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行 百姓福祉是總書記始終不變的牽挂

鄧志慧 宋子節 方開燕

2020年06月11日14:23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6月8日至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調研。這是全國兩會之后習近平的首次地方考察。此次考察途中,習近平訪社區、下田間、問民情、察冷暖,不論走到哪裡,百姓福祉是他始終不變的牽挂。

讓生活富起來 “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此次寧夏之行,有多個考察點都與脫貧攻堅緊密相關,對寧夏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等工作,習近平有諸多悉心關切與殷殷囑托。

6月8日下午,習近平在吳忠市紅寺堡鎮弘德村考察調研 來源:新華社

習近平在吳忠的第一個考察點,就是紅寺堡區的一個移民村——弘德村。村裡現有1699戶、7013人,大都是從原州區、同心縣等地遷居而來。將這個村落作為此次考察的第一地點,凸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在習近平心中的重要地位。

心系民生,設身處地為村民著想——在弘德村,習近平察看扶貧車間,還與回族村民劉克瑞一家聊起家常。習近平說,鄉親們在家門口就業,雖然收入不比進城務工高,但省去了住宿、伙食、交通等費用,還能照顧家庭,一舉多得。

6月8日下午,習近平來到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金花園社區考察。來源:新華視點

小康路上,五十六個民族當攜手共進——在吳忠市利通區金花園社區,習近平了解社區黨建工作、民族團結社區創建等。他深情對大家說,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6月9日,習近平在銀川考察調研 來源:新華社

完善機制,保障獲得長效穩定的利益——在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習近平沿著田埂走進稻田,同勞作的村民們親切交談。他強調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長效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鄉親們持續獲益。

“機制建設能夠保障高質量脫貧,提升脫貧攻堅治理效能,確保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北京大學貧困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雷明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要不斷創新扶貧機制,例如寧夏脫貧過程中閩寧協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值得其它貧困地區學習借鑒。”

從1997年到2020年,24年裡習近平4次考察寧夏,多次強調脫貧攻堅致勝之道,為寧夏發展指明方向、鼓足干勁。移民搬遷安置、因地制宜發展脫貧產業、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隨著一條條政策落實落地,民生福祉持續改善,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日益增強。

讓環境美起來 “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

夏日的塞上江南草木蔥蘢。寧夏山水間,習近平多次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擘畫美麗新寧夏,綠水青山換得人民幸福感。

6月8日下午,習近平來到黃河吳忠市城區段,了解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情況 來源:新華視點

一條河,凝聚大國千秋大計。6月8日下午,習近平來到黃河吳忠濱河大道古城灣砌護段,沿岸邊步道,察看黃河生態治理保護狀況。他強調,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賴以生存發展的寶貴資源。

對寧夏治理黃河,他提出這樣的要求——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明確黃河保護紅線底線,統籌推進堤防建設、河道整治、灘區治理、生態修復等重大工程,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

一座山,筑起西北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6月9日,習近平來到賀蘭山東麓,了解賀蘭山生態環境保護情況。

習近平指出,賀蘭山是我國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線和西北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維系著西北至黃淮地區氣候分布和生態格局,守護著西北、華北生態安全。他要求寧夏要加強頂層設計,狠抓責任落實,強化監督檢查,堅決保護好賀蘭山生態。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讓賀蘭山成為生態平衡的“守護山”。治理好黃河,能夠有效解決群眾關心的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保護好賀蘭山生態,在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生物多樣性維護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山水之間,寄予著習近平對自然生態保護的厚望,以綠水青山換得百姓幸福感。今年到各地考察,生態保護一直是習近平著重強調的重要議題。在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習近平沿著綠堤、福堤,察看濕地保護利用情況﹔在陝西秦嶺牛背梁,習近平強調要當好秦嶺生態衛士,決不能重蹈覆轍,決不能在歷史上留下罵名﹔在山西,習近平提出了“治山、治水、治氣、治城”的“四治”要求……

“可以看到,習近平總書記持續不斷思考生態保護問題,一條從理念到實踐層面的路徑規劃正在清晰呈現﹔生態保護的提法、內涵正在不斷豐富、完善、提高。”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生態經濟研究室主任於法穩接受人民網採訪時指出,“生態保護的方向愈發明確,邏輯愈發清晰。”

在於法穩看來,一方面,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另一方面,生態保護為地方脫貧帶來很好的機遇,“利用良好環境推動生態旅游,形成‘人養山、山養人’‘人養水、水養人’的良性循環。”

讓產業強起來 “推動經濟發展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6月9日下午 習近平來到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 來源:新華社

微風輕拂,秧苗搖曳,一派生機勃勃。6月9日下午,在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習近平觀看寧夏特色農產品展示,了解稻漁種養業融合發展的創新做法。他強調,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和文化旅游業,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農民主體地位,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這些年,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所在的四十裡店村,正從一個“空心村”變成一個“網紅村”。通過利用流轉土地發展制種產業,搞現代化新型農業建設,推動多產業融合,讓農民在“家門口”脫貧致富。這一變化折射出寧夏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探索。

6月9日 習近平在賀蘭山東麓葡萄種植園考察調研 來源:新華社

當天,習近平還來到位於銀川市西夏區的賀蘭山東麓葡萄種植園考察。習近平同正在作業的工人和技術人員交流,了解葡萄種植技術、產品銷路和收入情況。他還為葡萄酒產業發展指出方向——增加文化內涵,加強宣傳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綜合效益。

關注地區特色產業,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在此前赴陝西、山西考察時,習近平也都重點關注了當地的木耳、黃花菜等特色產業,尤其關心群眾在其中的收益情況。在陝西,他指出,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在山西,他強調,要把群眾受益擺在突出位置。要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精心選擇產業項目,確保成功率和可持續發展。

“‘輸血’更‘造血’,通過產業扶貧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長效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鄉親們持續獲益。可以說,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長久之策。”雷明表示,“產業扶貧既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抓手,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著力點。發展特色產業,重在提升產業的扶貧效能,一是要建產興業,二是更加有效地瞄准市場瞄准需求。”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談及不懈推動寧夏高質量發展時,習近平還提出了三個“加快”。對此,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人文與發展學院左停表示,“當前我們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發展方式、增長方式都需要適應新的時代挑戰,‘三個加快’就是要求我們不斷地推進改革、不斷地推進創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著眼於第二個百年的奮斗目標,鄉村建設需要深化改革、加快創新。”

“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此次寧夏之行,習近平處處挂念著人民群眾的福祉,正如他兩會期間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所強調的,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無論面臨多大挑戰和壓力,無論付出多大犧牲和代價,這一點都始終不渝、毫不動搖。

(責編:閻夢婕、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