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巷头条丨宁夏易地搬迁移民:守住稳稳幸福 迈上康庄大道
“1999年秋收时,在山上拉粮食,翻车后差点丢了命,从此以后,我下定决心要离开这里。”田原回忆起搬迁前的日子,皱起了眉头。田原原籍宁夏海原县九彩乡,位于西海固腹地,走路凭双腿,种地靠骡马,三年两头旱,十种九不收,众多老百姓脱贫无望。
2000年,田原与乡亲们搬出了大山,来到了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的兴旺村。“搬出来,就对了。要是没有当初的移民搬迁政策,哪能有有今天的好日子。”如今,田原带着三个成家的儿子,开起了拉面馆,“一共有8个连锁店,员工近200人,都是本地的群众。”
宁夏先后组织实施了吊庄移民、扶贫扬黄工程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十二五”生态移民、“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6次大规模政策性移民搬迁安置工程,从中南部山区搬迁安置123.26万人。挪出穷山窝,宁夏百万移民阔步迈向了新生活。
易地搬迁 移出新生活
“穷了不知道多少代,到我这一辈,赶上了党的好政策,终于脱贫了。”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和顺新村村民安克礼笑着说。
和顺新村为宁夏“十二五”期间生态移民工程的移民村之一,有750户3538人,均来自宁夏彭阳县。移民搬到和顺新村后,按照“121”的移民安置原则,户均分到1套房,2亩地(含温棚一栋),最少每人培训一门就业技术。
和顺新村俯瞰图。金凤区委宣传部供图
“一年能收入近三万元。”安克礼说,先苦后甜,好日子在等着奋斗的人们。
“尝一尝咱种的西红柿和胡萝卜。”在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种植户马雅铃向进棚参观的人展示着各类蔬菜瓜果。
马雅铃原是西吉县王民乡人,1996年还在读初中的马雅铃,跟随父母来到闽宁镇。在闽宁镇,马雅铃读完了中专,2002年自考大专到上海读书,并在上海生活了10年。2012年结婚后,马雅铃选择了回到闽宁镇创业。
“时隔十年再回来,闽宁镇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跟以前不一样了。”马雅铃在乡政府工作了5年之后,加入了一家闽宁对口帮扶企业,“在这里我找到了人生新的希望。”
“这是一家蔬菜种植企业,在这家企业两年多时间,我学到了蔬菜种植技术。”2020年年底,马雅铃做出了一个决定:承包了6栋大棚,发展设施农业。第一年,6个大棚收入12万元,纯收入大概有9万元。
目前,宁夏所有移民住上了安全房,移民村实现自来水普及率95%、集中供水率98%,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宁夏中北部开垦良田198万亩,新建或改扩建幼儿园27个、小学22个、初中13个、卫生院(室)22所,配套养老福利设施10个、文化活动场所34个,所有村庄通上了电、硬化路和电信宽带,老百姓就学、就医、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产业发力 移民能致富
如何让百万移民彻底摆脱贫困,“产业”成了关键词。
今年33岁的红寺堡区大河乡大河村的村民伏聚鹏,2001年随父母从西吉县新营乡搬迁至红寺堡。在红寺堡读完中学,考上了宁夏医科大学,2013年毕业后,返乡开始养牛。
因为喜欢,所以选择。“我打小就喜欢牛羊鸡鸭,你看我这院子里,能养的都养上了。”伏聚鹏说,除了喜欢之外,当时政策是鼓励老百姓养牛,再加上他的大学生身份加持,政府支持力度更大。2015年伏聚鹏在大河村成立了吴忠市红寺堡区鹏翔养殖场。目前,养殖场有500只羊,400头牛。
“没有易地搬迁政策,也不会有我的今天。”伏聚鹏说,他在红寺堡读书、创业、成家,要感谢这个美好的时代。“作为带头人,将产业发展好,要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鹏翔养殖场内。人民网 穆国虎摄
为了继续增加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收入,宁夏2021年4月份开始大力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
宁夏以人口规模800人以上大型安置区为重点,制定一区一策帮扶方案,重点推进“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安置区补短板强弱项,稳妥解决农村自主迁徙居民问题,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社会融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整治、权益保障、乡村治理、社区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持续巩固搬迁群众脱贫成果,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乡村振兴 接续共奋斗
在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作为富贵兰扶贫车间包装组组长的王文娟,每天8点准时到岗,开始一天的忙碌。剪掉流水线上衣服成品的线头,检验产品是否合格,再将这些衣服一件件熨烫,装入包装袋。这一忙,就是一整天。
“一定要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用知识改变命运。”王文娟出生在宁夏西吉,脱贫攻坚前,村上教学设施简陋。“别说幼儿园了,小学都是问题,一个教室同时有一二三年级的孩子,四年级只能到乡上去读。”如此环境,孩子怎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于是王文娟与丈夫商量后,做出了改变他们一生与孩子未来的决定:搬出西海固,到闽宁镇去。
易地搬迁,让西海固的老百姓拔穷根,挪穷窝,住上了安全房、喝上了放心水,孩子能上好学,就业更方便。
杨柳村土鸡。人民网 穆国虎摄
在红寺堡区新庄集乡杨柳村西川组,今年63岁的杨映海将自家土地全部流转种植葡萄后,他和老伴利用桃园林带散养“桃花鸡”,一个月有1800元左右的收入。
杨柳村整体脱贫后,还有14户属于易致贫户,杨映海是其中之一。目前,杨柳村正在开展林下零散养殖、庭院特色种植、棚圈设施种养,发挥老百姓自身优势,找准适合的产业,让老百姓多挣钱,过好日子。
目前,宁夏80%的乡村培育形成了增收致富的“产业树”,农村居民收入、脱贫群众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持续提升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水平,农民群众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如今,幸福的康庄大道已在移民群众的脚下展开。“脱贫”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摘帽,而是一个个奋斗的故事、成长的故事。这样的“幸福故事”,是脱贫最美的描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