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聚焦:習近平寧夏之行關注這“三個一”

2020年06月11日17:0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人民網北京6月11日電 (萬鵬 任一林)6月8日至10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來到吳忠、銀川等地,深入農村、社區、防洪工程、農業產業園區等,就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民族團結進步進行調研。此行寧夏,有何深意,就此,人民網理論頻道專訪了寧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黨銳鋒。他表示,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寧夏也應當積極發揮地區優勢﹔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積極創造各族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社區環境。

“一件大事”:瞄准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一鼓作氣、盡銳出戰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系困難群眾,心系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是他“心裡最牽挂的一件大事”。考察調研的第一站,習近平總書記便來到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弘德村。黨銳鋒表示,寧夏地處西部,是民族地區,也是革命老區,在全國而言也是脫貧攻堅任務相對較重的地區,寧夏堅持抓好產業扶貧,持續深化閩寧對口扶貧協作,脫貧攻堅成果得到了長效鞏固。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而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任務先導,在各族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脫貧攻堅取得的了決定性進展,下一步更要持續鞏固脫貧攻堅工作成效,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寧夏也應當積極發揮地區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讓村民越來越富裕,讓鄉村越來越美麗,走上全面小康之路。

“一條大河”:更加珍惜黃河,精心呵護黃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近一年內,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了黃河流域的多個省區。自古以來,黃河水滋養著寧夏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今天仍在造福寧夏各族人民,黃河對於寧夏的發展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黃河也是寧夏須臾不可離開的生命之河。黃河的這份特殊恩澤造就了良田沃野、魚米之鄉的“塞上江南”,寧夏人民依黃河而生存,因黃河而發展。黨銳鋒談到,要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守好生態保護之源,實現生態保護與產業轉型升級協調發展。黃河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黃河治理更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做到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定下的重大原則,“生態保護”在“發展”之前,是根本前提,也是重要保障。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一個也不能少”:各民族團結攜手,共同邁進全面小康

針對深化基層治理促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實現基層治理與民族團結進步有機結合這一問題,黨銳鋒對記者說,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層治理是重要基礎,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城市發展的細胞,是服務民眾、改善民生的前沿陣地,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基石。金花園社區曾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漢、回、滿、蒙、藏等各族群眾和睦相處,是民族團結進步的典范。改革創新基層治理,提高治理能力,更好服務於人民群眾。把民族團結進步融入到基層社區治理之中,以民族文化融合為橋梁,推進民族團結與社區工作相融合。各民族要團結攜手,共同邁進全面小康,這既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也深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社區是各族群眾共同的家園,將民族工作融入到和諧社區創建之中,在少數民族聚居地要努力把社區打造成為各族群眾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積極創造各民族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社區環境,讓各族群眾在參與中交往、交流、交融,增強文化認同感、增強社區歸屬感,建設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責編:閻夢婕、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