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宁夏频道>>宁夏要闻

让幸福生活在家门口“升级”

“四大提升行动”见闻

2021年07月17日08:27 | 来源:宁夏日报
小字号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

但收入不断提升、教育日趋公平、医疗服务高效便捷,无疑是每一个追求幸福生活的家庭最基础、最重要的指标。

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心上,提出要把百万移民致富、城乡居民收入、基础教育质量、全民健康水平“四大提升行动”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奋勇前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张张任务清单的背后,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人民至上的情怀、只争朝夕的劲头、真抓实干的作风。

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让城乡居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推进基础教育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全面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事事关乎百姓,件件牵动民心。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都能从“四大提升行动”中得到实惠。行走在宁夏城乡,所见所闻,皆是群众对生活变迁的惊喜与赞叹。

承诺掷地有声,行动雷霆万钧。“四大提升行动”正朝着既定目标稳步推进,幸福生活正在家门口升级。

任务清单

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聚焦“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政策性移民和自主迁徙居民,以人口规模800人以上的大型移民安置区为重点,围绕解决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全力抓好产业就业帮扶、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整治人居环境、健全保障体系、推进文明建设6个重点,扎实推进“9+1”专项提升,突出重点、靶向治疗、精准施策、整体推进,使安置区产业发展、基础配套、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文明建设、基层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整体提升,全面融入、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形成一体,成功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确保2021年搬迁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8%,“十四五”期间搬迁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始终高于全区农村居民平均水平,“十四五”末搬迁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全区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记者见闻

“以前在山上住的时候靠天吃饭,生活没有保障。如今搬下山,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我们两口子一年能收入4万多元,儿子大学毕业了,日子美气得很!”7月15日,贺兰县南梁台子农场隆源村宁夏兴耘田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辣椒种植基地,村民王玉红边摘辣椒边向记者介绍。

2017年9月,王玉红从海原县盐池乡张寨村搬迁至隆源村后,生活发生巨变:过去出门一身土、进门两脚泥,如果遇到下雪天,半个多月出不了村,吃不饱、穿不暖,顿顿都是洋芋面。“你瞧现在,家家砖瓦房、处处水泥路,吃饱穿暖早就不成问题,很多人都住进了小洋楼。”王玉红细数着生活变化,眉梢眼角堆满了笑,“过去吃水要到几公里外去挑,现在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地流,家里都用上了冲水马桶!”

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村民刘克功颇有感触地说:“我们搬到这里快10年了,收入翻了几番,日子年年有变化。”

在老家时,刘克功一家老小守着几亩薄田度日,辛苦一年收入不到1万元。如今,他和爱人、儿子在家门口打工,一家3口年收入超过7万元。“我们不仅是移民,还是股东。家里的几头牛都入股合作社,再不用操心割草喂牛,今年光合作社分红就能领两三万元!”刘克功用收入的前后对比,展示着生活的巨变。

“我花9000元买回来的这头牛,不仅产了2头牛犊,还获得了海原县肉牛竞赛三等奖,赢得了3万元奖金。眼下牛又成功配种,将来的收益可以预见!”海原县三河镇富陵村移民张得林乐得合不上嘴。

在华润集团的帮扶下,富陵村高标准建设了肉牛养殖园,实行集中规模化养殖,带动养殖户“抱团”发展。

“我们从过去一家一户散养,到园区全机械化、标准化养殖,提高了肉牛质量和养殖效率。”富陵村党支部书记罗成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10月份买的育肥牛,育肥8个多月,除去饲草料、电费、人工成本,一头牛能挣5000元。目前,园区肉牛存栏906头,预计年收入400万元左右。

环境好了、收入高了、交通便利了,移民们的生活有了底气,幸福指数逐年提升,生活比蜜甜。

任务清单

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聚焦优化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全面拓宽居民增收渠道,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努力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十四五”期间,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到2025年达到3.5万元以上,收入水平走在西北地区前列。

记者见闻

从海原县移民到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罗成俊最大的愿望是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8.5亩耕地,他和家人起早贪黑,精心打理,年收入不足1万元。2017年,罗成俊将自家1.5亩大的庭院精心改造,开始发展民宿旅游,当年收入1万余元。今年,为提升民宿旅游服务质量,村里要将5户智慧民宿联合打通,罗成俊二话不说将自家院内牛棚拆除,打造集餐饮、娱乐、采摘为一体的“共享智慧民宿”。“为了让我们增加收入,政府出台了各种支持政策。现在儿子每年务工能挣3万多元,老伴和儿媳经营民宿年收入2万元,我养牛贩牛还有10多万元进账,日子真是越过越美气!”罗成俊说。

连日来,海原县红羊乡丰润苑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永南,每天都带领工人在马铃薯种植基地锄草。“今年预计总收入达1400余万元,带动当地近60户农民增收致富。”马永南说,他带头成立合作社,通过自种和托管5800亩马铃薯,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民路子。

46岁的孙晓霞是宁夏隆德人造花工艺有限公司手工花卉注塑工人,生产车间离家3公里,每天收拾完家务,她就赶到车间上班,月收入近3000元,“现在上班风吹不到、雨淋不上,既能顾家,又能赚钱,我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今年截至6月底,全区城镇新增就业5.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4.38万人,同比分别增长22.2%、2.79%;通过开展创业孵化提升行动,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18亿元,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返乡入乡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创业,新增创业实体9468个,同比增长38%;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延长以工代训实施期限,提高企业培训补贴标准,组织职业技能培训12.15万人次,促进参训者长技能、好就业、增收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全方位拓宽增收渠道,让更多劳动者积极就业、公平就业、充分就业,有稳定工作、有稳定收入。

兴产业惠民生,强就业促收入。我区多措并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让群众摸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

任务清单

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五大工程”为载体,聚焦基础教育发展短板弱项,突出优质均衡,抓住教师关键,强化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创新,全力推动基础教育提档升级,加快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创新力明显提升,主要发展指标和质量水平走在西部地区前列。

记者见闻

如果将宁夏化作一块平板电脑,手指随机点击分布其中的学校,你会看到什么?

银川第二十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网络视频,与日本岛根大学附属学校的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石嘴山第十五中学教师李琴利用“5G+VR智慧教室”的沉浸式教育云平台,在航天主题课件中穿插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等理论,她所展示的火箭运输、升空、入轨过程,让26公里外的石嘴山市惠农区回民学校六年级学生的航天梦“一触即发”;吴忠市红寺堡区玉池村玉池小学高级教师李廷明在校门口迎着晨光迎接学生们,这个全国最大的异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里,没有一个孩子重复他们父辈经历过的辍学困境;中宁县召开学前教育趣教活动现场观摩会,幼儿园小朋友们在寓教于乐的游戏环境中实现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方面协调发展;泾源县第四小学的学生在“一体机+平板+反馈器+教学助手+电子班牌”常态化录播教室内开展小组合作,他们的家长可以通过手机App与孩子“同上一堂课”……

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如一个强大“内核”,带动宁夏教育事业“高速运转”。

一组组数据,最直观地“数”说着宁夏基础教育提升的奋进步伐: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135亿元,我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99所、中小学校舍210万平方米,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幼儿园数从788所增加到1464所,总体翻了一番,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达到57%和89%,高标准超过国家“50、80”的既定目标;高中教育普及攻坚计划的实施,让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高于全国水平3.5个百分点,所有市、县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特殊教育学校实现30万人以上县(区)全覆盖,通过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教学校、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保障残疾少年儿童全纳教育。

宁夏正以“行动力度”传递“民生温度”,加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以构建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为目标,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让人民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任务清单

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突出重大疾病防控、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和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健康宁夏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水平明显提升,重大慢性病、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治,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0%,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3‰、5‰和14/10万。

记者见闻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有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守护群众健康,宁夏一直在行动。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针对重点人群、重大疾病,我区坚持预防、干预两手抓,实施妇幼健康筛查和重大慢病干预。目前,已完成农村适龄妇女“两癌”检查17489人,新生儿疾病筛查23220人,新生儿听力筛查23257人,脱贫户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682人,有力保障了妇女儿童健康,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区域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服务能力弱一直是制约宁夏卫生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个难题,我区一方面坚持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支持,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及所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按照“地方政府主建,输出医院主营”模式,聚焦创建肿瘤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妇产儿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另一方面,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落实“十四五”自治区财政预算资金1.46亿元,推进自治区级、县级医疗机构薄弱专科建设,2021年计划建设80个薄弱专科;从2022年开始,实施妇幼保健机构能力提升项目和妇幼保健机构新生儿转运车项目,推进全区妇幼保健机构达标;在全区9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了中医馆,自2020年起至“十四五”末,每年补助2000万元建设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在13个县(市、区)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卫生室建设基层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今年年底将实现全区所有乡村、社区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全覆盖。

目前,宁夏各地基本实现了首诊在基层、小病在基层、康复在基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真正发挥出群众“健康守门人”的作用。通过远程会诊、远程心电图等“互联网+医疗健康”,群众真正实现在家门口能看病、看好病,解决了患者域外看病耗时长、花钱多等问题。

“民之所系,政之所向。通过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我们一定会向人民群众交上一张亮眼的健康民生答卷!”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秦 磊 张 瑛 马照刚 王 溦 尚陵彬)

(责编:赵茉钰、宽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