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宁夏频道>>本网原创

人民巷调查丨宁夏吴忠:黄河两岸,这座城市会呼吸

人民网记者 贾茹
2023年07月27日08:58 | 来源:人民网-宁夏频道
小字号

自古人择水而居,城临水而建、因水而兴。

吴忠市地处宁夏中部,黄河穿城而过。这也让这座城市,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富、因黄河而美。

但是,吴忠市还存在着中心城区部分水系联调联排运行不畅、调蓄能力不足、雨水留不住和生态补水匮乏并存等问题。为此,近年来,吴忠市争当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一号工程”,进一步提高城市水源涵养能力,缓解雨洪内涝压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近日,吴忠市成功入围15个“十四五”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之一,成为宁夏第二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为守护黄河安澜贡献吴忠力量。

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构建城市健康水系统

清宁河生态水系。人民网记者 贾茹摄

夏日到来,天亮得早。不到7点,市民吴宁就来到清宁河边锻炼。“现在这里水清岸绿,鸟语花香。在触手可及的绿色空间中,亲近自然,心情都变好了。”常年在外地工作的吴宁看中了这里的宜居环境,前段时间选择在吴忠市定居。

可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无人问津的城市边缘地带。清宁河于2008年由吴忠市水务局实施吴忠市城区防洪排涝一期工程开挖建成,后移交至吴忠市园林局实行以湖养湖的管理模式,由于承包户密集养殖,造成水质污染严重。后当地政府决定,2017年至2018年对清宁河全线湖泊进行收渔退湖。2020年吴忠市将清宁河生态水系确定为“样板河湖”示范点,对其进行了包括水网改造、植被恢复、漂浮岛种植水生植物、路档护栏提升改造等工程在内的一系列生态修复治理。

经过治理的清宁河从边缘地带污染严重的农业水系变成了城市中心环境优美的城市内部水系。但是,水系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一是缺乏自然补给,基本生态用水保障不足;二是水动力差,再生水补给的单一水源存在水环境恶化风险;三是雨水不能进入导致周围片区存内涝风险。为此,当地政府决定,要连通清宁河与南环水系,打通清宁河间接外排通道,在改善水质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水系洪涝调蓄能力,将城市内部水系进一步提升为具备调蓄能力的排涝水系。

不仅如此,吴忠市还计划在清宁河所处片区进行雨污分流、源头减排等系列工作,使雨水净化后自然补给清宁河。目前,在清宁街两边,大面积应用了人行道透水铺装,并设置了植草沟、雨水调蓄池等海绵设施。每逢降雨,路面上的雨水通过人行道下的排水孔进入植草沟及下沉式绿地中,充分补充地下水,多余的雨水通过溢流井进入调蓄池,经净化后排入清宁河。有效避免出现地面积水同时,还能拦截、沉淀雨水中的沙粒和树叶等垃圾物,让清宁河能够自由“呼吸”。

“海绵城市建设,最主要是把雨水进行初级的吸收和利用,通过其渗透、净化和蓄水达到最大效果。尤其对于极度缺水的西北城市来说,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意义更加重大。”吴忠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张自立说。

如今,清宁河是吴忠市重点打造的生态走廊,也是吴忠市民休闲体系建设、打造“水韵吴忠”“全国文明城市”、推进吴忠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生态节点,承载着防洪排涝、休闲观光等职能。在这个带状公园的河面上,不时可以看到河面上三五成群、体态浑圆的野鸭嬉戏,空中的飞鸟驻足岸边,为夏日带来灵动之美。从空中俯瞰,清水河仿佛一条碧绿丝带,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清宁河的变化,也反映了吴忠市这些年水系的变化过程。近年来,吴忠市先后完成2段16公里黑臭水体进行治理,完成22条31.2公里人行道,近20万平方米公园、学校等内部路面海绵化改造,累计新建雨污分流排水管网17公里,改扩建排水管网72公里,城市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得以统筹治理和显著提升。

污水“变废为宝”,从“长治久清”到“长制久清”

古城湾人工湿地项目航拍。人民网记者 高嘉蔚摄

走进古城湾人工湿地项目现场,涌动的绿意袭面而来,小径两旁,草翠如茵、鲜花簇拥。微风拂过,水声潺潺,湿地里的黄菖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随风摇曳……

眼前是缤纷画廊,巧思却藏于足下。暗流于栈桥下的水域,其实正在利用一系列工艺将吴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深度降解和净化。

“在古城湾人工湿地建成之前,吴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是直接排入黄河的。2017年经过技改后,虽然将污水尾水提升到一级A类的排放标准,但与入黄排放标准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2018年,吴忠市决定实施吴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水质提升工程项目,在污水处理厂和入黄排水沟末端规划建设人工湿地。”吴忠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副科长周紫娟说。

古城湾人工湿地项目采用“生态滞留塘+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的组合工艺。污水处理厂尾水经过提升泵站的提升,通过输水管线输送至生态滞流塘初步处理,再通过布水渠输送至潜流人工湿地进行强化处理,后流经表面湿地进一步稳固出水水质,最后通过管道排出。湿地系统中填充的河卵石、砾石、火山岩等填料能有效去除悬浮物,为微生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种植的黄菖蒲、菖蒲、香蒲、千屈菜、水葱等水生植物有效净化吸收有机污染物,最终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

“从水的再生利用角度出发,既然达到地表四类水标准,直接排到黄河是种浪费,也很可惜。因此,2022年我们在这个末端加建了第一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通过泵房再把这些地表四类水用于城市绿化、生态湖泊的补水,达到一污处理废水百分百不外排。”古城湾人工湿地运行管理负责人申骞说。

截至目前,吴忠市已建成古城湾等人工湿地12个,在建人工湿地6个,人工湿地主要污染物出水水质均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执行,成功探索出一条人工湿地尾水高效节约循环利用新路径,每年有效削减入河污染物总量。截至2022年底,吴忠市利通区再生水利用率已达52%,每年节约黄河水约1500万方。

源头减排,“+海绵”理念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

吴忠市利通区如意人家小区的下凹式绿地。人民网记者 贾茹摄

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雨水还可以收集起来就地利用。漫步在吴忠市利通区如意人家小区,可以看到小区内草坪、低矮灌木、中乔木、大乔木等全冠绿植纷叠交错,小区内设置雨水花园和下凹式绿地。看似平平无奇,但是其中却暗藏着“海绵设计”的玄机。

“可以看到,小区道路两侧的绿地基本都是低于道路的,小区大部分雨落管采用断接形式,道路和屋面雨水自然排放到绿地,就地消纳回用。按照当地的降雨量估算,基本可以实现85%以上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目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院工程所副所长田川说,“简单才易行。这样因地制宜将海绵理念融入的做法,最容易在小区内得到普遍运用,也值得西北地区的小区借鉴。通过城市建设各环节落实‘+海绵’,深入践行海绵城市‘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治水理念,是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抓手。”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建筑小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滞蓄、调配雨水,在硬质建筑景观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有效联系。以传统小区为例,管网快速排水会加剧下游排涝压力,从而在低洼处产生积水。而像如意人家小区这样,因地制宜地利用地形植入海绵要素,将形成径流的地面雨水通过导流措施引至地势较低的雨水花园或下沉式绿地内部,进行下渗、滞蓄、净化;对靠近绿地的建筑立管进行断接,让屋面雨水得到充分的滞留与净化;同时,将海绵设施形态与整体的景观空间关系、路网关系、植物关系进行合理化的组合衔接,创造花园式的海绵呈现效果。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下游压力,还可以将雨水净化后用于小区绿化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此外,还可以减少初期面源污染和合流制溢流导致的水环境污染风险。

近年来,吴忠市新区建设通过天然生态本底保护、竖向控制、自然径流的水量水质控制等方式,实现合理有效管控,2021年以来新建商住小区均要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5%以上;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优先解决污水管网不完善、雨污混接、内涝积水等涉水问题,积极探索开展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高位花坛、透水铺装等海绵化建设,进一步控制径流,滞留净化雨水,减少污染物入河,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

“下一步,我们将集中力量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力争到 2025 年海绵达标面积占比超60%,着力构建高水平的自然涵养全域海绵城市格局、高质量的自然循环城市健康水系统、高标准的自然蓄排防涝设施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安全韧性的现代化美丽新吴忠。”吴忠市市政建设管理中心主任刘晓娟说。

(实习生 杨建林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阎梦婕、贾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