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宁夏频道>>市县区动态

闽宁镇:用实干竖起时代丰碑

2022年03月03日09:03 | 来源:宁夏日报
小字号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时任永宁县委常委、闽宁镇党委书记的张文从习近平总书记手里接过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奖匾。

时隔一年,2022年2月25日,记者再次来到闽宁镇,在这片“金沙滩”上聆听温暖的回响,感受“楷模”的力量。福宁路、闽甘路、南平路……它们以“专属”的名字见证了闽宁协作之路的行稳致远,铺就了村美民富的康庄大道;镇史馆里的旧照片记录了第一代移民的叹息、艰难与不屈,那些不断增加的新照片,展现了新一代移民扎根闽宁镇,成为主人翁的自信、满足与憧憬;操着天南海北口音的游客、企业家、创业者、支宁人等纷至沓来,共赴“山海之情”,以热爱点燃希望,续写更多美好……

20多年来,在闽宁镇,一个个开拓者、奋进者、奉献者以实干践行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竖立起楷模丰碑!他们探索解决西海固贫困问题,深入践行东西部扶贫协作,在中国减贫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p></p></p>

返乡创业者马雅玲在芹菜温棚里工作。

开拓者 始于初心 成于坚守

时间的坐标回到1991年,当时27岁的王升还是固原市西吉县偏城乡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这一年,西吉县和海原县的29个乡开始实施移民搬迁。同年9月,第一批400多户移民搬迁。王升和同事们作为“先头兵”,一下车就被来了个“下马威”。“一刮起沙尘暴就飞沙走石、遮天蔽日,没来前充满希望,来了一看心理落差很大。”王升说,移民们都迷茫了,来了靠啥活?不少移民打了退堂鼓,跑回老家者不在少数。

关键时刻,共产党员就是百姓的定盘星和压舱石。闽宁两省区的干部和当地群众苦在一起、干在一块、想在一处,用双手改变移民祖祖辈辈的命运,建设新的家园,从地窝子到红砖瓦房;从一眼机井供移民生活和建设用水,到自来水通到千家万户;从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到闽宁协作、产镇融合,移民可以在家门口打工、创业、就医、上学;从身无一技之长的搬迁移民,到产业工人、金牌蓝领、致富带头人和城市的新主人……20多年里,一个8000人的闽宁村发展成6.6万人的移民示范镇,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最初的500元跃升到2021年的16098元,昔日天上无鸟飞、地下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干沙滩”,变成了现在绿水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金沙滩”。闽宁镇的蝶变,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壮阔缩影。

如今,58岁的王升还在闽宁镇政府工作。“我是闽宁镇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在这里度过,它因扶贫而建,因脱贫而兴,能为它贡献青春和力量,我倍感荣幸和自豪。”王升说,30多年里,即便吃苦受累、辛酸委屈,他也从未动摇过初心,那些在岁月里闪光的人和事,是他一生追寻的“光”:以身作则、以实干赢得民心的已故闽宁镇党委书记李双成;一批批赴宁挂职、以苦干“真扶贫、扶真贫”的福建干部、专技人才……王升说,能与他们共事,是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无论是面对逆境还是迷茫,都能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福建的干部能把他乡的事当成自己家乡的事办,让我们深受触动,作为本地干部,为家乡做任何事、付出多少都理所当然。”

王升曾在2012年至2014年、2016年至2020年两次进原隆村工作,搬迁来的移民村怎么画出第一笔?村容村貌、移民生活如何变得更好?每次面对新的使命和“考题”,他都全力以赴,力求答出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现在的闽宁镇是我们当初不敢想象的样子,我希望未来有更多年轻人把这里建成现在无法想象的美好样子,这是几代人耕耘的沃土,一定会生长出更多可能。”王升说。

<p></p></p>

原隆村村民马晓红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打工。

<p></p></p>

宁夏犇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技术骨干姜武照顾出生不到1周的牛犊。

奋进者 一以贯之 刮目相看

从村民到产业工人,再到技术骨干、公司中层,闽宁镇福宁村的村民姜武用了8年。2月25日一大早,姜武驾车赶到离家3公里的宁夏犇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换装、消毒后,伴随着养殖基地里此起彼伏的“哞哞”声,姜武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记录怀孕母牛的健康状况,照顾初生牛犊,检查饲料加工和给料,2000多头牛的情况他熟稔于心。2014年,姜武开始在公司学习养殖技术,喂牛、扫槽、饲料加工……所有的岗位干了个遍,每天工作超过9个小时,“只要有机会,我就跟专家和技术员学习,不懂就问,问完就实践。”姜武说。

8年来,他的月工资由3000元涨到1.2万元,成了公司的技术场长,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解决温饱到现在有车有房,并把家安在银川市区,2个孩子在城里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姜武说:“好日子就靠脚踏实地奋斗,自己长了本事,才有改变命运的能力。”

和姜武一样,附近村子还有30多名村民成为宁夏犇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产业工人,月工资4000元以上,季节性用工200人左右。公司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基地+农户+技术专家”的新型多元产业化组织和发展模式,实施良种肉牛繁育、TMR全混合饲料精准饲喂、循环水装备控制、污粪循环处理、畜牧物联网和数字信息化管理等先进技术,辐射带动闽宁镇200多个养殖农户,实现户均年增收1.4万元,带动种植基地超过万亩。

“守正还要创新,这是应对瞬息万变市场的不二法门。目前,公司在保证传统的西门塔尔、安格斯品种选优育强的同时,开始探索新品种和牛的自繁自育。”公司负责人王瑞刚说,将力争3年内实现和牛的规模化养殖,让特色养殖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牛的宝贵精神之一就是拓荒、奋进,这和我个人的成长不谋而合。”王瑞刚说,山里娃、打工者、劳务经纪人、致富带头人,这些都曾是他人生的关键词,7年前,有了一定积累的他开始再创业。在落差10多米的荒地上平地、造林,建起养殖基地,“长在老移民骨子里的精神就是不服输、不怕苦、爱折腾。”王瑞刚说,正是这种精神,让他在带领全家搬到闽宁镇的30年时间里,通过一次次换道超车,带领身边人一起创业,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让“家乡变个样”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回巢。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返乡创业的潮流中。园艺村的马雅玲在上海工作了10年,回家乡卖过保险、做过微商等,去年,在福建农科院专家的帮助下,她承包的6栋温棚按照有机标准开始种植西红柿、蜜瓜等,年收入近20万元。今年初,她又动员在北京工作的弟弟马俊回家乡和她一起种植温棚,引进了台湾四季长果桑和福红李,计划再承包几栋温棚扩大规模。“现在家乡的创业环境和政策都很好,只要肯下苦,家门口一样能创业。”马雅玲说,我们有信心让家乡更美、生活更好。

<p></p></p>

厦门医护人员庄泓源在挂职单位闽宁镇卫生院化验血液样本。

<p></p></p>

井然有序的闽宁镇。

奉献者 接续奋斗 星火灿烂

2021年初,福建省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闽宁镇工作组成员顺利完成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带着宁夏人民的深情厚谊返回八闽。紧接着,福建省第十二批援宁工作队闽宁镇工作组迅速到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批接着一批干,乡亲们虽然脱了贫,但是乡村振兴的路还很长。”2月25日,永宁县委常委、闽宁镇党委副书记李建军说,他们的使命就是助力闽宁镇高质量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本《厦门市乡村振兴政策文件选编》,一盘《乡村振兴看厦门》视频CD,是李建军挂职后送给每个村子的“特殊礼物”。带着经验来闽宁,带着问题下村镇,李建军说,从去年起,援宁工作队着力在帮扶制度方面进行创新,集湖里、思明两区之力对口帮扶闽宁镇。根据福建省和厦门市相关通知要求,厦门市改变帮扶思路,由原来的“县县结对”改为“县镇结对”,下沉帮扶力量,由湖里、思明两区直接与闽宁镇签署帮扶协议,从干部交流、资金帮扶、产业协作等方面发挥指挥棒作用,强化以产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协作,进一步畅通资源要素流通渠道,充分发挥财政帮扶资金夯实基础和推动发展作用。同时,推动厦门市省级乡村示范村、市属国企、街道、社区、社会组织、民营企业等与闽宁镇开展“七对一”结对,共有2个区、8个街道、18个村居、18家企业、9家社会组织参与结对帮扶6村1社区,真正做到全方位精准帮扶,特别是厦门市精心组织各有特色的6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6家市属国有企业,与闽宁镇6个村有针对性地分别结对帮扶,从产业扶持、乡村振兴经验借鉴等各方面助力,推动旅游产业协作、数字乡村示范建设。结合闽宁镇发展实际,共同探索形成闽宁乡村振兴发展工作经验、模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补齐短板弱项,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全力将闽宁镇打造成东西协作示范镇。

与此同时,借助21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市举办的良机,在工作组的协调推动下,投洽会第一次设立镇级展馆——“闽宁镇”馆,全面展示闽宁镇镇情镇貌、发展环境、投资优势、产业政策,推介招商引资政策,展示闽宁镇12家企业66种特色产品,与3家企业达成投资意向,企业产品销售意向1200多万元,让闽宁镇借东风走向世界的舞台。展会期间,工作组还积极参与在闽宁夏籍企业家座谈会、宁夏跨境电商推介会等活动,助力闽宁镇精准把握有效投资的发力点,在项目策划、洽谈、签约、建设、竣工、投产、运营、增资等方面提供全链条服务,形成项目支撑有效投资的强劲态势,全力启动闽宁招商引资“加速器”。

李建军说,来闽宁镇挂职后,他时常跟之前几批工作组的挂职干部们交流,总结出的4条经验让他受益匪浅:一是与当地干部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用创新的思维潜移默化引导大家,解放思想;二是发扬不怕苦的精神,用脚板丈量村镇的每一寸土地,主动跑、融进去、多沟通;三是大胆干、敢突破,要结合当地所需,站在产业全局谋划,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四是整合各方力量,让点对点帮扶变成点带面、带全县的帮扶,组团式、一体化推进,这一点适用于教育和医疗方面。

得到经验的倾囊相授,李建军来闽宁镇后第一时间就召集所有闽籍企业开了个座谈会,他一方面了解企业所需,做好服务;另一方面动员更多闽商来到这里,做生根型企业,扎根热土、奉献热情、建功立业,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闽宁协作的新突破,创出新业绩。

今年,援宁工作队闽宁镇工作组将全力协调厦门市和银川市在闽宁镇共同打造厦门飞地工业园区,主打产业为葡萄酒配套产业、农副产品加工和物流,目前规划正在有序推进,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将园区建成闽宁协作的样板产业园区。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和李建军同批来挂职的专业技术人员林慧娜是厦门槟榔中学的一名生物老师,如今,在闽宁镇中学任教。作为一名专家型老师,她摸底发现,学校的生物课教学理论学习不足,不够系统,实践较为匮乏。她联合厦门槟榔中学,在全县开展生物示范课直播,带动教师采用情景式教学,引导教学重心从强调教授基础知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主动学习、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她积极参与对全县新入职教师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学科的教学水平。“挂职1年很快就会结束,我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给闽宁镇甚至是全县的学校都留下较为前沿的教学经验、理念和做法,让更多的孩子受益。”林慧娜说。

曾琼连医生是厦门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来到闽宁镇卫生院后,她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推出穴位治疗的方法,帮助闽宁镇卫生院创建中医妇科诊室,让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造福当地妇科患者。有着10多年工作经验的厦门市第三人民医院ICU主管护师刘小婧,自去年8月挂职闽宁镇卫生院以来,以专业所长帮助完善卫生院的核心制度,优化急诊急救的抢救流程,开展村卫生所医护人员心肺复苏培训、疫情防控等。“这里的人们待我像亲戚,买东西时当地老乡知道我是福建挂职来的,会很热情地给我拿水果、蔬菜吃,在疫情防控点值班怕我冷了,给我送棉衣,让我十分感动。”刘小婧说,唯有将所学所长全部发挥出来,才能回报当地百姓。

“来到闽宁镇,就是一家人。”李建军说,在厦门疫情严重时期,闽宁镇的企业和乡村筹集了价值60万元的农特产品运往厦门,再次印证了山海情深。“闽宁镇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深热爱并愿意全心付出的地方,这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记者 徐佳敏 /文 实习生 马磊 /图)

(责编:阎梦婕、贾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