、房屋到將軍翰墨石壁,不僅清晰生動,大小比例也適中。

“靠著傳統手工卯榫工藝,匠人們把數萬個精微部件逐一銜接起來。”作為固原傳統民間建筑營造技藝第三代傳承人,馬振仁並非隻會制作小小的縮微建筑,他還讓一座座古朴典雅的建筑在大地上“重生”,不僅提升了當地村民的居住體驗,還吸引了外地游客參觀居住,直接拉動當地鄉村旅游發展。

固原傳統民間建筑為三合院式布局,主房為坐北朝南的雙坡頂安架房,偏房為單坡頂趄廈房。其中,黃土、青瓦、硬雜木和麥草的建材組合,讓建筑冬暖夏涼、節能節地還便於施工,學術研究價值很高。

馬振仁表示,固原傳統民間建筑蘊含了儒家文化理念、氣象醫學、道德倫理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門傳統工藝營造工序多、成本高,在當下普遍採用鋼筋混凝土的建筑市場裡,受到很大沖擊,一度面臨著消亡危險。

近年來,固原市建立“傳統建筑技藝陳列室”,定期組織傳統建筑講座和研討會,並邀請老匠人在施工現場授藝,培養新一代傳承人,給這一歷史文化遺存注入新的活力。

在提供傳道授業便利的同時,當地黨委政府還給予了實實在在的項目支持,除了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聘用傳統建筑匠人,還在古城牆復原等項目上讓這些匠人們出馬,讓他們在實踐中熟稔傳統工藝,更能獲得“真金白銀”的支持,激發這項傳統手藝的內生發展動力。

小涼皮裡的大文章 瞄准全國

石嘴山市大武口區麗輝涼皮店,是當地的“老字號”,多年來一直堅持手工現做涼皮。

和面、洗面、沉澱面湯、調試面湯、入鍋蒸制、切拌……制涼皮要歷經十幾道工序。“有些工序看著簡單,卻非常‘吃功夫’,決定了涼皮的軟滑糯程度。入鍋鋪料不均勻,涼皮發泡不到位,吃著就不筋道。”店主尹立鋼拿出剛做好的手工涼皮,拿尺子一量,直徑都是50厘米,厚度不到2毫米,如機器標准化生產一樣精准。

麗輝涼皮店的名字,來自尹立鋼的姐姐尹麗輝,他們的父母是黑龍江人,姐姐的涼皮手藝卻是跟著大武口多家企業的師傅們學來的。1994年起,他來到姐姐涼皮店打下手,逐漸掌握了這門制作手藝。

“大武口是個移民城市,當地居民沒有制作食用涼皮的習慣,這一頗受追捧的美食隻有50多年的歷史。當年的建設者從五湖四海匯聚到這裡,隨遷來的親屬有的沒有工作,便在家鄉美食的基礎上,融匯北方傳統面食制作的理念,逐漸形成了大武口涼皮。”尹立鋼說,在這裡,你能吃到祖籍陝西、河北、山東甚至浙江、江蘇人制作的大武口涼皮,有的薄厚不同、有的酸辣各異,百家百味。“不管你嘴有多刁,在大武口涼皮中,總有一款適合你。”

從涼皮店的名稱上,你就能讀出大武口涼皮的誕生和發展史——

大武口發展之初,樹還很稀罕。有人在一棵樹附近支起涼皮攤子,打出“一棵樹”招牌,做大做強后依然沿襲這一本色名字。

目前,大武口區登記注冊涼皮生產經營單位330家,年收入1.3億元,帶動就業1000余人。此外,還在北京、山東、內蒙古、浙江多地開設加盟店25家。目前,劉紅梅、三住宅、一棵樹等大武口涼皮品牌被推薦為自治區“老字號”商鋪,並成功申報為“寧夏優品”。

大武口涼皮協會會長周峻鉻認為,要讓外界記住大武口涼皮的獨特風味,既要守住非遺項目的匠心,又要放眼未來,推動產業化發展。

2018年以來,大武口區開始舉辦大武口涼皮美食節暨涼皮展覽會,並讓大武口涼皮進入達沃斯夏季峰會、義烏商品博覽會、中國西部商品交易會等活動現場,進一步打響產品知名度。還與杭州笨笨熊餐飲集團、塞上良品(大連)貿易有限公司及成都川寧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簽訂市場合作協議,在外地建立營銷中心,讓大武口涼皮真正走出去。

然而,大武口涼皮產業也存在一些“先天不足”。要向更廣闊的市場“開疆拓土”,就要在保持原有風味的同時,還要實現保質保鮮,這對制作工藝、物流配送、食品安全、包裝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大武口涼皮大小店鋪林立,缺乏統一的規范運營。單一營銷涼皮,產品附加值低。

大武口涼皮產業直面短板,開展全鏈條培訓,涉及生產選址、設備設施、原輔料進購、生產工藝流程、成品檢驗等各個環節。按照國家食品安全標准,結合大武口區涼皮加工銷售實際,制定出食品安全行業標准。開發生產“大武口涼皮調料包”,確保各直營店、加盟店的涼皮調味料全由大武口供貨,做到原汁原味。實施“涼皮+各地小吃”營銷策略,將大武口涼皮與各地特色小吃相結合,形成優勢互補的美食銷售組合。

目前,大武口涼皮積極對標“蘭州拉面”“沙縣小吃”等國內名小吃品牌,努力走出一條品牌化、產業化、標准化的發展道路,積極向寧夏之外的更廣闊市場進軍,誓把小涼皮做成大產業。

老醋薰得游人醉 香飄四海

黃澄澄的果醋喝得酸甜可口,黑黝黝的苦蕎醋嘗得酸爽生津……除了飲品醋,還有醋泡黑豆等一系列醋泡產品值得品味,還有醋糟枕頭、醋糟香囊供人體驗,至於醋泡腳、醋熏蒸等保健項目,更是幫你打開一扇認識新世界的大門。

位於吳忠市利通區上橋鎮的強家老醋養生文化園,是在傳統醋坊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工業旅游園。養生文化園對面就是強家老酢坊,展示著傳統制醋的每一項工藝步驟。

今年初,吳忠老醋釀制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消息傳來,強家老醋第六代傳人強海峰立刻就將這一標識打在企業大門上,而強家老醋正是吳忠老醋的重要代表。

目前,強家老醋已傳承200多年。強家人選用當地五谷雜糧,運用特有的傳統發酵工藝,研制開發出強家老味道醋、苦蕎醋、養生果醋等三大系列40多個系列產品,產品暢銷閩、浙、瓊和西北五省,並出口中東等多個國家。

採用傳統工藝,強家老酢坊釀制老醋需要197952分鐘,折合四個半月。目前,傳統制醋產量約佔總產量20%左右,制醋產業主要還是依賴機械制醋。“傳統制醋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工,能佔到六成左右。機械制醋能把人工成本降下去。”強海峰成立寧夏強爾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強家沙窩老醋技術研發實驗基地”,並與山西省食品工業研究所、山西省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開展技術合作,已取得國家發明專利8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2項,企業榮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稱號。

盡管強家老醋大規模採用機械制醋,實現工藝半自動化,卻依然嚴格遵循著吊曲等傳統工藝流程,依然保留著“強家老味道”,十分受消費者歡迎。特別是果醋系列產品,進軍北京、浙江等地的超市后常常賣斷貨,供不應求。

目前,強家老醋年產5000多噸,產值2000多萬元,佔到吳忠醋市場份額的一半。

強家老醋也面臨著許多挑戰。2013年公司成立后,醋產業連續三年虧損,要靠餐飲器具消毒賺取的利潤來貼補。近年來糧食價格大幅上漲,進一步增加釀制成本,而作為大眾生活用品,醋價沒有明顯上漲,“5斤強家老醋隻賣12塊,1斤老醋的價格和礦泉水價格差不多。”此外,市場上充斥著大量勾兌醋,以次充好不說,價格還十分低廉,沖擊了強家老醋銷售。受上述因素影響,目前強家老醋僅保持微利狀態。

然而,強海峰卻自信找到了瓶頸破解之道:“通過旅游體驗,才能讓傳統文化、非遺技藝‘活’起來和‘火’起來。”

今年,強家老醋養生文化園和強家老酢坊成功躋身國家3A景區,成為吳忠旅游打卡地之一。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